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国》第四届论坛文字实录 新金融时代
来源:金融界 更新时间:2012-04-13

 
 

  主题:新金融时代——第四届《财富中国》论坛

  地点:北京天伦王朝饭店

  主持人:李南北京远景东方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富中国》节目总监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财富中国》的新老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由《财富中国》和上海华资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新金融时代——第四届《财富中国》论坛。今天上午可以说我们是乘着第三届金融会议的东风,各位嘉宾都对金融问题进行了非常热烈的探讨,也感谢各位积极的参与和守候。

  我最早是做广播,电视目前已经把互动引用到电视节目中来,使电视节目很亲切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今天下午的会也希望各位与嘉宾进行更多的互动。在这里我代表这么多年来支持《财富中国》的朋友们,谢谢各位!

  首先我们还是延续今天上午的主题,下午的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中资银行缺什么?”,有请!

  史建平: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容幸接受主办方的邀请,有这个机会来谈一些看法。2006年一年是不简单的一年,几大国有银行上市,尤其是工商银行创下了最大的IPO字目。现在国人对中国银行业一片赞叹,看到了中国银行业的希望,发展的很不错,我本人也一样,对中国银行业很有信心。

  前不久有一个小故事,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引发了一些担忧。前些日子翻出了十多年前一家国有银行的存折,因为十多年了把密码忘记了,就去银行挂失,这个银行业务很繁忙,排了1个多小时队,然后他说你不能办,业务人员说你光有身份证不行,还得有身份证复印件,然后我就回去了。当我再次去的时候,他说还不行,他说你的身份证不对,我说怎么不对?我现在用的是新版身份证,意见的复印件是老版身份证,少了几个号,我说我当时开户的时候肯定是老版身份证,没办法我又回去了。当我第三次去的时候我想总该行了,他说还不行,我说为什么?他说身份证要两份。我说你为什么一次不给我说清楚,他说你也没问呐,当时我变得哑口无言,就乖乖的回来了。我当时想如果中资银行还是这种的服务机制,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于外资银行,我们中资银行该是什么样的命运呢?我虽然是小客户,可能我还是关键客户,可能我这个小客户他看不上,要故意把你挤走,但是如果都这样下去的话,不光是小客户要走、大客户也要走。所以我对咱们中国的中资银行表示一种担忧。也就是说虽然是股份制改造了,虽然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虽然上市了,股价表现还不错,但是我们的服务基本没什么改善。当然我不是说所有银行都这样,还是有很不错的。

  现在谈谈核心竞争力,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般讲竞争力一般分几个方面。首先讲人才,中资银行首先人力资源很丰富,但是高端的人才严重缺乏。我们可以到各家银行调查一下,真正懂得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有几个?真正懂得市场营销的又有几个?我们的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在官办的体制下过来的,反正不管怎么样都能生存下去,所以对人才配合、引进应该是比较落后的,再加上这几年又流失了很多。竞争力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技术,一块应该是硬技术,硬件好办,现在银行花钱买总能买来。那么软的技术,实际上跟人才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真正银行管理的技术,我觉得还比较缺乏,所以这也是一个优势。

  这几年应该说中国银行业新产品在不断的推出,但是仔细的分析一下看看,绝大部分都是模仿于外资银行,应该说还处于一个简单模仿的状态。

  营销也是竞争力的一个表现,我们的营销水平怎么样?我前段时间给一个杂志写了一篇评论,就是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事情,我总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案例,实际上是我国银行业营销一个失败的案例,我们推出一个收费项目,在这之前要做好舆论的宣传,跟公众做做沟通,但在这方面没怎么做,反正我是老大,很霸道的推出来了,结果遭到了一片抗议,最后被迫叫停,我觉得这是银行业失败的一个案例。所以我觉得营销在技巧上差很多。

  再一个就是企业文化,很多的银行都在搞企业文化,但是到底企业文化是什么?确实不怎么清楚。或者说有的高层在讲企业文化,到了下面的员工就不是那么清楚,更不用说把这些企业文化体现在它的各项制度、管理上面。

  所以分析来分析去,这些竞争力的各个要素,中资银行都没有什么优势,我们的优势现有的是什么呢?人多、点多,这也并不一定就是优势,也有可能是劣势。我觉得在未来得外资银行真正进入形成竞争以后要做什么?我觉得有两条。一个是塑造企业文化,再一个就是人才。为什么我把企业文化放在第一位,什么叫核心竞争力?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很难模仿的这种东西,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模仿,但是企业文化很难模仿,尤其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时候。中资银行的企业文化外资银行恐怕很难模仿,银行这种行业它实际上是跟一个国家、社会的文化仅仅的联系在一起的,有浓重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的中资银行能够利用自身植根于中华文化这样一种优势,把弘扬中华文化体现在银行的经营当中,应该说在这方面外资银行是没有优势的。这种文化特征是什么?我们不是讲每一家银行的差异,是作为中资银行这个群集来讲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这里面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不展开讲。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作为一个中资银行要忠诚于中国、忠诚于我所在的银行和忠诚于客户,有了这种东西,把它体现在我银行经营管理的制度和具体的业务上面,这就是跟外资银行相比差异化的一些特征。

  人才,我曾经在国外的一些商业银行做过一些考察,我问过一家非常成功的国际化大银行的行长,我说你们经营成功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他说了两条。第一是人才,第二是技术。这说明了人力资源的地位。我刚才说了中资银行普遍缺乏高端人才,很多人觉得通过现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可以改变人才短缺的问题,我觉得这未必能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能够实现人们所预期的目标,我觉得人才的问题还应该从自身入手,就是从原有人才中培养人才。每年中国这么多大学,这其中优秀的人才都跑到大银行去了,但是这些本来很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过了几年以后在大机关里面一旦出来可能就成半废品了。如果我们把这批人培养好、用好我想中国应该就不缺人才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国际市场上招聘一些人才,现在都讲银行国际化,并不是非得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才是国际化,国际化有很多方面,其中从国际市场引进人才这也是一种国际化。现在我看各家银行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少。

  总而言之,我感觉中资银行问题还是很多,要跟国际上的一些先进银行相比,有人说差30年,有人说差20年,反正差距不小,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我们要发挥我们的核心优势、核心竞争力,怎么样把我们特有的一些东西发挥出来,这样的话在其他条件不是很好的条件下,或者处于一定劣势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在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我不希望再看到中资银行再过几年以后还是这种状况、还是这种服务。当然我相信我们的银行家们、银行从业人员能够很快的改变这种状况。我要讲的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史先生,下面有请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教授,他是倡导金融工程第一人,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金融银行业的风险特征及应对策略”,有请!

