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
——王福宏厅长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
安徽作为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是2005年6月薄熙来部长与王金山省长共同商定的。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曾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又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因而在我省开展全国第一家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具有重大的特殊意义。
商务部对我省试点工作十分重视并切实加强指导。薄熙来部长、姜增伟副部长、黄海部长助理等部领导亲自到我省调研和给予工作指导。薄部长要求我们继续发扬勇于创新、不怕承担风险的改革精神,传承优秀的徽商文化,做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商务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专门建立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召开了2次试点工作部省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安徽试点工作的重大问题。商务部市场建设司、综合司、政策研究室、办公厅、财务司、外贸司、市场运行司、商业改革司等司局都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工作也高度重视。将试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了《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并纳入农村综合改革。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省长办公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已连续两年将试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每年召开一次全省试点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还建立了由商务、财政等24个部门参加的省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委书记郭金龙亲自视察农家店并就发展农村现代连锁经营进行批示。王金山省长多次就试点工作讲话和批示,强调“农村天地就是商务的空间,农民的需求就是商务的市场”,“试点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和亮点”;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资源,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发展‘铺天盖地’的连锁店”;要“采取有力措施,务求实效,确保成功”。分管省长文海英亲自抓试点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和赴乡村开展调研,亲自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在商务部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结合安徽实际,拟订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省政府文件下发。试点的主要内容是:着力推动农村流通主体、农村流通方式、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四个创新”,构筑农村消费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国内销售、农产品出口、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五大体系”。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从2005年起,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具体目标可归纳为“六个一批”:培育一批大型消费品和农资流通企业,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左右、市级30个左右;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新建和改造乡村两级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农家店14000个,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2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一批配送中心,新建和改造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215个以上;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其中重点培育3—5个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省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批发市场30个;发展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培育3—5家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0家省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力争其经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壮大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30个以上,农产品年出口额比2004年翻一番。
试点工作启动后,我们按照上述试点内容和目标任务,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核心,坚持“六个结合”,认真组织开展和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一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让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出发,不是“要我干”,而是“我要干”,主动开拓农村市场;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加强宣传等来指导和支持企业做好试点工作。二是坚持重点企业扛大梁与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相结合。在支持重点流通企业利用品牌、管理、技术等优势,加快向农村延伸连锁网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引导广大中小流通企业发挥其熟悉本地市场环境的优势,积极参与试点工作。三是坚持构建新体系与整合老资源相结合。通过流通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高效整合改造各级供销社、商业门面、农技三站等各种现有资源,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的新体系,而不是“搬倒重来”。四是坚持财政支持与信贷投入相结合。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试点专项资金,市县财政配套安排1000万元资金;省商务厅先后与省农行、省信用联合社签定了“服务试点银商协作框架协议”,为试点企业提供60亿元的信贷额度。五是坚持各司其责与加强协作相结合。商务、农业、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既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参与和支持试点工作,又注意加强协作配合,使各部门工作相互促进,提高试点成效。六是坚持督促指导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建立了省市县商务主管部门三级督导机制和市县试点联络员制度,加强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
