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要求,突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胜利完成了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哈尔滨市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的四年,是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四年。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连续四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5%。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建设全面启动,机械、食品、医药和化工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升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5亿元,比2002年增长59.9%,旅游业进入全国旅游城市竞争力前20名。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四年,是哈尔滨市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四年。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累计改制1726户,哈药、哈啤、哈量、哈一百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成功实施战略性重组,完成32.8万国企职工“并轨”工作,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投融资、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步伐加快。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引进内资155.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2%、63.8%和3.6倍。世界500强在哈尔滨市投资项目达20个。哈尔滨正以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形象走向世界。
过去的四年,是哈尔滨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的四年。集中力量建设了松北大道、文昌街、华山路等一批路桥重点工程,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加强城市新水源建设和供排水管网改造,磨盘山供水一期工程开始向部分市区供水。建设了文昌、太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环保工程。推进道里、南岗、香坊等地区集中供热工程,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61%。实施了太阳岛地区、松花江南岸沿江风景长廊、中央大街、兆麟街区和动力商圈等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了一批彰显城市魅力的特色景观。中央大街和太阳岛风景区分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现两轮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增加4.3倍,为未来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松北开发步伐明显加快,两岸繁荣战略初见成效。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2%,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0%。实施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城管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农村饮水、道路、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哈肇公路呼兰至通河段工程建成通车,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四年的建设发展,使我们的城市变大了、变绿了、变得更加靓丽了。
过去的四年,是全市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社会日趋和谐稳定的四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86%,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农民工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全市农民获得免征农业税和粮食、良种补贴32.1亿元。多渠道扩大社会就业,四年累计实现城镇就业5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平安哈尔滨”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刑事案件连续四年大幅度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妥善处置了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等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机制逐步完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8%。公共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两大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俄罗斯年”在哈尔滨的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申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取得成功,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230元和4405元,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60.3%和58.4%。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全市呈现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过去的四年,是哈尔滨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四年。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新进展。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推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城市称号,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全市信访总量逐步下降。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知荣明耻、信守公德、共建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开展了“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十佳公仆”、“哈尔滨十大名片”评选等宣传活动,一批文化场馆相继落成并对社会开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形成了昂扬向上、生动活泼的民主政治新气象。
过去的四年,是哈尔滨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四年。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涌现出李庆长、战胜军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显著增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实行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党内情况通报、重大事项公示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干部任用和监督管理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先锋工程”活动,基层党建工作富有成效,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度反腐、源头治腐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开展打击商业贿赂、“四清理、四检查”及查处拆迁征地中的违法违纪问题等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党员干部队伍展现出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过去的四年,我们抢抓发展机遇,奋力拼搏进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哈尔滨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哈尔滨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驻哈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哈尔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和谐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哈尔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开创发展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创造人尽其才、适宜发展的良好环境;必须始终坚持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制约哈尔滨市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不大,竞争优势不强,质量效益不高,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压力较大,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实际利益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亟待改进,少数干部脱离群众、为政不廉的问题时有发生,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地方党委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统揽全局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实现哈尔滨的全面振兴,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要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当前,哈尔滨市正处在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和市场化完善的新时期。一方面,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另一方面,改革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更显突出。面对阶段性转型这道门槛,我们必须坚持好中求快,在转变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要自觉地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增长模式从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转变为高效、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增长动力从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质的提高;城市发展目标从过去偏重经济功能,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全面发展的需要。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环保、治安、文化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任务更重;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充分满足不同需求的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是今后五年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把哈尔滨打造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加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三个适宜”的关键是适宜创业。就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载体功能和环境氛围,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和创业人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政府服务优良、企业诚信经营、劳动者充分就业、投资者安心兴业的现代化大都市;“三个适宜”的基础是适宜人居。就是要突出城市建设的人居功能,把哈尔滨建设成富有独特魅力、环境优美宜人、休闲购物方便、文化教育发达、人际关系和谐、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三个适宜”的核心是适宜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城市,努力为每一位居民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精神生活、民主权利、生活质量等需求,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三个适宜”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今后全市上下必须为之奋斗的一个长期目标。我们只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才能为“三个适宜”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素质、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才能为“三个适宜”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只有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为“三个适宜”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三个适宜”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把“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落实到改革发展的任务指标上,落实到促进和谐的具体行动上,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今后五年全市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协调,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
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协调发展,二元结构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充满活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现代化大都市功能和集聚辐射力显著增强,城乡空间、产业和社会事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创业和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环境优美宜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协调推进,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力争把县(市)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和谐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三、实现全面振兴的主要任务
哈尔滨的全面振兴,是包括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精心谋划,统筹协调,有重点、有步骤地持续推进。
(一)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带动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的新跨越。
依靠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着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培育、重点技术储备等四个层面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依靠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积极推进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整合放大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立足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的市情特点,发挥大企业、大学、大所的牵引、孵化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深化配套协作,做强做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绿色食品、医药和化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加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中介、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娱乐、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着力打造冰雪游、避暑游、生态游三大优势品牌,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生产、便利民生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产业规划水平,明确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哈尔滨开发区、哈大齐工业走廊要聚集一批占领技术高端、上下游产业紧密联系、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具有导向性、牵动性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依靠节能降耗提升竞争力。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完善资源利用政策,健全资源节约机制,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着力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园区等示范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实行严格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依法限制和关停严重耗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支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的各项措施。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现形式和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紧紧围绕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更加和谐稳定的目标,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用现代技术和设施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优质、安全的粮食、畜牧生产基地。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批发市场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互通,引导城市产业、技术、资本向农村转移扩散,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提升县域产业层次。集中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经济,强化农户、基地、企业之间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县乡财源。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就业。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物流、公用设施服务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健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整合支农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饮水、道路、水利、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促进村容村貌改观。
