用6年时间,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5大领域,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国家人事部的要求,一项名为“653工程”的大型培训项目,正在申城拉开帷幕。而在这5大领域中,上海市信息领域“653工程”走在了最前面,6门首期试点课程也已准备就绪。
那么,作为全国“653工程”重点示范城市的上海,将如何打造这一精品工程,诸多业内人士正拭目以待。为此,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信息领域“653工程”协调小组组长郑惠强,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并就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专访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信息领域“653工程”协调小组组长郑惠强
《上海信息化》杂志社 邵娟
《上海信息化》:信息领域“653工程”协调小组在筹备阶段,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郑惠强:组织、协调、指导信息化普及教育和信息化专业人才预测、规划等是信息委的职责之一,这块工作主要由我受委领导委托分管的科技处负责。那么,为什么会想到“653工程”呢?那是因为年初信产部和人事部联合下发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其中,特别提到把上海等几个城市列为重点示范城市,我们认为,这是本市开展信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很好契机。
回想起来,我们最早筹划这件事情时,是首先与市人事局取得了联系,因为文件是两家部委联合下发的。由于人事局也正想在“653工程”所涉及的五大领域中先找一个突破口,所以双方一拍即合。然后拜访商谈,双方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沟通,并达成个“会谈纪要”,确定了一些原则问题。“653工程”主要是定位于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但对上海来说,现有50多万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其中估计一半为专业技术人才,但并非都是中高级人才,而这些人才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所以我们提出,有没有可能借用人事局具有继续教育的优势,把相对低级的人才也纳入到这个培训体系中来,双方就此也达成了共识。另外,主动与信产部、全国“653工程”办公室等也进行了沟通,他们对上海的工作给予了很大肯定和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政府部门的职能应该主要是进行前期的指导和规划,一旦培训开展就该退出。因此该多发挥协会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作用。为此,我们走访了这些部门,传递了这些信息。他们对此非常认可,也很有积极性。之后,在委内相关处室举行了一个专题务虚会,对“653工程”工作进行了通报和交流。
关于上海开展“653工程”工作,我们是在信息委人才工作小组领导下开展,并确定了三个工作原则,那就是既要完成信产部的任务,又要立足上海,与本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和信息化人才资源高地建设“十一五”规划相结合;既要有五年打算,又要着眼于未来;对我委来说,既由某一个处室牵头负责,又要与其他各处室协作共事,共同开展培训工作。
《上海信息化》:除了以上这些,我们在机制和管理上还有哪些创新与思考?
郑惠强:通过这些筹备,我们从上至下、由内而外,把相关各方基本作了沟通。除此之外,还考虑该设计一个机构,行使培训工作和指导、监督等功能,避免政府部门介入过多而“越位”,于是便设想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首批所聘的十几位专指委成员,都是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或人才培养的专家,且和“653工程”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专指委成员按专业分成4至5个小组,主要职能是研究人才发展趋势、评估认证体系课程体系和培训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建议等。专家们对这项工作都具有很高热情,在首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积极建言献策,从工作思路到办班方式,从现有市场状况到国外先进理念,使我们获益匪浅。
在此基础上,正在策划建立上海市信息化人才综合服务系统,计划2007年7月完成第一期。它将是一个集管理(比如人才评价、人才交流、发展研究等)、服务(信息发布、专家咨询、个性化服务等)、学习(在线学习、在线考试、教学评估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对于这个系统,我们希望既要立足于“653工程”,又要留有今后工作拓展的接口。“653工程”只是一个6年规划,而这个系统要立足长远,继续对上海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作用。
《上海信息化》:能不能这样说,“653工程”只是一个契机,我们将来要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
郑惠强:是的,是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653工程”的实施。要把该工程看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看成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项目,并且要与创建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将来有必要的话,可结合上海实际,把该工程的知识更新人员的受惠面延伸。比如说,现在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在服务对象方面,有没有可能为他们的就业开展一些培训?特大型城市具有大量外来人口特点,农民工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能力,要解决长远的就业和有质量的生存肯定较为困难,那么对这些农民工普及性的培训,有无可能提供?另外,能不能结合新农村建设,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逐步对农民进行IT知识方面的普及?再有,能不能在信息化人才培训和社区文化相结合方面做些尝试?等等这些,主要是对服务对象和培训层面的延伸、拓展。还有,以后有条件还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加大对培训的技术支撑。比如刚才所说的建立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又如,建立实训基地,对于信息化技术来说,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培训,而且少不了需要工程实践的训练,将来培训人员可以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操作。
《上海信息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653工程”的实施具有怎样的意义?
