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2007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天津视窗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河东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河东区第十四届人民政府自2002年12月组成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各种困难,扎实推进“三个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三步走”目标。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顽强拼搏,“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过去的四年,是河东区发展快、变化大、人民群众受益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四年。

  (一)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6年,河东区地区生产总值经初步核算达到148.8亿元,年均增长16.4%,超过全市平均增长速度。三级财政收入达到19.2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达到9.27亿元,年均增长21.3%,实现了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161.8亿元,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发展的能力。

  区政府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集中力量编制了《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实施“五区三带”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4亿元,占区域经济总量的54%。房地产、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居民服务等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建成了嘉华国际商业中心、平河装饰城和沃尔玛、人人乐等一批大型超市和专业市场。海河新天地、阳光星期八、顺驰又一城、海河图书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整合楼宇资源58座,培育特色楼宇17座,入驻各类企业、中介机构1470家。建成3个都市工业小区,引进企业60余家。二号桥都市工业园区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南站地区拆迁基本完成,嘉里商务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洋务溯源”——直沽文化观光区纳入全市旅游业发展12大板块之一。

  (二)对外开放取得成效,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坚持扩大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96.9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5217.4万美元。嘉里集团、中远集团、香江集团、阳光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河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项目库建设,筹划和预选了18个大项目进入天津市一级招商项目库,规划投资441亿元。建立了河东区重点建设项目库。组建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组。不断完善对外合作发展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商务环境评价体系。连续四年举办经贸洽谈招商周、服务推动月和企业直评行风等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区私营企业累计达到4556家、个体工商户12000余户,培育私营企业集团9家,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达到57.9亿元。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区39家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完成转制,19家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实现政企分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成了区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深化“质量兴区”工作,我区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

  (三)城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河东区城市规划修编工作。配合市有关部门新建改造了18座大型桥梁,拓宽改造了20条干支道路,启动实施了海河堤岸改造、天津站交通枢纽、轻轨、地铁、快速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四年累计拆迁危旧房屋26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4.5万户。新建住宅 481万平方米。完成20片居民区排水设施改造工程。维修直管公产房屋182万平方米。四年新增供热面积383.4万平方米,全区住宅集中供热率达到90%。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区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安静、工业污染防治等环保工程,实现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先进区的目标。举全区之力,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区。完成119片、416万平方米的旧楼区综合整修任务,完成了旧楼区物业接管工作。实施了天山路等道路的综合整修,完成了月牙河等河道治理、京山铁路沿线和11条铁路专用线综合整治。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我区跨入市级卫生区行列。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工作全面启动,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6%,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成效

  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66000余个,建立公益性再就业公司58家,既安置了“4050”下岗失业人员,又发展了社会公益事业。12个街道全部建成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爱心慈善救助超市。大力发展“爱心”手工编织业,家居就业达到5400余人。巩固“两个确保”、“一个低保”,实施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机制,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积极推进“四条住房社会保障线”的落实,妥善解决了3700多户双困家庭的住房困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高质量建成2所示范高中校、1所模范校、2所示范幼儿园和9所一级幼儿园,中小学校全部通过天津市“双高普九”规范校验收,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创办了天津市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河东分院和河东社区学院。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区男女中学生足球队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双获冠军。

  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宣传和青少年科技活动。建成5个民营科技园、1个电气节能产业孵化器和1个大学生创业园,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区”。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人才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四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167人。

  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10个街道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124个社区的办公服务设施、433个商业网点、35个菜市场,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创建了美福园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社区商业连锁率达到80%。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加强,逐步形成了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成功抵御了SARS传染病的侵袭,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影响广泛。大力开展“铸诚信、讲文明、构建和谐河东”、“邻里一家亲”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居民社区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我区被评为全国首届“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示范区。

  文化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天津直沽文化旅游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中国奥林匹克纪念日、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成了河东区体育中心。承办了中国女足超级杯联赛、中国田径公开赛等体育赛事,组团参加天津市第十一届运动会荣获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

  “四五”普法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启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 “平安河东”创建活动,社会治安保持稳定。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畅通为民服务专线电话、区长信箱、公仆接待日等联系群众的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加大检查频率,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全宣传和服务机制,我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圆满完成经济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在地统计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我区被评为国家级“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先进集体”。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我区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荣誉称号。人防建设、防震减灾、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和审计、物价、档案、保密、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我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五)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

  区政府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谋利益、谋发展。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四年共办理各类议案、建议和提案1212件,办结率100%,解决率达到70.5%。密切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沟通联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重新修订了《河东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研究制定了《河东区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意见》和《河东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意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学习宣传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过去的四年,我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四年来全区共获得1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二是坚持扩大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加强结构引导、规模引导和层次引导,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三是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施政目标,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迫切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坚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

