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叫好,信息春风吹满地
来源:四川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信息化助建新农村之路

  2006年12月初,在这个迟到的严冬,我们第二次踏上了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村通工程”的第一线,同样崎岖的大凉山、贡嘎山、夹金山、四姑娘山、巴朗山、岷山和大巴山,同样跨谷越江,攀峰历险,挟风揽雨,日夜兼程,漫漫跋涉。
  同样的地方,去年的12月,我们目睹了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一个个施工现场,亲莅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人一个个克服千难万险,不惜流大汗洒热血,架设光缆线路,建设基站的壮志与柔情,是他们让一座座基站犹如铮铮铁汉,屹立在群山峻岭。
  时隔一年,同样还是崎岖的山路,同样还是那一座座铁塔,不同的却是更多的色彩斑斓,公路旁多了一幅幅农村信息网的墙体广告,田间地头多了不少拿着手机打电话的农民,我们一路感受着通信给农村、农民带来的变化,感受着农民因为信息通畅而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化正在悄然地缩小着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化正让川蜀农村焕发出新的魅力。
  凉山州:“找人靠吼”的百年信息梦

  历经三年的村通工程,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共投资20多个亿,建成GSM基站3166个、新建卫星站341个、新建传输光缆2.8万公里,解决了8171个乡村的通信问题,结束了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所有乡镇不通电话的历史,实现了广安、乐山、巴中等内地十三个地市“村村通电话”的目标。
  美姑县的欧其布西、金阳县的苦瓦体、喜德县的罗洪宁宁、德昌县的杨美秀、昭觉县的阿尔能土……在和我们交谈中,这些彝族兄弟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以前不晓得自家的土豆在外面那么俏,一般自己吃或者喂猪。而如今,及时了解了市场行情,一公斤土豆能卖到二毛二,核桃的价格从两块翻到四块,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老板上门收购。
  信息化也在提高着当地政府的工作效率。喜德县龙窝乡的党委书记阿年拉机深有体会。以前有什么小事情要去县城,来回车费就要60多元,还要住宿;去趟最边远的村,单边步行就要4小时,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现在有了电话,既省时又省力又省钱。
  凉山州政府分管通信的副州长仰协这样评价:“凉山各族群众长期饱受信息闭塞之苦,信息闭塞也严重制约着凉山跨越式发展的脚步,各族群众把能用上移动电话当作一个美好的梦,村通工程是对凉山最大的扶贫行动。”
  立新镇:“免费广告”和“信息技术员”

  村通工程让农民跨越了数字鸿沟,踏上了信息社会的坦途。而如何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电话,四川公司进行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网共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即基础网解决农民打得通,服务网、信息网帮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通过移动信息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成为边远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2006年,四川公司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建设“农业经济信息网”,开发了“农讯广播”、“农信通”等资费低廉、方便农民使用的产品,让农民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供求信息,以“信息网”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的文远义定制农信通两个多月来,就尝到了信息致富的甜头。原来,他既养猪又卖饲料,开通了农信通之后,灵机一动,便跑到镇上移动营业厅的信息收集人员那里,按照固定格式自己编写了一条“广告”,输入信息机,把自己生猪和饲料的消息“广而告之”,这条不花一分钱的“广告”通过移动的信息平台发送到整个绵阳地区。没过几天,就有客户找上门来,有的还打电话直接订货。如今每次赶场,他家的饲料就要卖到600-700元。
  目前全川使用农信通的用户已达到390万,开通不到半年的农讯广播累计拨打也达40万人次。
  青杠坪村:12元的“投资”6000元的“回报”

  距眉山市洪雅县县城7公里.,青杠坪村的村民今年感受到了茶叶生意的火爆,满山的茶叶不愁卖不出去,只要将自己的供求信息发布到移动公司那台小小的“信息机”上,或者,通过“农信通”发送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村民们便可自由选择收购站或者收购者,信息化不仅将茶叶卖了,还卖得个好价钱。
  望着丰收的茶园,村民许勤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生意经”。在采茶季节,农信通上每日发来目前茶叶的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和价格变动情况,许勤试着给某茶叶厂打了电话,茶叶厂就派车过来运茶叶,“再不用自己出去跑推销了!”由于信息灵通,他又开始收购起茶叶来,转卖给外面的茶厂。靠着小小的“农信通”,许勤今年的收入较去年增加了6000余元。
  而村里许多村民在许勤的带动下,也开通了“农信通”。农信通针对性地发布市场行情和茶叶、奶牛、旅游信息,让青杠坪村的茶叶、奶牛价格得到很大提高,销售渠道也有了可靠的保证。而通过发布旅游信息,洪雅县城和眉山等县市的游客们也开始批量性地光临。如今,青杠坪村已形成生态休闲旅游、茶叶、奶业三大支柱产业。村党支部何书记告诉我们,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农信通,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今年较去年增加了400元以上。
  虹口乡:“平安移动”的建立和“大喇叭”的消失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进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同时高度关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有句土话,叫“不怕穷,就怕病。”今年虹口乡光荣村村民周长久摔伤了腿,正在为医药费发愁,村支书提醒了他:“你不是参加了移动公司的农村用户赠送万元保险的活动吗?”周长久抱着一线希望告诉了移动公司,经核实后,一份意外保险金就送到了周长久手上。周长久激动地向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表示感谢:“移动公司真是太好了,不仅网络好,服务好,更让我们享受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保险,选择中国移动没错。”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推出“农村用户赠送万元保险的活动”,就是真正为了让全省上百万的农村移动用户享受“平安移动”的可靠保障。
  同样在虹口,高原村的大学生志愿者、助理村长王娟感受更多的是移动信息平台的方便和快捷。原来,高原村种植了许多猕猴桃、三木药材。为了组织村民学技术、传达市场信息,王娟必须提前一两天就开始不停地在大喇叭里广播。农信通开通之后,王娟彻底地从“大喇叭”里解脱了,仅仅只要几分钟,通过信息机各种通知信息就能传到村民手机上,村里的高音喇叭“退休”了。