  宋逢明: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来参加这次论坛,这次论坛的题目首先起的非常好,叫新金融时代,就说明中国正格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有一定的特点,作为金融研究人员来讲什么是金融,金融本身的一个功能就是分析风险。我们在清华大学有一个金融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面有很多资深人员,这个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业界的支持,这个实验室是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来做研究的。

  那么什么是中国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呢?我的个人看法就是中国的金融系统风险。如果拿中国的股票风险情况和美国的比如纽约股票交易所或者纳斯达克交易所相比,就会发现一个区别,成熟性市场大概占30%几,非系统风险大概占60%几。但跟中国的市场相反,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系统性的风险要占到60%几,而非系统性的风险占到30%几。

  我们研究了一下中国的债券,结果发现中国的债券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然后再来研究银行的信贷资产,居然发现银行的信贷也是这样的情况。在经济学上面我们发现中国的银行借款人的指标和宏观经济出现所谓的多重贡献性,意思就是中国企业的财务情况实际上是跟宏观经济的情况类似,尤其是跟GDP的情况相似。这就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宏观经济发生波动,假如说GDP呈现下降,那么银行的资产也会下降。

  现在说是新时代,也可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着改革,大家知道前些的中国经济改革主要的做法有两个凸显的做法,其中有一种就是由政府主导,还有持续的贸易顺差。这两个做法就导致了中国金融业出现很大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党中央适时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我们的新时代的特征就是我们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我们的增长方式正在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银行金融系统承受着什么样的风险呢?由于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银行金融系统是否要对这种转变付出成本?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而中国银行金融系统,系统性的情况商机正是跟现有经济增长的模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么多年我们杰出国外的金融学者、国际金融机构、资深媒体,他们跟我们讨论的时候经常提出一个很明确的问题,就是说他们有一个非常严峻的判断,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一定会爆发金融危机。学界和业界都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太高,从技术上讲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已经面临着破产。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用了极大的魄力对银行进行改革,应该说这是背水一战,只须成功不须失败,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效。我认为到今天我们的银行还有需要继续改善的问题,由于银行改革的带动,迎来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新形势,股票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非常的好,大家好象觉得就真的是那么的好,在这样的形势下,有经验的经济学家就要认识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实际上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还是相当狭义的,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理性的定价体系,因为资本资源优化配置是依靠交易的定价体系来配置的。什么样的定价体系才是一个理性的定价体系呢?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跟欧美的成熟市场相比,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以散户为主体市场还是以机构为主体市场。如果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做的比较好,风险就会相对控制的好。这几年应该说中国股票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甚至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在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开始获得主导权,但是问题是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是否已经形成,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所欠缺。从数量方面这几年中国发展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但实际上数量还是不够的,跟成熟市场比起来,像纽约的市场基金的数目远远多于机构投资者。从质量上来看也还存在着问题。

  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针对中国金融系统这种特殊的风险特,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的改革,比如大家现在都讨论银行业的流动性,就是国有银行的流动性表现为存款、贷款,出现了反差,但是我们还有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性的,还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有许许多多的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中小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依然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对于这些金融机构来讲可能流动性不是过剩的。所以在整个金融机构当中可能说流动性不平衡,这都是中国金融系统所存在的流动性和风险性方面,基本的特征都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在国家金融的稳定性我们都要有一些比较急迫的一些措施。

  在我来看,第一中国银行监管部门一定不能让银行信贷资金不透明的渠道流通,这样会导致银行的危机,这个故事已经出现过很多次,所以从现在来看要急迫的调整银行的信贷资金问题。第二,我们的研究认为应该尽快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中小户的利益,这个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另外我始终认为现在国内尤其在资本市场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区,就是经常在讲的定价权的问题,实际上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定价权应该交给谁?应该交给理性的投资者。我就讲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宋教授的精采演讲!下面有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中心主任黄震,他的演讲主题是“金融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有请!

  黄震: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与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金融创新与知识产权”,为什么探讨这个题目呢?是基于这么三个背景,第一个背景就是WTO过渡期已过,第二个背景就是全球化的浪潮已全面迎过来。第三,2006年我们国家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金融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很多人在讲创新的时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从长时间来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史紧紧的关联在一起。从过去只有货币像银行,到今天中国的证券、保险、信托等等都说明了创新就是金融业的发展史。就中国而言我认为中国的金融创新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中国本土的创新,中国从发行货币到开制度设当铺、钱庄,这种创新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制度。第二个时期就是以西方化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的业务,应该说开启了很好的苗头。第三个时期就是苏联化的时期。第四个实际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应该说各种制度也在摸索,但是还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我觉得进在进入2006年以后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创新,我们应该对这种创新有新的理解,这就是第五个创新。

  金融创新我认为包括公共层面的金融创新,比如说金融理念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监管的创新等等,这一部分不需要立一部法律,如果立一部法律那么大概也没有什么好处。在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要得到落实,可以看一下西方银行的创新跟科学技术的依赖关系,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数据,国际上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就是由于他们有那种法制环境,所以它成为了推动进步的一个政策手段。然后对这种政策不断的进行改变,这样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成立专利的话题,这表现出对金融创新的一种强保护态势。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经常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他们把知识产权作为战略、核心竞争力来加以保护。