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特别是从去年一季度之后,我们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步伐,努力把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这主要是体现在“五个延伸”上。
一是自觉向服务新农村建设延伸。试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高度契合、息息相关。构建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把优质农资和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将现代生活方式和经营理念带到农村,使农产品销售渠道顺畅和流通效率提高,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深化和提升了试点工作的意义,并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在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后,我们主动贴近、自觉融入,将试点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促使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试点工作。省委、省政府明确地将试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顺利推进试点提供了保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结合起来,将连锁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千村百镇”总体规划,并把“千村百镇”作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重点区域,鼓励和引导试点企业将连锁网络迅速延伸到“千村百镇”。在去年7月份召开的全省试点工作会议上,省政府与各省辖市政府签定了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目标责任书,在明确各市2006年新增农家店数量、结构比例目标的同时,还专门对“千村百镇”的覆盖率提出了目标任务。截至2006年11月,在全省125个示范镇中,已有100个镇建有农家店,覆盖率达到80%;在1135个示范村中,已有410个村建有农家店,覆盖率达到36%。
二是加快向建设城乡双向互动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延伸。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支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在供应优质农资、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更以高效的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现代流通就没有现代农业。为此,我们在继续做好工业品下乡、解决农民“买难”的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进城和出口、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下一步,我们还将着重探讨和注意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及流通设施建设问题,加快构建以城乡双向互动为特点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根据我们研究拟订的意见,省政府于去年下半年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从而拓展和丰富了试点工作的内容。从试点工作本身看,农家店就具有一定的双向流通功能,这是内生的。如宿州美惠多超市不仅在乡村开设农家店向农民供应日用消费品,还收购当地符离集烧鸡、砀山酥梨等土特产通过连锁网络销往省内外各大城市;亳州市占元集团、良夫集团在当地发展的农资连锁店不仅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还与购买麦种的农民签订麦子收购订单,降低农民粮食生产、销售风险。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农产品进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我们积极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合肥华泰食品有限公司等3个农产品流通企业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省里又重点培育了25个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个农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在中央和省级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加快改造升级,扩大经营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006年,仅合肥周谷堆等四大批发市场交易额就达102.2亿元,同比增长16.9%,带动农户84.5万,同比增长12.7%;合肥华泰食品等三大农产品流通企业销售总额达27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农户61.2万,同比增长11.3%。为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扩大农产品出口,我们在中西部地区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产品出口基地工程”,围绕蔬菜、茶叶、蜂蜜、柳编、中药等优势农产品,在全省建设了3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006年 1-11月份,全省农产品累计出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其中,30个示范基地出口1.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全省农产品出口28%。此外,商务部于去年组织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我省有六个县、6万亩桑园纳入其中,这也为我省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注入了动力。
三是主动向提高试点工作质量延伸。2006年,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区域扩大到103个县(市、区),基本覆盖全省,农家店建设也以平均每月700个左右的速率快速推进。对此,我们审时度势,果断把工作重心从量的扩张转移到项目质量的提升上。在7月份召开的全省试点工作会议上,我们着力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质量意识,特别强调要防止“春种秋黄”、“萝卜快了不洗泥”等四种现象,确保试点质量,明确要求把质量作为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会后,我们即专门研究建立了试点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试点质量保障机制,从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确定了20项质量评价指标,提出了建立健全试点企业优胜劣汰机制、试点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农家店检查验收质量责任制度、农家店质量回访制度、试点企业监督机制以及加强试点工作质量考评等举措。同时,各级商务部门深入基层,加强对试点项目建设、运营的督导,特别是着力强化验收管理。宿州市专门制定了试点验收工作“十二看”,并就验收内容、标准、程序、纪律等对验收组进行验收前培训;合肥市根据规范标准设计了农家店检查评估百分表,实行验收工作量化管理;巢湖市在验收过程中逐条对照农家店规范标准,当场提出项目验收意见。在2006年上半年农家店质量回访中,对113个不符合建设规范的农家店坚决取消了政策资金支持。试点企业在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完善配送设施,增强配送能力和努力提高配送率的同时,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家店做好商品自采。华夏集团多次召开加盟农家店和有关品牌商品供应商参加的采购对接会,以此降低农家店自采成本,保障农家店自采商品质量。通过加强试点质量管理,农家店店容店貌有了明显改进,试点企业连锁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并逐步建立完善了商品质量追溯、不合格商品撤柜、经营承诺等制度。