  各位代表,发展的成果令人鼓舞,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倾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河东区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是:地区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引进具有聚集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在社会保障、社区治安、群众生活等关系民生问题上,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市场经济理念、扩大开放意识和工作运行机制还不能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殷切希望。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天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决定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为我们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向中国流动并向中高端环节推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国际先进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处在发展的新起点和新的上升期。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期,是一个十分紧要的时期。我们要抢抓机遇,充分用好上升期,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河东区处在中心城区面向滨海新区发展主轴线的起点,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轻轨及地铁建设的加快实施,为我们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工业和楼宇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更显突出。河东区是天津市的老工业区,随着天津工业战略东移,第二产业外迁调出,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经济增量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期、重大项目的建设期和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全区上下必须团结一致,竭尽全力,拼搏奋斗,才能实现河东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天津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克服一切困难,加快推进河东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开创科学发展、强区富民、建设和谐河东的新局面。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河东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和用好新的上升期,围绕中央对天津城市的总体定位,高标准落实河东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六大战略举措”,加快推进“三个基地”建设,全面实现“三步走”目标,扎实做好建设和谐河东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区域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确保两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三个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服务业“五区三带”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各功能区发展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和聚集效应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都市工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显著增强,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税源建设有效加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加快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分散住宅平房拆迁和旧楼区整修改造。加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先进区成果,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城区和生态城区建设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区建设,使人民的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城区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群众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治安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居民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居民整体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文化体育事业全面繁荣,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让全区人民更多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科学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第一,大力实施“扩大开放”基本战略,构建河东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坚持扩大开放的基本战略,充分运筹国内外各类资源,推动区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努力实现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在把握机遇上,我们要抢抓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实现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空间布局上,通过扩大开放、联强扶优,加快形成天津站——嘉华商务商业聚集区、天津南站中央商务区、津滨大道现代商贸物流聚集区、直沽文化旅游观光区、六纬路经济发展带和二号桥都市工业园区,构建河东经济发展新优势、产业集群新布局。在区域合作上,加大对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和港台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环渤海及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现代化新河东。在发展策略上,要联合强势企业集团,聚合优势发展资源,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集团、国内实力雄厚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发培育若干个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全力打造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坚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商务商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河东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加大楼宇经济培育力度,加快新楼宇的开发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功能完备、品牌突出的特色商务楼宇,形成多种形式并存、服务经济集聚效应明显的楼宇经济群。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建成一批宾馆、酒店、商业设施,扩大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业规模,提升档次。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建成一批特色商业街和商业示范社区。着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增加服务设施,扩大服务业态,不断满足居民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格局。

  第三,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推动形成“一区两园多点”的都市工业布局。积极做好工业战略东移企业外迁腾出地块的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启动二号桥都市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医药、包装印刷等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借助滨海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搞好产业配套和服务,融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与滨海新区联动发展。继续推进金地物流工业园、现代工业园项目建设,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整合盘活区域内企业厂房、楼宇、土地等存量资源,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形式,区企联手共同建设若干个都市工业小区。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和环保型产业,提高产业层级和产业关联度。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工作,扩大科技园区规模,加快建设河东区科技产业发展基地。深化“质量兴区”工作,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街域经济。街域经济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促进街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施各街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街道办事处协调推动街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按照加大招商、扩大税源、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创造和谐、促进发展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街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权、责、利相统一、加强税源建设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为街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统筹安排各街域发展规划、产业重点,做好全区发展资源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全面实施在地统计工作。大力支持街道办事处在加强街企合作、招商引资、协税护税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加大鼓励、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加强产业引导,营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在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税收和新增企业、新增注册资本金的更大突破。用好用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贷款政策,建立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坚持扶强与引优并重,充分发挥私营企业“十大行业排头兵”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私营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商务环境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改革措施,放开市场、降低准入条件,保证企业依法设立、资源市场配置、竞争公平公正。坚持把服务企业作为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从“行政效能、社会公平、司法保障、遏制腐败”四个方面,建立商务环境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办事效率高、服务水平好、聚合能力强、投资发展安全的一流商务环境。引导区内大企业发挥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促进国有大企业做优做强,充分发挥其撬动经济的作用。推动国有小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健全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遏制不公平竞争,营造激发企业创造活力的氛围和环境。

  (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建设宜居生态城区

  第一,加快现代化城区建设。拆除危陋平房和危旧楼区房屋80万平方米。加强对住宅建设的规划和调控,围绕城区规划和税源建设搞好综合开发,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新建海河新城、阳光新城等4个生态小区。全区商品房累计竣工超过5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都市型工业、公建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实施130万平方米旧楼区改造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城区整体现代化水平。

  第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市大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轻轨、地铁和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实施东纵快速路、海河东路、富民路延长线等15条道路建设,新建改造国泰桥、大光明桥等12座桥梁,拓宽整修一批里巷道路。完善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供电、供水等保障能力,加快低洼积水片排水设施改造。