  下面我讲一下目前中国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创新成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正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几个指标主要有专利、商标、制作权、商业秘密,我在这里拿出了几个标准,对几个银行进行申请商标和品牌的时候进行了统计。从2002-2006年我国的银行专利申请,大家可以看出2002年申请专利的机构就有4个,到2003年有8个,到2004年有10个,到2005-2006年会回退。大家看到申请专利的总数有所增加,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发明专利总量是非常少的,在2004年才只有45个。保险机构的专利,我在研究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确实这个被人所忽视的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国内没有一家商业保险机构有这样的意识,总的说来即使我们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看。

  当然我们国家的专利并不能完全说没有进展,工商银行牡丹卡申请了专利、兴业银行获得了国内授权的国内商业银行,在一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在商标这一方面是我们认识比较早的领域,我们国家很多银行围绕银行的商标打过几个官司了。经过我们统计,这几年申请深表的数量是急剧上升,但尽管数量上升了,质量却不怎么样。保险与业商标注册相对来说比银行业更少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商标权的保护都是与国际接轨的,但金融业为什么还相对于其他国家落后呢?这是因为我们花大钱打广告打品牌,却没有申请商标。我们国家的著作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还有一些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给大家做参考。在著作权方面,特别是通过网站,我们看到有些报道,竟然有些人大规模仿造别人的形式来做自己的网站。另外有一些金融企业的广告说明书等等,本应该属于著作权内的,但因没有被得到重视,所以也在这方面有所损失。我国应银行业在软件注册等级方面非常滞后。商业秘密方面是金融创新的秘密武器,但是根据统计,我国金融体系商业秘密流失非常严重,导致大量的人才跳槽,80%的商业秘密流失是通过人才跳槽流失的,导致了竞争情报、客户名单以及一些技术诀窍等等都跟着流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业面对知识产权保护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如何跟外资银行竞争呢?我还有一个中资银行跟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竞争的情况,如果把这个数字拿出来的话我想大家会更加的吃惊。我们将采取什么对策呢?我认为应该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层面,在立法、司法、行政方面,注意研究和加强金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比如银监会的行政规章,而且我们国家在国家强制推动下,各大金融企业也确实做出了反映。在司法、行政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我觉得作为监管部门,面对金融创新要采取什么态度?因为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要突破原来的进去,既要鼓励创新,又要规避风险。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时代,创新的主体应该还是金融企业,而不是监管部门。所以现在有人在说,我们政府在高喊创新性国家,创立各种各样的企业,但企业却很少有这种意识,有意识的也是很小的一个圈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有四个工作必须加大力度、尽快推进。第一,要高度重视培养金融企业的创新理念,同时也要培养消费者的创新意识,如果消费者不接受你的创新,你的创新可能就没有效益,不能盈利。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培育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第二,要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设置,使它真正成为激励创新的政策。我们国家很多政策不是没有,而是难以落到实处,尤其是知识产权政策,要成为企业极力创新的有效手段,可能还需要做更多的细化工作。第三,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间的投入,使创新成为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手段。第四,金融企业必须构建一套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战略战术体系,这样才可能在与外资银行同台共舞或者与龙共舞的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最后,我想借用中国三千多年前的一句话说,穷则变,变则同,通则就。穷是穷途末路的穷,我们国家的金融应该未雨绸缪,只有未雨绸缪才不会变,变才会有所成就,只有持久的创新才能强大,我在这上面加一句,这就是久而强。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震先生,接下来有请上海华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庞红华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从资源整合中寻找投资价值”,有请!

  庞红华: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本次论坛的协办方,也就是上海华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今天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同时我也很荣幸请到我的很多外国友人,可以说,有了这几位国际友人的加入,给我们财富中国的论坛注入了国际化的趋势。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协办方感谢各位嘉宾参加新金融时代——第四届《财富中国》论坛。

  前面由于各位专家学者讲到金融比较多,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探讨从资源整合中寻找投资价值。谈到这个主题,我简单介绍一下上海华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我们是一家成立了多年的新型投资发展公司。我们主要从事以基础设施融资与参股,这样的业务内容决定了我们必须具备迅速整合各方资源在项目运作中挖掘投资价值,大浪淘沙,每个投资项目都希望从中淘到金子。我们国家在过去25年里,已经取得了可惜、惊人的经济发展,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新金融时代,我们都知道目前金融已经占到GDP40%,制造业也在迅速增加,同时出口业也在蓬勃发展。这次我带了两位国际友人过来,他们也很看好我们国家的金融领域。目前我们国内的投资非常活跃,资本市场也可以说是尤其充沛,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时机合适。企业投资比较要有一点冒险精神,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要有精神,同样一个企业也要具备一种企业精神。

  我们做企业投资,经常涉及到资本运作,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谈的就是冒险精神,中国有句古话“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们公司的业务是基础设施和融资参股,所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华资成立以来的主导产业。成立之初我们一直充分调查评估,开发了一些优秀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之后,我相信在未来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收益。也有人问我,基础设施占用的资本那么大,运作的风险也是很大,作为你们这样的投资公司刚成立不久,凭什么干涉呢?我想可能跟我的军队生涯有关,别人不敢冲上去我却敢冲上去。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就必须有一点冒险精神,因为做任何事都存在风险。做企业如果不考虑风险,应该说那是一种盲目投资。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潮已经开始。这就是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我们国家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对我们公司的投资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指引。所以我们公司没有任何理由不做我个人认为,缺乏冒险精神停滞不前,就说明你没有任何的拼搏精神和发展前景。

  我在军队的过程中训练成了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华资成立经历发展到现在,运作的项目涉及到市政交通基础建设等等,我们还拥有上海华顿贸易有限公司,另外我们背后有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一直对我们企业都非常的关心。作为初期创业者,我身有体会弃而不舍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在投资当中的商业哲学也体现在这里。我经常讲的一句话“不怕吃亏,不怕吃苦,多做一点点”。我想讲的第二点,作企业投资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而我们作为投资发展公司,我真心希望他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从内部来说,主要做好三点:第一战略地位和投资方向,第二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第三管理细节决定执行效益。