郑惠强:我们仔细研读了文件后在想,国家为什么要实施“653工程”?对此我是这么认识的:“653工程”所选择的5个领域,并不是随便选择的,琢磨一下就会发现,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这五个领域,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而且和目前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密切相关,覆盖面也非常之广。如果这几个龙头领域能培养出大量各类中高级创新性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话,显然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
另外,我们一直在提自主创新,我认为自主创新必须建立创新体系。我的理解,创新体系离不开三大块,一是标准,一是知识产权,还有就是人才。如果没有这三块,就很难谈什么自主创新。而这三块的关键就是人才。
还有,国家大力提倡开展职业教育。对很多企业来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困惑在于,尽管拥有不少人才,但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还熟悉国际操作规则的精英,却是少之又少,可见,人才紧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是IT行业。职业教育从广义而言,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关,是一个终身教育、全民教育问题,仅靠几个科学家或者几支科技队伍,要想建设学习型社会,那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近邻韩国也好、日本也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经济快速崛起,我看不仅仅靠尖端科技,而是依赖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其中当然包括国民的信息化素质。
所以不论是从创新型国家战略、从信息化人才需求,还是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来讲,现在开展“653工程”都是适逢其时,很有必要。
《上海信息化》:对上海市来说,在信息领域“653工程”的推进实施上,将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郑惠强:上海市信息领域“653工程”,将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在信息领域“653工程”的实施中,要不断完善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体系,同时做好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我们计划按以下三个阶段来逐步推进:
首先是筹备阶段,即2006年下半年。目前,我们已进行了若干筹备工作,包括成立市信息“653工程”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市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广泛开展信息领域“653工程”的调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等。11月与人事局共同颁布了《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意见》,并着手进行了《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科目指南》的研究。2006年年底,在信息委召开了有近200人参会的“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启动仪式和工作布置会,试点培训班也如期开班。
第二是实施阶段,即2007年~2010年上半年。在这个阶段,将全面实施信息领域“653工程”项目,开发一批培训课程,形成有本市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力争有较多的课程列入国家培训课程目录。同时梳理信息领域分类人才岗位,制定分类人才标准。并建立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体系和证书登记管理机制,加快教材库和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库的建设,形成信息化人才管理的基本模式,完成计划培训任务。
最后则是总结评估阶段。具体时间在2010年下半年,将对本市信息领域“653工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全面评估、表彰先进。同时,将研究制定下阶段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规划。
《上海信息化》:既然“653工程”提出的培训任务已经明确,那么,在接下来的4年中,我们将如何确保这一重大目标的落实?
郑惠强:到目前为止,还处于起步时期,属于“搭架子”阶段,包括制订计划、听取专指委的意见等等。同时,要把试点培训班先开起来。目前已确定了6个试点班的培训计划。培训班开张,也就意味着锣鼓已敲响,演出将开始。然后,通过这几个试点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对开设的几门课程的认定工作,也马上要跟上,将请专家们对这些课程一门门审核把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关于师资,我认为并不是所有高校的专业老师哪怕是博导,都能开出合适培训课程或担任授课教师,因为培训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于我们的学员,毕竟培训对象是在职人员,属充电、知识更新性质的进修,而不是高校的教学课程或普及讲座。所以,我们目前正在着手设计课程的认定标准。同时,通过这几个班的开办尝试,以后还要制定一套培训机构认定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争取将一些社会或企业的现有培训机构吸引进来。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还需参考国外培训的先进理念和有效做法,包括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培训模式以及培训内容,凡适合我们的都可以借鉴。既然被作为重点示范城市,上海不仅要力争走在其他城市前面,还要瞄准更高的目标。所以在专指委的职能中,就有一项是从事培训研究的。
同时,我们还要对社会上现有培训机构好好做调研。比如说一些企业本来就有不少培训做得相当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联合他们一起做呢?大企业一般都有职工的培训计划、培训任务和培训经费,如果其中某个培训项目做得出色,且符合“653工程”标准的,完全可以委托他们面向社会来做,把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实践经验,最好是在企业呆过的,比如可以聘请企业的老总、总工或者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我们相对固定的师资。如果能建立起有企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就能结合其实践,多向学员传输这方面的知识。将来,还要努力收集汇总一些优秀案例进入教材和课堂。案例教育是MBA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培训很重要的内容。当然在培训过程中,要始终紧紧扣住培训质量。质量是培训的生命线,也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上海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653工程”要特别注重解决好各牵头单位与地方人事部门的“条块衔结”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五大领域、十几个部门和行业的工程,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怎样才能形成合力?
郑惠强:这个问题我一直也在考虑,因为如果某些环节衔接不好的话,政府部门很可能或者越位或者不到位,所以职能部门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我们要做的是制定政策、建立规范,并加以引导,有些事情不能冲在前面。目前,我们主要依靠的力量是一些专业协会和培训机构。另外,高校有一些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部门,他们的教学条件和管理模式,还是有许多可资利用和借鉴的。当然,还可以紧紧依靠一些企业。我们将设定培训机构认定标准和课程认定标准,今后,凡符合标准的机构和课程就可申请进入,这个市场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
《上海信息化》:此次的培训对象,主要集中在哪些范围?培训方式又是怎样的?