(三)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坚持用科学理念搞好城市规划,用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建设,用先进方式强化城市管理,精心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宜居城市。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坚持政府投资、吸引民资与利用外资并重,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磨盘山二期供水、西泉眼水库、三环路、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等一批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防洪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加大对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市政公用设施的投入、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停车难、入厕难等迫切问题。加快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政策、投入、规划、建设上对公共交通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倾斜,实行科学的交通需求管理,确保城市交通安全、畅通、便捷、高效。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以规划为依据,以城市区划调整为契机,以构建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着力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新区老区结合、江南江北互动、城市乡村一体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水平,树立规划的权威地位,加强对市域空间开发的统一规划管理,依法实施空间管控。推进城市形态组团化、空间利用集约化,构筑多极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哈尔滨都市圈建设,着力培育中等卫星城市,重点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建设一批产业发展、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小城镇。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以创造优质的生活空间为目标,强化对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加强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的污染治理。讲究科学,合理布局,搞好城市绿化。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废气、污水、噪音污染,推进垃圾处理、内河治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精心打造冰雪名都、避暑胜地、音乐名城、金源文化、欧陆风情等核心品牌。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和历史遗迹、建筑的保护,扩大保护范围,强化保护措施。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更加注重城市风格的传承性、时代性、独创性,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建筑、街区和主题公园。以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和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治理为契机,在加强保护、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营造亲水、亲绿、亲近自然的景观风貌和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方便群众与城市管理的关系,推进城市管理理念科学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管理作业精细化。按照主体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为主导、区为主体、街道和社区为基础的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投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善各类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夯实城市管理社会基础。
(四)着力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利益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快建设和谐城市。
建设富裕安康的城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机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形成。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工作,发展慈善和老年人事业,广泛开展城乡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保障最低收入群众基本住房需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不断提高城乡基础教育、预防性健康服务和贫困人群的保障水平,充分体现社会性支出的公平性。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覆盖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培养更多适用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搞好现代远程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力做好大冬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将第24届大冬会办成高水平的体育盛会。
建设文化繁荣的城市。积极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先进典型,积极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乡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提高广大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创建“诚信哈尔滨”。
建设安定有序的城市。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工作,坚持以法治访,强化领导责任制,完善基层信访、维护稳定、司法调解一体化等长效机制,妥善处理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提高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价格调控,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社会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应对与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哈尔滨”创建工作,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建设民主法治的城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依靠制度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政法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搞好“五五”普法工作,积极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五)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根本动力,走出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为重点,以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加快供热、供水等城市公用事业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市、区县(市)联动的行政审批系统,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为。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对国有资本的运营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认真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科技型方向转变,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和产业升级。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稳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积极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为农民创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水权制度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绿色食品、中成药产品出口。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扩大对韩经贸合作领域,加快出口产业园区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辐射全国的对俄合作服务平台和物流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哈洽会”、“冰雪节”、“哈科会”、“韩国周”等载体,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友好交流与经贸往来。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国内区域合作步伐,实现优势互补。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实现哈尔滨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加大理论武装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本着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能力的原则,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教育,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和激发改革创新精神,以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推动发展上的创新突破。
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全委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健全常委会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定期分析形势、及时研究决定重要问题的制度,对重大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绩效管理的制度,重大事务综合协调制度和部门之间协同配合机制。强化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其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能。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充分发挥工商联协助政府管理非公有经济的作用。坚持党管武装的根本原则,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双拥共建”,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继续争创“双拥模范城”。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稳步扎实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疏通和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制度,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权利。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反馈纠偏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畅通党外人士、人民群众充分表达意见的渠道,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长效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
(二)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和谐奋进的领导班子。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的领导集体。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切实把那些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学习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力加强和谐发展型班子建设,积极探索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地方党委新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切实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工作全局、善谋科学发展、善促社会和谐的本领。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准人,用好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重视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大规模培训干部,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
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地抓好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完善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各项政策,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提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研究各类人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合理流动的政策,构筑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交流、任职回避等规定,试行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加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和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健全干部推荐提名制度,规范民主提名办法,让更多的人参与举贤荐能。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差额考察和延伸考察制度,探索建立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结果公开和社会评价制度,加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全面衡量干部的能力和品行、政绩和政德。建立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拓宽干部“能下、能出”的渠道。建立健全区、县(市)和乡镇党政正职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保持任期内相对稳定。
(三)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为抓手,深入开展“先锋工程”活动,使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增强功能、焕发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继续推进包括新经济组织在内的企业党建工作,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服务社区群众,建设和谐社区。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坚持经常性的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建设高效、精干、廉洁的服务型机关。积极探索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努力构建全面、具体、配套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把握新形势下党员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行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和党员义务献工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的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始终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生命线。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争取群众支持,办好群众关注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党的主张贯彻到群众中去,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着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增强“权为民授、权受民制”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思想、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风尚,把心思和精力用到为民谋利上。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联系基层、接待群众、向群众通报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等各项制度,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之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在经济领域,抓住建立健全正确利益导向机制这个核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工程建设和项目招投标等制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堵塞权力“寻租”的漏洞。在政治领域,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充分反映党员、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严格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在文化领域,抓住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和面向全体公民的廉洁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社会领域,抓住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拓宽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渠道,加大公开监督的力度。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依纪依法严肃查办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各级党组织要支持纪检机关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推进反腐倡廉深入开展。
同志们,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是我们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