  新的一轮基础建设投资高潮已经开始,而我们华资投资的主营业务鲜明指想基础建设,我们保持长期稳健增长,我们计划在十年之内将以基础设施为主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行业,作为我们这样的公司对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当看好。在新金融时代要求企业发现商业机会,并且创新营业模式,寻求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具有高潜力项目,我在军队的时候当过篮球队队长,当组织后卫,我觉得这对我目前的事业有所帮助。抓住资本市场时机的企业往往占据了先机,我们公司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真正体验了资本市场的优化配置。

  第三点,投资理念要不断创新,这也是我演讲的主题,这也是从企业整合中发展投资价值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另外整合理论学告诉我们,资源怎么整合呢?有的说就是整合人脉关系和经济集体,我认为要确保整合的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总的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中型企业面临着二次发展的瓶颈。

  第四,李嘉诚常讲不脚踏实地的人造一个大厦地基如果不好,造的再高那也是要倒塌的。同样我在创业中也是秉承了这样一种踏踏实实做人的原则做事业。华资投资充分发挥了种种综合优势,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我们跟德国的一家公司合作,下一步我们华资也可能会改制成股份制投资集团。这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我们改制的投资集团,前期我跟德国的总裁说,应运用一些民间资本,这样会充实我们的资金,最终我们公司实现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财团性投资集团。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任务还很重,希望我们华资公司将在这个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再次感谢《财富中国》,同样也希望《财富中国》论坛能够办成世界级的论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庞总对《财富中国》的支持,我们也希望华资投资路也会越走越宽,下面我们进行一轮抽奖,礼品是一台DV摄像机,请庞总给我们抽出第一位幸运者。

  (抽奖环节)

  主持人:下面有请IDG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新金融环境下的风险投资”,有请!

  熊晓鸽: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财富中国》办的论坛,给我的题目是“新金融环境下的风险投资”,这个题目比较大,但我首先要想什么叫新金融时代,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新的东西呢?当时我们IDG公司到中国来做风险投资的时候是在1993年,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风险投资是什么东西,我跟他们谈半天大家都觉得我们跟骗子差不多,经过十几年由于有一批创业的公司,主要是在纳斯达克上得到的成功,现在没有人再来质疑风险投资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如果我觉得这是个新的话这个是一个新的东西,没有人觉得我们是诈骗了。

  在刚过去的2006年在风险投资的行业里面,最新的一点在于在去年融到的钱到中国是历史上最多的,有40多亿美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一大批公司都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也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新贵们,因为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钱所以他们身价百倍。我觉得这是个很新的东西,有那么多的国外基金跑到中国来了,他们要做一个项目,创造一个公司,使这个公司上市,成为像陈天桥、张朝阳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一些榜样也激励着他们奋斗。

  我觉得对我们来讲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说你管理的钱多了很多,那么竞争也多了很多,这时候对我们所谓的新就是我们看项目的时间是不是还有过去那么长,本身在我们做风险投资内部也出现了一种竞争,这对创业者来讲也是很好的一种事情。这就使我想起来了美国的风险投资在历史上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美国风险投资一个基金的成立,投的非常好,钱也很多,后来回报很高的时期是在1995年,在那个时候基本上1995年投的,因为互联网退出的比较晚,大概在1993年有IT公司上市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在1999年融了很多的基金,也投了很多的项目,可是1999年投的项目就非常的不好,所以老外经常说你投的是99年的还是95年的。在中国的情况有点相反,在中国1999年投的项目都相当的好,无论是我们公司也好,还是我们公司的同行,在98、99年投的基金都非常的好,跟国外正好是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看到,因为国外最大资金的来源有私募基金、慈善基金会的一些基金,过去他们投的钱他们也在看,99年以后我们投的在国外这些钱都不好,可是在中国都非常好。在所谓新金融时代上,好象创业的激情都很高,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台的赢在中国做评委,两个月报名人数超过了湖南台“超女”报名的人数,这说明所有人都想来创业。我觉得在2006年又有一些新的概念,Web2.0也好、IPTV也好,新的技术在不断的涌现。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世界的奇迹,保持了20几年的GDP保持在10%左右的成长。

  从一个方面我很高兴,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人来质疑你的合法性和未来的成功会怎么样,而且创业的人也很多,在这个时候反而我就觉得不管是作为风险投资商也好,还是创业者也好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冷静头脑,在思维上不要把风险投资商把钱给你当做一种成功,最后归根到底看好这个商业模式最后是谁给你埋单,所以我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最后一定是你的用户为你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付出合理的代价来帮助你这个企业的成长,这才是最根本的。不能说看到的都是哪个风险投资商给了谁谁钱,谁谁就成功了。

  对于风险投资还有一点,目前来讲我们看到了90%的都是国外的基金,退出要么都是在纳斯达克或者香港或海外的资本市场,我们也很高兴中国现在有全世界最多的钱,另外股改也完成了,在两年以后我也估计大概可以全流通。现在我们这些投资商都在开玩笑,我说你们现在来进来做,两年后退出的话可能你们国外的基金再到中国来就很难了。当然可能在这两年中间国内的同行业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对于外国的基金来中国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最大的一个担心就是投资的环境,对于外国人来讲大家都知道外国的公司有两个忌讳。第一怕律师,中国人最麻烦的就是没有相应的服务来支持,虽然有一些外国律师的暂行规定,但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支持,我想有一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会帮助国外的基金,而且还会帮助国内的基金进入到中国的企业领域中,并且不仅仅是增强投资人的信心,更重要的可能是对于国内的投资商会创造很好的回报,对这个行业的形成会变得很健康。

  再回过头来说一下,我记得在8年前的时候要在深圳搞创业板,中国在一年多得时间内很多的企业都创立起来了,不幸的是创业板一直都没开,所以说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相应政策对风险投资会比较好。在中国的市场上从现在来看,大家现在可以看一下,实际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几乎如果有人知道这家公司上市了,就会知道这家公司是怎么上市的,这说明风险投资公司是一个技术性的公司,但是并不是一种非常了不起、别人看不得的一种技术。

