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姚建华作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主要数据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002.5亿元,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85.6亿元,增长16.9%。服务业增加值321.8亿元,增长15.5%。
完成财政收入155.4亿元,增长3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5亿元,增长3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6亿元,增长3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2元,增长14%。
农民人均纯收入5650元,增长10.7%。
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扎实推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关键词 —— 综合实力
亮 点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增幅为建市以来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41.3亿元,增长21.6%,增幅列全省第4位。新增贷款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6.5亿元,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5亿元,增长31.1%,增幅列全省第4位。
特色高效农业生产面积扩大到85万亩,农业利用“三资”达到33.6亿元,增长52.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89.6亿元、利税139.4亿元,分别增长35%和31.3%。全市新增销售过亿元的企业71家,其中过10亿元的6家。全年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达306.6亿元,增长47.4%;实施投入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60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02亿元,增长19.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6%。
关键词 —— 富民安民
亮 点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3.2%。
全年新增私营企业4584家、个体工商户3.42万户,净增注册资本138.3亿元。到年底,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308家,其中亿元以上的51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72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7.83万人。新增各类参保人员10万人。调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推进农民健康工程。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进城务工农民维权工作。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实行社会化发放。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8.8亿元。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亮 点 ——完成自营出口额22亿美元,增长64.3%,增幅列全省第2位。医药出口基地成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入选的“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全市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任务全面完成,乡镇建筑企业改制基本到位,外贸、交通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已经展开。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市注册协议外资12.1亿美元,增长66.4%;预计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以上,增长50%以上。全市外贸、外经保持快速增长,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4亿美元,分别增长31.4%和44.1%。
关键词 —— 城乡面貌
亮 点 ——中心城市建设投资达75亿元。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获得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考核。
扎实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近期建设用地控规覆盖率达90%以上。以“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继续推进“五城同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辖市城区功能和形象有了较快提升。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新建、改造1235公里;区域供水方案确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关键词 —— 社会发展
亮 点 ——高教园区一期工程建成。海军诞生地旧址、城隍庙、天目山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我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
积极打造创新型城市,“百企三创”工程全面实施,春兰集团等两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扬子江药业集团被列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全年组织实施省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72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高新技术产品71个。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引进各类人才12876人。南师大泰州学院、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实现独立办学,高考万人本科进线率列全省第4位。溱潼会船、靖江讲经等5个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桥镇、溱潼镇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62.8%的行政村建成公共体育设施。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完成年度目标。村民议事和民主评议制度建立健全。“法治泰州”、“平安泰州”、“和谐泰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 —— 自身建设
亮 点——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加强实施过程监控,扎实组织推进“411”工程(40项工作目标,10项重大工程,10件实事)。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做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负责、高效地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继续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深入开展“人民满意机关”创建和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扩大政务公开。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切实加强政府重点项目审计监督。认真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及时为市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7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开放开发,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加快“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进程。
加快“全面达小康”进程
2007年,市政府将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举 措 ——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看 点 —— 着手打造全市50强企业,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100家,新增规模企业300家以上。
鼓励支持产业、企业向沿江、沿靖盐路、沿兴泰线产业带加快集结,推动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推动不锈钢制品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规模企业发展水平,同时,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投入过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60个以上,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增长25%以上。认真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举 措 ——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看 点 —— 确保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力争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组织实施“833工程”,整合铁公水、路港桥物流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抓好泰州港综合物流园区、海陵城北物流中心、靖江三江物流中心等物流集聚区建设。培育和壮大海陵城区东部市场、泰兴北二环专业市场群等重点市场、特色市场,大力促进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会展交易区、华东五金城、戴南不锈钢交易城等市场集聚区发展,积极新建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繁荣城市商贸业,加快坡子街商业中心、兴化宝都建材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社区连锁、便利店发展,加快农副产品市场改造。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促进保险、信息等产业发展,规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举 措 —— 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看 点 —— 组织实施“百企三创”、“科技富民”和“专利推进”三大工程。
加快实现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泰州制造向泰州创造的转变。加快市及辖市(区)创业服务中心发展,启动中国科学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软件园和江苏(泰州)新药研究院、清洁能源研究院建设,打造更多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举 措 ——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看 点 —— 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耗监控。
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强化对项目用地的审核,注重环境容量问题,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抓好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
2 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举 措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看 点 —— 重点打造弱筋小麦、加工型蔬菜、特色水产等十大特色产业。