  农科村:从自行车到信息机

  为了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地开通、办理各种移动通信业务,四川公司构建了“服务网”,加强农村服务营销网建设,扩大农村服务营销网辐射范围,力争实现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有营销服务网点,在乡镇建立了为“三农”服务的农信站,在各村安装了信息机,不断打造农村信息化示范村。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该村以花木种植和农家旅游为主产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这里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电话第一村”,家家户户都有两三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了90%。
  时光倒退十年,农家乐和花木种植刚开始在农科村兴起,该村的徐世勇率先做起了花木生意。他常年在外面奔波,到处联系花木贩子。然而有贩子赚取差价,花木卖不了好价钱。
  这样的事情在使用移动电话尤其是用上了农信通和农讯广播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徐世勇每天都以短信、热线的方式获取农业信息,例如花木种植、销售等农技、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全国发布的花木种植的供求信息,徐世勇跟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及时、更畅通了。如今,早已成为“花木大王”的徐世勇笑说:“现在一步都不能离开移动通信,如果哪天忘带手机了,就感觉做什么事都别扭。”

  后记:
  “离不开移动通信”,像这样的话、这样的事例,一路上我们听得很多,也看到很多。我们常被一句普通的话感动着,常常和农民们一起沉浸在致富的喜悦中。
  在我们走访的偏僻大山中,都能看到中国移动的营业厅。有的一个镇唯一能用上电的是移动营业厅,村民们排长队不是为了缴费,而是为了给手机充电,他们对信息的渴望,我们怎能忽略?
  据了解,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已在全省建立了近3000个乡镇服务网点。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广安市龙安乡政府宣传栏上的一句话:“一部电话改变人生命运,一张信息网为农民开启致富之门”。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李华总经理郑重承诺:村通工程只解决了农民打得通的问题,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还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惠的信息服务,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业生产科技信息的需求,还要打造优质的服务网络,让农民“打得起”、“用得好”电话,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份责任,让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主动扛起了四川95%的村通工程任务,在那条昔日红军长征经历过八千里云和月的路上,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再度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四川通信史上的壮歌!
  同样是一份责任,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倾力打造着一流的农村信息网络,让信息春风吹满了川蜀大地!而这份责任,还将激励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义无反顾,坚定不移!
  小平故里全部实现“村通”

  2006年10月22日,随着广安最后一个不通电话村———邻水大坝村开通移动电话,广安村通工程提前全面竣工,广安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
  广安,是一代伟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里。由于受地理、交通、通信等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落后的农村通信,严重制约了广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成立初期,广安农村的通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移动电话普及率极低,信息交流严重不畅。截至2004年底,村通工程启动前,广安市农村移动通信基站不足200个,还有527个村仍然为不通电信、联通和移动电话的“三不通”村。
  “经济要发展,通信须先行”,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达出解决“通信难”问题的强烈愿望。2004年和2005年广安市两会期间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中,都呼吁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通信投入。2005年2月,邻水县凉山乡关口村的5名村民代表来到了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希望帮助解决当地通信问题。
  响应信息产业部“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号召,2005年7月开始,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投资1.2亿元,先后启动了村通二期、三期工程。新建村通基站143个,传输光缆700多皮长公里,解决了527个不通电话村的通信问题。
  村通工程的全面竣工,彻底扭转了广安落后的农村通信现状。随着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农村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一大批落后村先后脱贫致富,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05、2006连续两年,广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保持在10%以上。
  广安的“村通工程”虽已胜利完工,但工作并未结束,责任依旧存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将继续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通过巩固基础网、建设信息网、拓展服务网等多种渠道,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伟人故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将帅故里”
  创新信息化服务新手段

  朱德、罗瑞卿、张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里南充,2006年10月10日,经过2年建设,投资1.62亿元的“村通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在这个四川典型的丘陵地区,摸索出一条利用好“村通”成果、信息化服务新农村的成熟路径,将为全川提供良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2006年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以“三网惠三农”的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三网惠三农、服务新农村”活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已在农村地区发展“农信通”用户8.7万户,占总用户的比例达到10.6%。
  利用已建成的“农信通”网站,中国移动四川公司针对不同信息需求的农民群众,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分类信息服务。据介绍,在信息点, 一般由当地村、社长兼任的信息员,向本村村民发送种养殖业信息、种养殖业技术、农副产品供求信息、政策法规等信息,并将本村的信息通过信息机对外界发布;并将接收到的信息分发给所在村农民群众。在各信息站,中国移动四川公司都派出一名专职人员,管理各信息服务点。
  越来越多的南充农民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农信通”服务。在朱德故乡仪陇,永乐镇檬子梁村是一个以种植提子、香梨和养殖兔子为主要产业的基地,全村1300多人有近1000人从事种养殖,移动用户有360户,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移动通信工程工具,通过移动信息点、信息站的服务,原来这个不为人知的产业基地目前已被省内外众多水果经销商知晓。
  据悉,下一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将继续将“农信通”业务的推广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高农民群众使用“农信通”业务的普及率,并且进一步丰富“农信通”业务的服务内容和手段,探索通过“农信通”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方法,以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和技术、业务优势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