  还有一点,在中国的互联网技术跟西方国家相比并不是很差,但是有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地域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这样使得硬件、技术上的平台是相同的,但得到的却不是相同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信息的交互,就会使得这个世界越变越平。我觉得有一点无奈的事情,大家知道我们IDG公司投了一个叫做百度,还有一个叫当当,为什么有一个想不通呢?从一个方面来讲,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除了美国以外是世界上第二大互联网用户的国家,当当也好、百度也好他们向类似的美国模式,像Google,他们成立的大概比人家晚两年的时间,大家知道百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他要跟Google比起来,我们的销售额只有1%,市值是2%。要说当当和卓越两家加在一起跟美国互联网成功公司销售额的0.5%。这是我非常想不通的地方,我们的区别跟他们差那么多。这确实对风险投资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说去年一年如果对我们风险投资来讲,在这一点上我比较感谢电视这种媒体,使得大家都知道风险投资是怎样一回事,使得很多人来关注我们这个行业,但是在中国这个热土上使得大家在这个领域进行交流的话,我觉得还会使我们这个行业创造更大的规模。我们不希望我们在去年融到的钱,我不知道中国的2006年会成为像美国的1999年的基金,应该成为像美国1995年的基金,这是对我们风险投资在所谓新金融时代的一个期待。能不能成功呢?希望在座的各位同行和《财富中国》使得更多的人支持我们能够把风险投资做的更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下面有请软银亚洲赛富基金投资合伙人周志雄先生。

  周志雄:我今天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我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是以个人的身份来参加活动。风险投资再融资的方式中是一个很窄的一个话题,我想稍微讲一下这其中定位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主要是以国民经济为主,在改革开放以后私有经济逐渐占越来越多的份额,风险投资究竟在这里面起什么作为,刚才晓鸽他们来中国比较早就开始做,我记得我95年底刚刚回来的时候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周全,实际上真正的风险投资在中国比较大规模的发展是在1999、2000年的时候,2001年又走入下坡,原因是互联网的泡沫破裂,一直从2001-2004年基本上都是比较低潮的,像IDG最近在这样一个基金之前他是比较单一的基金在拼。直到05年这个局面得到了改变,前提是在中国活跃的这些风险投资终于向世界证明在中国可以挣到钱,像携程、盛大、百度都是很好的案例。使得国外的投资基金看到在中国可以赚到钱,使得05-06年大批的投资基金进入。

  实际上风险投资跟其它的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比如政府的钱多数都投在对政府有好处的地方。而风险投资通常会投一些国家很难投资,包括银行很难借款这样的一些地方,像我们很多投资公司都是7、8个人10几个人,有一个自主研发的产品,在这个时候投下去几百万,所以风险投资的定位其实是和其它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谈一个风险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什么方面,最近政府对风险投资也是很重视,我们都知道国家的竞争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是否可以吸引到很多的人才、资金和创造很多的出口,再往下看的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体现,比如通过打到海外的产品或者成立公司。风险投资扶持的企业会对产业企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网络游戏,韩国在02-04年政府对网络游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使得几年之后韩国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最近就看到像风险投资支持的芯片产业,实际上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果你去参加年初举行的几个电视产业的展览,其中有高清,我们风险投资支持的就是美国和中国跨境高技术的公司,芯片卖到了LG、三星这样的公司。为什么高科技这方面的东西是非常值得投资的?而风险投资可能对政府和其他方面又是一个互补?我记得我刚从美国在95、96年回来的时候,去到的地政府,各地政府都希望拉来外部的投资,如果一个官员拉到10几亿美元投资的话他的政绩就非常的好,我想高科技的产业跟一个传统产业投资很大的不一样是说它的拓展性非常好,像文化产业包括网络游戏这样的产业,只需要几十人、几百人来开发,不需要政府建配套的设施、电厂、解决污染问题,而还会给当地带来的税收、就业方面的好处。实际上这样的产业又是很难投资的,因为你很难判断它这个技术、模式是否能成功,所以这个行业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另外,其实风险投资作为一个财务投资,在加入WTO后说要对外资进行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如果是行业投资进入中国的话通常的目的非常明显,有可能不计成本进入中国。

  目前投资的主题是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像印度是同样的高速发展中国家,印度主要是以对外加工包括以外包服务为主。我们知道中国在过去的20年已经成为全世界加工的中心,包括政府在投资加工产业结构上也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在江浙一带有很多IT全世界70、80%份额的某些销售电子产品都是在那一带生产的。包括我最近参与投资的一些案子,像对讲机这样的行业,实际上在全球生产有5000万台生产,这有70、80%在中国生产。我想这是过去20年的一个积累,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现象其实在以前以加工为主,所以附加值是非常、非常低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由于整个中国在IT设施方面的发展,我们投资的动作逐渐开始向上游走,所以这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进展。

  另外,由于中国的消费群体非常大,所以就会出现中国的特种模式,这也是我们风险投资在特别做的事情。很快将要讲的是,05、06年分别有40亿美金涌进中国,大概有30、40亿活跃在中国。我们对未来两三年做一个预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以美国为例的话,在过去十年中风险投资还是相对高风险的,风险投资平均的回报是低于债券收益回报的,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不挣钱。在中国如何投资取决于他的投资战略,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这个行业还是存在相对的风险的。可能这个要在3-4年之内才会有结果,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风险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最重要的一条,除了钱以外你是否可以帮助企业增值。

  我想风险投资在整个融资的各方面的方式里面占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模式,这个模式很难被其他方式取代,我们也知道在中国活跃的一些投资基金目前是以外资为主,其实在最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像全国通、股改使得在国内做成为一种可能,使得我们未来可能会看到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将来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

  总结一句话就是说风险投资这个模式总的来说一定会为创新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一定会带来贡献,我希望能在未来的几年中看到这个行业能得到非常大的发展,谢谢!