四是努力向拓展多功能服务延伸。本着立足农村、服务农民、促进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积极鼓励试点企业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型营销方式,大力拓展农家店服务功能。天长市积极推动符合农村实际的集日用消费品与农资销售于一体的“二合一”建店模式,降低建设成本,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商务主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淮北市顺达商贸公司的任圩余庄农家店开设了药品经营专柜,促进了农民用药的安全和便利;徽商农家福公司按照“六统一”要求建设农资农家店,立足农资销售,组织技术咨询和培训,提供选种、育种、施肥、用药等一条龙农技服务;安庆世纪华联农家店除经营日用百货、大众食品外,还经营服装鞋帽、五金交电和音像制品;怀宁高河华联、上联超市还与新华书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在农家店经营书刊业务,提供电信服务;淮南华联商厦架河乡王圩村农家店增设了移动电话缴费业务,古沟乡陶圩村店开设了IP电话超市。
五是积极向政策创新和系统化实施延伸。在对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财政扶持政策配套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动农村流通政策创新。省政府研究出台了有自身特点且具有一定含金量的20条政策措施,包括实行税收减免、加强信贷扶持等9个方面,加上市县政府纷纷出台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政策措施,我省农村流通政策逐步系统化。在对2005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配套拨付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320.8万元的基础上,我省又从有关专项资金中安排拨付了500万元用于25个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并协调落实了8.8亿元贷款支持试点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在中央财政对配送中心建设予以贷款贴息的同时,我们从安徽实际出发,对配送中心建设进行直补,向37个试点企业赠送了65辆配送车,以提高企业配送能力。为支持试点企业建设配送中心,阜阳市按每亩10万元的仓储用地价格给阜阳华联超市提供了103.29亩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减免了土地使用费1000万元以上;庐江县按每亩4万元的仓储用地价格给安德利公司提供了300亩土地,用于农产品综合加工配送。为鼓励建设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省财政按高于农资农家店1000元的标准,对消费品农家店进行补助;为保证对农家店建设和改造的投入,含山县将县级配套资金直接补助到农家店。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计新建或改造了220个配送中心、11651个农家店、25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农产品绿色批发市场、3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有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列入了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预计通过今年的努力,试点工作的三年目标任务能够全面超额完成。
试点工作在我省实施虽然不到两年,但成效已初步显现。一是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进农村,与原来的“夫妻店”、“代销店”形成鲜明对照:统一采购,降低成本;统一配送,保证质量;开架售货,自由选购;明码标价,价格公道;品种丰富,环境整洁。农民能象城里人一样享受到购物的“便利、安全、乐趣”,“省时、省钱、省心”。海拔1000多米的七井乡八棚村汪金雨店铺加盟改造后,店容店貌新颖、美观,商品琳琅满目,被当地农民形象地喻为是“家门口的小超市”。二是促进了农村消费和就业。据调研,传统的夫妻店改造为连锁超市后,销售额一般能增长50%以上,部分农家店销售增长了1—3倍。天长市王桥村农家店店主屈发友在经营效益提高后,主动出资6000元为王桥村委会所在地修建了路灯,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先富了,就要回报乡亲,回报社会!”。粗略估算,全省已建的11651个农家店的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就业人员超过3万人。试点的推进,加速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促进了城乡市场协调发展。2006年1-11月,全省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1.1亿元,同比增长13.6%,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增幅差距也由2005年同期的6个百分点,缩小到2.6个百分点。三是壮大了流通企业。在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下,一批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开拓农村市场,自身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到2006年底,农家福公司、华夏集团、芜湖华亿集团、阜阳华联超市公司分别累计发展农家店1215个、512个、173个和160个,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2%、13.6%、52%和34%。与此同时,供销、邮政、粮食等传统网络资源在试点过程中得到整合,试点企业还与药品经营企业、移动通信公司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形成了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流通的局面。四是锻炼了商务队伍。试点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开创性工作,商务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培养了开拓创新能力;试点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商务部门在牵头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加强部门沟通,推动协作配合,增强了综合协调水平;试点还是一个事关“三农”的德政工程,商务部门同志主动深入乡村和农户调研,熟悉了农村情况,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锤炼了扎实的工作作风,提升了商务形象。通过开展试点,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多赢局面已开始呈现。
应该看到,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年的试点只是起步、至多是个阶段。就我省而言,农村流通发展仍然受到农民购买力不强、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试点工作也还存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农家店建设标准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商务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农村流通问题的研究,着力抓好诚信教育、人才培训、市场主体培育、物流配送、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全面完成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