建成高效农业面积100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小区20个。推动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引进推广新品种50个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力争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50个以上。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发展订单农业基地面积200万亩。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绿色泰州”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
举 措 —— 抓好镇村建设和发展
看 点 —— 加快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流通重镇、文化旅游名镇。
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十强争先、百村示范、千村小康”工程,注重彰显个性,整治、改造、提升原生态的特色村。全年力争建成省级康居示范村10个、市级小康试点示范村100个。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加快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逐步向新型社区集中、农业土地有序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完善城乡帮促机制,深入推进“221”工程,着力增强经济薄弱乡镇的内生发展动力。
举 措 —— 办好农村新“5+1”实事
看 点 —— 全面完成上一轮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启动新一轮农村道路建设。
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三清”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启动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抓好100个村试点。
3 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举 措 —— 以沿江开发为重点,力求招商引资新突破
看 点 —— 积极引进处在产业链高端环节,投向农业、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属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制造企业、营销中心的外资项目。
以更大力度推进沿江产业招商,支持泰州电厂一期等重大在建项目和中海油、东泰石化等重大开工项目建设,加快沿江公共码头、污水处理、供电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办好第六届泰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注重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开发园区建设和发展,加快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组织实施“6+6”工程,力争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举 措 —— 以全面“入世”为契机,促进外贸、外经快速发展
看 点 —— 新增部、省重点支持的出口品牌2至3个。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出口企业品牌,积极申报国家出口加工区,促进和扩大进出口贸易。鼓励企业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重视和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和口岸工作。
举 措 —— 以融入“长三角”为方向,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
看 点 —— 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吸纳浙商。
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加主动地争取上海的产业转移、服务辐射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构建锡常泰城市群,加强与苏南的基础设施连接、产业分工对接和城市功能衔接,放大靖江与江阴联动开发效应,支持沿江地区与苏南联动发展。继续强化招引浙商工作,注重吸纳规模实力型浙商、技术资本复合型浙商。
4 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
努力塑造中心城市新形象
举 措 ——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看 点 —— 坚持“南进、东扩”,继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
加快建设新城区,开工建设新区道路南延、文化中心工程,实施高教园区二期工程,启动周山河街区一期建设,加快城北地区改造步伐,启动城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推进凤城河风景区二期工程,完成梅兰芳纪念馆一期改造,继续实施城区道路、街区改造和河道整治,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城中厂”搬迁。积极发展港区,建设金港南路商业街区,完成台湾商城二期工程,实施雕花楼二期工程。启动绿博园规划和建设。
举 措——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看 点—— 力争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推进城市近期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筹建城市规划展示馆,搭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新平台。积极创新市容卫生、园林绿化、公共交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巩固扩大“五城同创”成果,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举 措 ——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看 点 —— 开工建设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和江海高速泰州段等工程。
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开工建设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和江海高速泰州段、大兴金公路兴化段,实施兴泰一级公路建设,贯通沿江高等级公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启动南水北调水源调整、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及卤汀河拓浚、盐靖河整治工程,继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加快解决部分辖市居民饮用长江水问题。实施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新建改造,支持新农村建设。
5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举 措 —— 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看 点 —— 全年民营经济新增注册资本1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健全完善就业再就业援助制度,创新社会助保和断保补助机制;建立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抓好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接轨”试点。继续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大病救助和突发安全事件受伤人员救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廉租房覆盖面。
举 措——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看 点——确保65%以上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接受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调整普通高中布局,确保65%以上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接受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80%以上。全市高校在校生力争3万人以上。整合职教资源,积极培养适用、急需技能人才。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成学政试院布馆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督。加快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承办好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年度工作。积极发展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新闻、统计、气象、防震等事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
举 措——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看 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以社区、村镇为重点,推进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继续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启动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自治功能。推进“法治泰州”建设,开展新一轮“平安泰州”建设。健全“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打造服务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为主线,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为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始终牢记宗旨,自觉为民勤政
着力为市民办好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经济适用房建设等10件实事;继续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通道。坚持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和下访工作制度,以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为抓手,全面落实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制度,大力推进机关岗位标准化建设。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科学施政
进一步创新行政理念,在继续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更加重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继续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受理、办复一个窗口”;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完善决策协商、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建立健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子和学习型干部争创活动。
主动接受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审查,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倡导廉洁自律,坚持从严治政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和“收支两条线”等各项制度,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要环节的审计和监察力度,努力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制止腐败。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