  主持人:谢谢周先生!接下来请出的是中盛投资合伙人杨永强先生。

  杨永强: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晓鸽和周先生后面做这样一次发言,我的主题是“中国投资新机遇”,也是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中主要的观点也是我们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希望跟大家共享。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受《财富中国》主办方的邀请来让我做这样一次发言。我的发言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点是新机遇,第二是新动向,第三是风险投资在中国的挑战。

  中国投资新环境,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快速和稳定的增长,在这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快速的消费升级,这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的拉动力,我们也看到一个背后的一个巨大的消费人群叫中产阶级,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奢侈品的消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在过去的几年和未来的几年可能的动向,首先我们看到在中国投资依然是整个消费的主要动力,而且我们看到在中国近年的投资尤其是风险投资规模是越来越大、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而且我们也看到在整个国家出台政策的条件下,国家一直希望能够调整整个投资的结构,从而使整个中国的结构更趋于稳定性,另外我也看到中国内徐世昌不断的扩大,而消费又成为整个驱动力,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消费额每年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

  中国外贸出口顺差继续在增大,上午有嘉宾预测在2008年或者更早贸易顺差将达5000亿。我们看到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增长,我们要谈到投资就不得不谈到整个中国的消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关注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整个经济结构的拉动。我们可以看一下数据,按照统计的数据,北京在06年的人均GDP,大概是6千美元,这已经超过中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上海比北京更高,而且据小道传言说广州达到1万美元。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消费率的拉大,我们也看到相关咨询机构统计和预测的数据,在2010年中国消费率能达到65%,这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在迅速增长的中产企业,也产生一些消费动向,比如消费向个性化、高端前进,消费在升级、变化的时候,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产阶级的消费主要看点,也是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就是奢侈品,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仅次于日本的奢侈品消费国,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阶层,主要的消费对象集中在服装、珠宝、手表等这样的产品。而在国外集中的特点是不一样,都集中在中年人和老年人,或者集中在房产和汽车等等。

  风险投资逐步在向传统产业偏移,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在众多风险投资中的数量很多,投资领域也很广,我们也看到,投资的难度也在加大,而投资的竞争也在加剧。另外,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表上分析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风险投资集中在IT产业,就是TMT领域,但也看到中国除了概念驱动之外,我们看到传统IT产业的基本趋势,就是比较趋向成熟,能赚钱已经在赚钱了,不能赚钱早已证明自己的模式在中国是不行的。我们看到IT很多细分的领域,第一是谁、第二是谁都很稳定。其次看到了集中度的提高,我们看到在IT方面投资回报率在下降,而投资的风险在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投资更多向传统产业,比如能源、连锁、医疗、教育、健康等领域,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形传统行业中,随着技术的完善,而投资风险也在随着下降。比如我们也看到做新能源方面的公司,随着技术的完善,整个投资的风险在逐步下降。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新兴的一股势力,就是私人资本和民营资本,风险投资是建立在比较统一的规则之下的,有更多的民营资本介入使得投资难度加大。

  刚才也提到现在聚集在中国有80亿风险基金,更多的公司参与投资领域也变得更为宽泛,投资速度也在加快。投资越来越难,创业更难,投资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投资的成本也在提升。我们可以把风险投资当作一个项目,我们看到分析一个简单的图,如果一个投资项目从投资到后期管理,如果比较顺利大概走这样的环节,如果一个投资项目失败了,取决的因素更多。我们也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迅速升级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投资的一些挑战和风险,下面一起分析一下关于投资的挑战。尤其指的是风险投资。我们也一直在谈风险投资,一定要讲泡沫,尤其是新经济下的泡沫,在中国也好、国外也好,泡沫永远是存在的,只是泡沫有多大、领域有多广,在中国这个消费领域里,有非常独特的模式,中国的市场也有一些独特性。另外我们看到经济的高速增长,背后一定有很多隐藏的危机。最后一方面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公司比较看好的5个行业。泡沫一定存在,无论在传统投资还是风险投资,我们看到钱是越来越多,而且钱处于过剩阶段,尽管这种过剩是阶段性的过剩,但钱总之是过剩的。那项目呢?公司呢?缺欠的公司确实很多,但真正获得资本的公司越来越少,因为更多的基金在追逐好的项目,重复性的投资也变成了普遍现象。当大量项目都在追逐有限的好项目的时候,泡沫就一定是存在的,泡沫的解决也不是靠短期可以完成的。

  对于我们来说就需要理性和坚持,坚持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在中国来说,中国人都有一种创业的文化,比如我们有非常勤奋的创业精神,比如文化传统,但背后我们要看到一些负面的情况,勤奋的创业精神,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在早期容易调整自己的方向,没有错,但更多的个人总是用投机的方式做,但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刚才我们也谈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我们也可以相信,在未来20年到30年,中国市场依然是快速、稳定增长的市场,既然是市场,有需要就会有机会,有机会就会有创业和投资行为。在中国,我们一直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也看到各个行业的投诉,包括消费者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强调,给客户创造价值等于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所以,我一直跟大家沟通,重视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讲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中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关键在大的市场上难免遭到很多诱惑,如何抵御这种诱惑,如何做好自己的项目。也知道未来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在这方面,我相信也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尤其在新能源、生物行业、新技术方面。

  当然我刚才也谈到经济在高速增长,我们一定要看到背后的情况,比如06年的一些状况,房价、人民币一直都在往上走,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经济的范畴,融入过程中也看到由于生产率的提高,也使得中国经济出现繁荣的状况,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几个问题。比如贫富进一步扩大,会是社会稳定的威胁,当然我们也看到股价的迅速增长,也会颠覆人们财富的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很多投机的心理,既然有了投机的心理,也会导致资源、能力、财力走向一个不良的循环。

  我也提到投资有挑战和风险,有了创业的机会才有了投资的机会,有了创业的风险也带来投资的风险,投资的风险除了机会风险还会有信用风险,我们更多要做好选择与判断,我坚持的原则就是要投自己了解和熟悉的行业,这时候一定有一个趋势从从业性向专家性过渡。