  第三,加快宜居生态城区建设。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先进区成果,完成主要污染物消减目标。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安静、工业污染防治等环保工程,改善环境质量,迎接2008年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验,到2010年基本实现生态城区建设目标。广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建成桥园、海津大桥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和绿化广场,新增绿地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区目标。

  第四,进一步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依法规范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属地化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环卫进社区、物业管理进社区等工作,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主线,按照《国家卫生区标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市容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切实提高市容环境整体质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投入,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区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迫切问题

  第一,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好不同群体的就业问题。加大弱势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及时提供就业岗位,彻底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稳定性。加强再就业基地建设,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做大做强手工编织业,实现就业方式多样化。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护,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认真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机制,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充分发挥扶贫助困网络作用,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和对困难群众的救助。认真研究解决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问题,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严格执行住房补贴政策,继续推进“四条住房社会保障线”的落实。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好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保障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全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个适龄青少年儿童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高中学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增加教育投入,完成五十四中学示范高中校和2所历史名校建设,创建4-5所优质高中校、2所示范幼儿园,配套建设一批规范化学校和幼儿园。组建河东职业教育集团,扩大高职学院办学规模,加强社区学院建设,完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着力办好社区教育实验区,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区。

  第四,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家庭全程健康管理,落实社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双向转诊”和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技术团队服务,着力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看病贵和群众就近看病问题。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医疗和技术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设丽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7所医疗和保健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五,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发展趋势的街道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驻区单位、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深入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90%以上的街道、社区达到示范标准。加强人民权力保障机制建设,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工作安排,广泛深入听取群众意见,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健全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扶持社区商业的连锁发展,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第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加强信访领导责任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排查调处渠道,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区政府联系社区、联系居民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群众需求,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全面推进“平安河东”建设,着力解决社区治安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仲裁工作,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街道司法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警防、民防、技防网络建设。加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建设和谐文化,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国情和市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河东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大力开展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的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推动文明城区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进一步巩固文明社区“五个一”创建成果,再创建40个文明小区。大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继续开展“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二,加强科普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河东区《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创新创造创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建设科普教育设施。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坚持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四支队伍一起抓,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三,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办好社区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和直沽文化旅游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筹建直沽现代体育中心,建设直沽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大厦,在各街道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图书馆。挖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大力扶植和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巩固“田径之乡”、“足球之乡”优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承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加大对外文化体育交流力度,提高河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加快发展其它各项事业。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搞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设防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和军事训练基地。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拓宽双拥领域,丰富双拥内容,提高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妇女儿童、对台、档案、保密等工作。

  (五)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

  第一,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工作职责,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请示报告制度,定期向区人大、区政协汇报和通报政府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自觉把反腐倡廉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当好人民公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实施政务公开。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政府重点工作目标、重要工作部署、为民办实事项目及进展情况对外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及时发布公共信息,构建高效廉洁的政务运行体系,使政务公开贯穿于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实施《河东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认真落实“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切实搞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做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形成惠及全区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健全完善为民服务网络系统,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200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河东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实现我区“三步走”第二步目标、加快实施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区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新的上升期,扎实做好建设和谐河东的各项工作,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2007年,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力抓好经济建设

  2007年,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完成171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4%。区级财政收入增长18%,完成10.94亿元。引进国内资金到位额3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4000万美元。

  做好分区域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聚集区的建设,加快天津站——嘉华商务商业聚集区、天津南站中央商务区、津滨大道现代商贸物流聚集区、二号桥都市工业园区四大产业板块开发,启动六纬路沿线开发。集中力量实施“三个十”计划,整理10块土地资源、推介10个重大项目、培育10座商务楼宇。搞好重大项目建设安排,推动嘉里集团南站商务区、劝业香江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泰兴南路商业街、世纪泰达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街域经济全面发展。召开发展街域经济工作会议,启动街域经济发展新机制。要精心准备、“主动出击”,与环渤海及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交流,吸引一批国内大公司入驻河东。要积极组织到日、韩和香港等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吸引一批境外资金、技术投入河东。进一步完善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年内新增私营企业1200家以上,新增注册资本金12亿元。引导“五小行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以扩大财政收入为中心,健全税源建设责任制度。加强财税征收组织保障,巩固和发展已有税源,下大力量开发新增税源。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做好无照经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推动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纳税。

  启动商务环境建设工程。完善商务环境考核评价体系,从企业办照、纳税和对企业后续服务监管等具体环节中设立若干个监测点,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建成新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实行审批事务首席代表制度,健全完善内部联网审批程序,提高现场审批率。

  加大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基本完成区属国有企业转制任务。全面推进在地统计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探索建立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河东区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中心和支持科技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