郑惠强:对上海市企事业单位接受信息领域“653工程”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将培训对象大致划分为三大类:
A类:在本市从事信息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已取得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中级以上证书;或具有中级以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职称;或取得本市中级以上信息化认证证书(如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B类:在本市从事信息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并具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备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基本条件的人员;
C类:有一定的学历和经历,在本市从事信息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至于培训方式,目前主要是采取集中面授、远程教育以及高级研修班等形式。
《上海信息化》:中央现在正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培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是“653工程”的目标所在。那么,我们将怎样致力于提高这些人才的创新能力?
郑惠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多方面。从专业技术培训来说,主要是通过在职培训,激发学员创新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思路,掌握创新的能力。对培训机构来说,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新要先进,不能是老掉牙的陈旧知识,要适应学员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适应IT发展的新趋势。再就是,教学方式要革新,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而是要注重实践。另外还要着力建立一支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些,都将有助于学员的创新意识得到提升,信息知识得到更新。
《上海信息化》:“653工程”的培训对象,可以说主要是各领域的中高级人才,这是否意味着对各级管理部门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更高?
郑惠强:没错。培训对象的层次都比较高,对管理人员本身的知识结构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首先,在课程设计包括开发上,管理人员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必须紧紧依靠专家,相信专家们会站在技术前沿,把握和了解信息化发展趋势;另外,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投身参与培训,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甚至设想,可以把培训通知告知委里的工作人员,鼓励业余时间接受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版本”,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毕竟,信息化行业的知识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了。
《上海信息化》:如何充分利用“653工程”这个平台,汇聚本领域优势培训资源,把市场前景好、受到广泛欢迎的培训项目纳入到其中来?
郑惠强:我们之前委托有关协会做过调研。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约有650多家培训机构,其中高校90家、公办130家、民办360家、公司80家。这些培训机构,有些规模较小,有些是中外合作,也有些是企业自办的。我们认为,“653工程”培训工作完全可以和其中某些机构联手合作。比如据我了解有个德国著名公司就有一个有关供应链的培训,比较有名气,我们不妨去了解一下到底培训些什么内容,如果与“653工程”有关联,就可能与其洽谈争取合作并纳入到培训体系中来。同样,对于其他培训机构,只要是可以联手的,也是如此。
另外,如果协会或高校等愿意合作的话,经过对机构审核认定,也可以挂牌,视为培训点,然后按照规定模式统一开发、统一运作。其实,本市信息系统现在有几家培训已经做得不错,比如信投公司的CIO高级研修班已举办了五期,知名度很大。像这种品牌,我们要继续把它做好;又如申信学院,之前也成功办过很多培训班,那么,在“653工程”中,完全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再就是上海信息化培训协会,他们的培训工作已做得相当红火,有167个会员单位。此外,还有上海信息服务业协会,也已经开始启动。像以上这些现有的培训资源,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从而重点开发“知识融合类、技术前瞻类、应用工具类”等培训课程,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及公共科目的培训。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和上海一些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除已提到的人事局,还有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登记管理办公室,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等等。如果以后发展好的话,还可以和信产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合作,成为在上海的培训点,然后辐射全国、服务全国,这也是我们作为重点示范城市应该担负的责任。
《上海信息化》:作为一项公益性人才培养工程,“653工程”在加快实施过程中,将如何杜绝“乱收费”现象?
郑惠强: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财政来自于纳税人,理应更多地投到公益事业,这是趋势。信息委领导对“653工程”非常支持,对本市如何实施此项工作专题听取了汇报,并对编写教材、培训服务等方面,都将予以资金补贴。同时,我们对培训机构有过明确表态,办班的收费标准要以公益性为出发点,不以营利为目的,要尽量减轻学员负担。培训的初创阶段也许收不到多少钱,但是培训机构要看到,上海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市场很大,做大之后,有了社会效益,可树立起品牌,然后再开发其他培训项目,培育副产品,同样可以经济收益。
同时我也在想,虽然我们不能干涉培训机构的具体收费情况,但是可以通过专指委进行一些类似评比性的活动,对各机构的收费、盈利、质量等进行检查评比,从而起到正确的导向和质量的监督作用。
《上海信息化》:那么,具体来讲,“653工程”的经费投入将如何得到充分保障?
郑惠强:目前的做法是政府一块、企业一块、个人一块。据我了解上海的不少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单列职工的培训费用。如果能把这笔资金调动起来的话,很大一部分资金就会得到落实,而且也可以降低学员个人的负担。另外,根据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关于“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一项中提到,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把信息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这段话,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把社会资金吸纳进来,比如通过基金、投资、募捐、赞助等形式,多方扩大社会资金来源,从而确保这项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资金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