  另外我们也知道,对信用风险来说,对人的选择和沟通,在中国也有很多信任风险导致的不良后果,对人的选择和沟通就显得重要了。在投资一个项目之后,要更多的把资源和精力、人脉投到具体项目上。在未来,我们依然看好中国的市场,尽管我不是看好中国而是看好中国的市场。比如我们很看好电信、终端的行业,也看好能源环保、医疗、新媒体快速消费品等行业。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第一是环境、第二是动向、第三是挑战,我们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整个中国投资的新机遇,我一直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希望中国经济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发展,希望大家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今天我也听了很多专家的想法,新金融的几个特点,比如第一开放,然后是融合和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希望风险投资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中盛投资也希望为更多的企业插上翅膀,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投资有道MoneyJouranl》总编辑季欣麟先生主持下面的圆桌论坛,也有请:

  IDG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先生;

  软银亚洲赛富基金投资合伙人周志雄先生;

  德同中国投资基金合伙人赵军先生;

  美国汉富资本首席代表邓维先生;

  中盛投资合伙人杨永强先生上台。

  季欣麟:各位嘉宾、各位听众大家好!我先讲几个数据,从05-06年从15亿美元到了16亿美元,我想07年在VC上会有一个更大的机会。韩学渊先生没有到来,本次来的是邓维先生。

  熊晓鸽:很多人都在想,很多人问我风险投资要投什么领域,应该说就风险投资来讲也没有说国外能成功一定我就能成功,所以我觉得对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观念和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投什么样的公司并没有一定的区分。这个行业没有一定的职规,很多都需要你不断的去摸索,其实万变不利其中,你一定找出有发展的一个市场。另外要找到一种有创意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模式。

  第二,说行业的话,有一些可以借鉴国外的,但有些并不一定都借鉴国外的,也要走出中国自己的路子来。如果要让我回顾2006年的话,跟美国的一家最大的风险投资商XL(音译)搞了一个IDGXL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所以我们也投一些成长期。在2006年具有突破性的一个事件就是去年上市的一家如家酒店,差不多3年半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在去年我们有一个部分退出的企业,就是搜房。另外的一些企业他们投的钱也都不一样,2006年40亿美金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涌到中国来,让一些人融到钱做项目,钱多了是好事,大家认可中国市场也是好事,但是我有一个最大的担忧,如果我们投太快,家庭作业没做好,如果成了美国99年的基金这是最可怕的。不管怎样都是最后的回报率,2006年是一个很好的年头,对所有的风险投资都是一样的。但在热的时候我觉得头脑一定要冷静,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周志雄:可能在投的时候会看到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比如说我看这个规模应该是在3-4年之内做到2000万美金,我觉得看到这个就可以了,或者说我会希望看到若干个小公司组合起来可以达到这个也可以。其实大家在这个行业中有不同的战略,当然我这个阶段投入的价格会高一点,或者说晚早期,也有一些专门的公司。

  赵军:我们公司正好是投IDG和汉富的中间,说到高科技,其实高科技并不一定完全能够高增长,其实最主要的是求高增长,说的再具体一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市场要好。第二个你这个公司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三个就是你这个团队要强。如果再细一点的话可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

  杨永强:目前有一些新趋势的消费,产业升级之后用户会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个人娱乐、身心健康、旅游等等,所以在产业分级之后要到更细分的领域中。从通信来讲每人都会有一部手机,在这个产业上会有怎样的价值链,包括芯片、模块、整体的解决方案、品牌、增值服务、后期渠道,给用户的电信服务,这些是一个价值链,这些其中哪个是核心点,那个是空缺点,当我们分析完之后,每一个价值链都是一个小的行业,在这个小的行业中总会有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公司,这个地方就是创业的机会,如果有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公司也是值得风险投资关注的机会。按照这样来分析,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产业的结构,在这个背景下我就想象我们就会分清什么是市场什么是时势。在融合产业中也会有更多新的机会,总之是实世造英雄。

  季欣麟:是哪些行业比较值得关注的?什么行业介入相对比较有机会?

  周志雄:3G的服务,实际上中国移动的服务在欧洲也有很大的领先,我相信在3G上的创新、服务商的创新可能还会带来新的一波创新,我相信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赵军:资本市场往往会对投资银行方面有一些经验,投中期相对来说比较看重盈利模式、业务模式是不是有一个快速增长的可能。投早期的项目相对来说看重的是人了。

  熊晓鸽:我觉得他们刚刚讲的我都赞成,要说机会的话我认为电子商务比较有潜力,现在中国的电子商务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而在国外已经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市场。第二,像一些工业的一些公司,像DELL等大公司都做的非常好,他也在网上做销售,这还是涉及到了电子商务,我觉得很大的业务还是在电子商务市场上。下一步我觉得还要在其他行业中应用信用卡,不仅是个人使用信用卡,企业也会使用到信用卡,最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可以极大的提高销售的效益。这样的话我认为电子商务是对未来互联网方面最大的一个方面。当然不能说马上就能实现,但我觉得这个门只要被打开就会有所发展。

  第二个就是媒体,在中国的电视台是全世界最多的,每一个省都有一个台,在美国人看来这都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我想在座很多人都不知道国外的那个电视台在什么地方,而中国的电视台都是地方性的。使得这种结构全国的平台变成一个很地域性的传播渠道,所以就造成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共除非你的市场特别的好,当然大家都知道湖南卫视有一个“超女”,今天中午正好我还见到有关负责人,我觉得“超女”前面做了两届也没人知道,到后面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后来到全国各地搞了,一下子就火了。就使得内容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实际上我们的媒体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内容能不能做到大家共享,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市场,但我们的电影票房全部加起来一年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周末。为什么我们挤在那里一天到晚拍连续剧、古装戏,连续剧在美国曾经也出现过,但连续剧是不可能完全抓住观众的观看时间。像我就不看电视据,因为我看不完。我觉得在电视方面做内容也是相对好的一个尝试。这是我的一些判断。

  杨永强:我基本上是这样来分析,在我们公司分析每一个行业的时候都有会有一个图,这样就比较容易高成长的机会可能出现在哪里,刚才几位嘉宾也谈到了不同的领域,包括对阶段性的看法,因为我们意识到在中国如果做什么项目就要意识到中国的一些宏观政策,除了国家的政策我相信部委的政策也相当的关键,刚才谈到了3G,我相信部委的政策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我们也消费中国消费的走向,晓鸽刚才说中国消费群体也是需要消费的,我认为如果要找各行业的机会一定要关注的需求在那里,如果要付费,付费的理由是什么。

  第三,对风险投资来讲现在主要是靠海外的资本市场得到回报,未来出去中国股市能够比较稳定、健康的发展,我相信未来在中国退出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

  所以总而言之的话我认为,选择行业只要关注政府的政策、消费的趋势、海外资本市对这个行业的看法,谢谢!

