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摘要一)
来源:南通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开局良好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奋力拼搏,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巩固提升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增速保持全省领先发展质态持续提升

  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7%,增幅连续两年全省领先。财政总收入217.57亿元、增长27.1%,占地区生产总值12.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53亿元,增长28.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9.6∶56∶34.4,二、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增幅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增幅、工业产销率均居全省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7%,2003年以来首次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耕地总量连续15年实现占补平衡。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SO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和6%。南三县(市)持续在高平台上较快增长,北三县(市)总体保持发展速度领先优势。南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由上年第14位前移至第7位。

  江海联动取得重大进展  大交通新格局加速形成

  江海联动开发26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新增沿江港口岸线3.5公里。狼山港三期2个1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投入试生产。南通港货物吞吐量1.04亿吨,跻身全国沿海亿吨大港行列。沿江装备制造业等临港新兴产业加速形成。中远川崎二期、熔盛造船、振华港机等3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醋纤四期、扬子高丽钢线、绿山集成电路等42个重点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投运,总投资158.3亿元的王子制纸项目获国务院批准。洋口港开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陆岛通道接岸引堤工程通过验收,黄海大桥全面开工。如东风电一、二期10台机组并网发电,填补江苏空白。江海联动开发推动了有效投入的持续增长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8.9亿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苏通大桥全面进入主桥主跨合龙施工阶段,崇启大桥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崇海大桥立项工作启动,南通火车站主站房建设基本完成,南通至南通东铁路完成铺轨前期工程,沪通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外资民资再攀新高  活力动力不断增强

  利用外资连续4年“撑竿跳”,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9.39亿美元,增长123.2%;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7.44亿美元,增长79.1%,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利用外资前十强;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升,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293个,其中近亿及超亿美元项目8个,新批项目平均单体规模647万美元,比上年提高27.4%。进出口总额100.62亿美元,增长18.1%。完成对外劳务承包营业额7.39亿美元,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个体工商户净增7100家,累计25.17万家、为全省第一。私营企业净增2.34万家,累计9.39万家;注册资本净增485亿元,累计1432亿元,列全省第二。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5.1%,民资投入占全社会投入75.3%,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3.4个百分点。新增中国名牌产品9个,居全省第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098亿元,增长29.1%;新增特级资质企业6家,累计12家、占全省一半。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各金融单位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233.25亿元,比年初增加208.79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新增2家,4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围绕“民富村美风气好”目标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高效农业规模化“133行动计划”开始启动。亩净收益2000元以上农田占比为24.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占比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项目农业完成投资51.5亿元,增长31.7%;农业利用外资实际到账2.1亿美元,列全省第一。各类农民经纪人发展到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8.04万人。农村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并率先通过省验收;“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有效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完成阶段性任务。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市区通富大桥、滨江大桥等68项工程全面开工,其中通京大道等40多项工程顺利完工,城闸大桥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全年完成城建投入45亿元,为历年最多。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体育会展中心按期建成并作为省十六运主会场投入使用,园艺博览园开工建设。市区新增绿地280公顷,绿化覆盖率41.8%;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获“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市区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7.5万吨。继续推进“五城同创”,建立综合整治城市违法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市区百日环境整治771个项目全部按时完成。我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五城同创”中率先突破,并被授予“保护臭氧层示范市”称号。县(市)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化率4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加强

  1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列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实现倍增,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教育现代化工程大力推进,76%的乡镇通过验收;合格学校建设加快,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基础教育水平保持全省领先,高考总、均分等12项指标列全省第一;60%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建成特色学校;职教、高教进一步发展,3所高职院校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乡镇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提前完成。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拓展,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居全省首位。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启动,60%的行政村达到省标准;省运会获得金牌数首次跻身前三甲。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连续9年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如皋“爱心邮路”成为全国典型,市第三人民医院“无红包”经验在全国推广。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纠纷调解成功率97.6%,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8.6%、居全省第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以一流精神面貌、一流城市形象、一流组织服务、一流参赛成绩,成功承办了省十六运。

  富民进程继续加快  社会保障得到强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8元、增长13.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增长1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3.4亿元,增长15.3%。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低于全省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市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当期收支平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城乡低保继续全覆盖。农民工工资和被拆迁、被征地农民补偿款全部发放到位。社会救助不断强化,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面启动;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55.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

  认真办好实事项目  既定任务全面完成

  ⑴全年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超出计划的83.3%;免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4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8万人、创业培训1.7万人,均超出年度计划。⑵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1.3%,高出计划6.3个百分点。⑶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秋季入学全部免收学杂费,为7.1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1.1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91万元。⑷启海区域供水一期工程竣工,西北片区域供水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⑸疏浚市级河道3条段、县级河道24条段、乡级河道208条段;集中整治市区河道12条段。⑹改建、扩建农村桥梁500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50公里,超出计划的114.3%。⑺市区老年活动中心建成,市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市区新增社区老年活动场所10个。⑻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向3000名盲人捐赠盲杖,向2000名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⑼市区优化公交线路10条,新增和改造公交站台(点)67个,超出计划的34%。⑽对市区17个老住宅片区实施以雨污分流、水系贯通为重点的综合改造,为计划的5.7倍;市区新建低价位商品房88万平方米,超出计划的46.7%;安排3020万元为市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政策性住房保障。⑾市区农贸市场新建和改造项目完成计划任务。⑿市区人民公园、文峰公园、唐闸公园、滨江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2007年工作目标与总体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市第十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全面腾飞的主题,更加注重扩张规模与提升质量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适应宏观调控与化解发展瓶颈制约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加快发展与关注民生、保护生态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创业、创新、创优与群众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长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保持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全省双领先,努力实现高平台上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力争突破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SO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3%和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零以下。

  紧紧抓住大交通格局根本改变带来的历史机遇

  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沪苏通金三角、建设“北上海”的战略定位和“经济增长走在江苏前列”的目标,准确把握经济国际化加速和南通工业化提升的阶段性特征,抢抓苏通大桥南北贯通、沪通铁路和崇启大桥开工、崇海大桥项目加速推进、区域枢纽地位加速形成带来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充分放大改革率先、开放带动、江海联动优势,有效承接上海和苏南辐射,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全面腾飞,提高在全省发展中的分量和贡献,提高在长三角区域中的经济战略地位。

  突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

  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

  按照“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以加快发展集约型、集群型、开放型、内生型、港口型、都市型经济为取向,好中求快、优中求进,通过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通过集聚、集中、集约实现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

  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

  按照“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前列”的目标定位,把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强化利益关系调节,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进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支出。同时,把公共资源更多向经济薄弱地区、社会弱势群体和发展薄弱环节等方面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