  季欣麟:这里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上市地点的问题,因为纽交所加上交所是一个比较好的地点,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也看到包括英国、德国甚至韩国讲到处理期限的问题,大家发表一下未来在中国上市是怎么看的?然后中国的中小企业板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熊晓鸽:谈到上市对我们来讲并不完全就全是好处,拿钱就走了,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手段,上市来讲应该是对企业,为什么企业要上市呢?是因为他要取得钱。我认为上市还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取得钱来使得你快速成长。第二,它的发展可以通过兼并,上市以后用一些方式来做这个事情。第三,上市以后做了很多不要钱的广告。第四,通过上市你可以建立期权,使得你主要的团队拥有期权,等于你有一个金手铐。处于这四点原因如果说我们的服务都在国内,当然说在国内上市是非常好的。不要说非要在纳斯达克上市就一定好,对于你企业的成本也很高。我们IDG在过去曾经投过一家国内的企业,从1块钱涨到了36块钱,因为退出不了不能卖,有很多人还不理解。

  我们还有一个远光软件,但是上市以后还会碰到一些问题,拿到钱以后国家外汇管理局是否让你转成美元,还有一系列的政策要做,所以不能说一定就很好,现在来说走过去的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外国的投资商来说这是个走不通的路,现在来讲在海外上市原来是需要证监部批,有一段时间不管了,现在又收回来了,又管了。我觉得第一这是需要有政策的,但第二,有了政策就不要经常的变。

  周志雄:香港对高科技企业不一定有比较好的估值,另外像日本市场虽然本身PE不高,你要走这个你必须要跟日本市场有相关的关联性,第二你花的时间要很长。尤其是中小型公司上市,它的上市成本非常高,所以这部分在监管上花的时间和钱都是有大幅度的增加,在国内我希望看到有可能成为一个直接的退出市场,但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全流通之后有多长时间的锁定。在国内日常有可能被压在证监会两年、一年都是有可能的,因为这个是跟要看证监会是不是允许发行。

  季欣麟:有没有哪位先生有问题?

  提问:我是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刚才已经对风险投资本身谈的我觉得已经比较充分,事实上我们德保县跟风险投资也是有不解之缘的,所以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在国外保险大概有1-5%的比例是投向风险投资的30%,几位专家能不能告诉我们哪家风险投资或者管理公司做的比较好?或者它的主要来源是风险基金?

  政府的政策都是放开了保险基金来投资VC业的,但是一两年过去了保险投了很多,但没有实质性的工作进展,目前我们国家的保险业如果有障碍的话主要的障碍在哪?

  熊晓鸽:在国外看每个风险基金融资的来源无非是这几个。第一个是退休基金,一般像我们这个公司会找一些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的,比如说像惠普公司的退休基金,因为惠普本来是搞科技方面的,他的退休基金有一些在我们这里面。还有一些像国际大的银行的退休基金业在我们这里面,因为他对全球都投。还有一些学校的基金,因为有的学校也要支持科技方面的工作。保险投在这方面的并不是很多的,因为保险强调的是可靠,所以在海外在这方面投的并不是很高的,之所以不高,有名的公司比较容易拿到钱,如果要在中国来做。首先我要说我并不想赚中国这方面的钱,本身这个管理基金保险公司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经验。

  第二,国内能够让你挑的风险投资并不多,因为他要按照你的记录,过去没有他也不肯定你投下来就行,所以一投下来就是十年。所以说像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因为做的时间比较长一些,所以就有人说我给你钱让来管我这个基金吧,说白了还是人。

  我认为需要一点时间,另外您谈到保险基金,说到底还有一个基金是社保基金,温总理说了,它是高压线,谁敢碰它?说到这个大家就比较敏感了。

  提问:这次我专程从西安赶过来,就是想听一些风险投资方面的一些信息和新情况。我问两个问题,现在在资本市场上比较活跃的都是一些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但基金又是用在中国市场上,目前为什么没有人民币的的基金来做风险投资?

  假如说我现在有一千万的人民币的自有基金的话我能不能成为风险投资的有限合伙人?到底是基金起决定作用还是投资人的人脉关系或者他的经验在里面起一些作用?谢谢各位老师!

  熊晓鸽:第一个问题,我给的你回答是这样的。其实在中国曾经建立了一大批的人民币基金,就是那时候我说想要赌深圳的创业板,但是创业板没有推出,那么那一部分基金大部分都死掉了,所以可能就把别人胃口弄坏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那时候创业板推出来可能一批人民币基金业就起来了。我还是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损失,可是坚持下来的是外资的融资,所以就这么做下来了,实际上我们这个圈子很小,我们这几个人经常在一块混,都很熟,所以这个圈子就很小。

  赛福(音译)好象在天津做了一个比较小的,远光软件也在深圳上市了,人民币基金如果建立起来的话很多外企也一定有很多人民币,我们也有很多人民币,我们也可以再投,但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一些配套法规出台,我觉得这是个根本问题,您个人有1000万,我不需要,因为那些老外要给我的那些钱,我还没有那么多人来管。看看在座的各位有没有需要这1000万的。

  周志雄:一个基金要做起来,这里面有很多的道理,一个就是要有相应的法律结构。第二,人民币的基金是否有竞争的机制,说到底这个行业很多东西不是量化的东西,都是判断,这个判断都是由人来做的,如果海外基金回报机制都是跟国际接轨的。尤其从05年开始,在今天情况下全部都和国际接轨了。

  季欣麟: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五位嘉宾的参与,同时也非常谢谢季欣麟的主持!下面我们再抽出另外一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