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成就新苏南模式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从中国地图板块上来看,苏南板块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然而,就在这弹丸之地上,有7个县(市)齐刷刷地站到了中国百强县的前十强中。在这块经济活跃、百姓富足的土地上,其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也走在了全国的

 
前列,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苏南人习惯用“十强县”代替“百强县”这个称谓。的确,在百强县前十强中苏南占据七席,若从GDP的数据来看,其领先优势更加突出,这种区域经济的集体强势让我们联想到久负盛名的“苏南模式”。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下,信息化究竟在这块融合了传统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土地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谈到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名词,即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并带有厚重历史印记的“苏南模式”。而对于这个词,苏南人如今有着自己的理解。

苏州市信息办副主任朱国强说: “如今已经很少提及苏南模式,苏南各县(市)并不希望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来限制自身的发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苏南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需求的增加、领导素质的提升,都是信息化成功率不断提高的前提;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苏南各县(市)一直保持着务实的工作作风,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较高,反之也能大大推动经济发展。” 在信息化的助推下,利用新兴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新苏南模式”已然形成。

吴江市丝绸纺织产业就是在苏南模式下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吴江市信息办副主任戴培元提到: “吴江在传统有形市场的基础上,近年来大力发展B2B电子商务平台,以期在新一轮的产业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随着“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吴江市已经实现了对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市场经营,从而把政府职能转向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来。其中,搭建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吴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南模式的变迁,促进了政府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服务的意识,信息化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务信息化是龙头

在常熟,该市手机用户达到80万户,每百人手机拥有量为77部。于是,常熟首先建设了一套政务信息移动查询系统,通过手机短信和WAP的形式为百姓提供政务公开信息。据悉,2006年9月8日系统开通当天,就有100多条查询信息的短信。其范围覆盖到97个政务公开的政府部门,尤其以发送到工商局、社保局、教育局的询问短信居多。这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也得到了拓展。

苏南地区的政务信息化已走在全国前列,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不断丰富、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多样化、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特色不断显现。太仓市信息办副主任樊荣在谈到公众、企业和电子政务三者关系时说: “政务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企业和个人都要和政府打交道,如果没有政务信息化,那么后两者有可能变成空中楼阁。同时,政务信息化遇到的不是技术问题,也谈不上体制问题,最大的阻力是政府部门传统的条块思想所形成的信息封闭和流通障碍。”

在政务公开方面,张家港把原来政府门户网站上的一个《政务公开》专栏,建成了一个独立的网站,即“张家港政务公开信息网”。政务公开单位从原来的88个单位扩大为102个单位,覆盖了全市各条线、各类机关团体。

宜兴市则加强对政府网站下“咨询与建议”系统的管理,体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便民的服务原则。自2004年9月正式开通以来,到去年年底,共有1257人次注册为栏目用户,提出各类咨询、建议、投诉、表扬共3504条,政府各部门受理答复2698条,除去删除的381条,答复率为86%。每星期对各单位的网上答复办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拖延现象及时与该单位联系,督促其抓紧办理。常州市武进区政府门户网站通过打造区长信箱、网上审批、建言献策、网上调查、网上举报等交互式平台,实现了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无障碍。从政府门户网站的升级改版中,不难看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特色正在不断加强。

同时,电子政务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2005年,江阴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对电子政务专网进行扩容,以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为重点企业服务。电子政务专网二期扩容工程以VPN(虚拟专用网)方式扩展,将19个金融、保险企业和88个骨干、重点企业纳入全市电子政务专网。

吴江市正全面启动“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市民卡工程,其功能主要包括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政府应用,以电子钱包为代表的小额支付应用和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支付应用。它既实现了政府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零投入,又保证了老百姓在获取公共服务上的零成本,为市财政节省了40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考虑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7县(市)大都建立市、镇两级统一平台,所有部、委、办、局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在一个平台上操作,共享一个服务器。樊荣对此深有体会: “既不需要写很多接口,也不存在烦琐的格式转换工作; 人员调动的时候,不需要重新学习办公系统操作; 还能节约资金,提高办公效率,打破数字鸿沟。”

政务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透明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常州市武进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网上审批系统,对每个审批项目都设有办件流程走向及相关节点,精确记录收件、审核、审批、缴款等环节的时间点,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进度跟踪和控制。一方面使审批流程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大大推进了武进区的行政审批改革。

企业信息化呈多层次

胡建国是昆山好孩子集团应用开发部经理,1994年时他是全公司唯一专职的IT技术人员,只能自学IT专业知识。两年后,胡建国成功开发的公司成品仓库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解决了成品进销存管理及结算管理上的问题,迈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今,自主研发的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络分销资源计划管理(DRP)系统和商业连锁零售系统(POS)已经在各部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熟隆力奇集团的管理制度建设也是独树一帜。隆力奇集团董事长徐之伟抛开咨询公司,裁掉高级咨询顾问,亲自制定企业推进流程和制度,推进六西格玛管理。2005年,随着公司在开发、采购、生产、储运等各环节业务量增加,这家国内最大的日化产品集团迫切需要实施内控管理。2007年,徐之伟决定在六西格玛项目上投入资金500万元自主开发相关系统,他预计项目成功之后将每年节约成本5000万元。目前,隆力奇每一个部门都制定了适合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如工作流程管理、DRP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在需求的提升,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依赖于当地企业实力的壮大,企业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各企业在行业和规模上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上也各有高低,大致可以分为: 具有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外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徘徊的中小企业、走上自我探索之路的大型民营企业。

在昆山开发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中,外资和台资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企业基本上沿用并对接其母公司的信息系统,因此具备了较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本土化的地方不多。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上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朱国强认为: “目前,企业信息化的难点是成本和风险比较高。如果这些完全由企业自身承担的话,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利的。所以可以使用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等方式。”

苏南各县(市)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点,纷纷采取措施帮助当地企业推进信息化。如张家港市正着手选择1~2家有实力的软件企业,以市场化经营的思路,构建面向本市行业和相关企业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此,张家港每年将投入2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

在苏南7县(市),数量最庞大的是民营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领导大多缺乏信息化知识,但随着信息化意识的增强,他们凭着当初“打拼天下”的吃苦精神和毅力,正逐步走上一条自主化的信息化道路。

信息化彰显本地特色

尽管同处于苏南板块,但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其信息化建设也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特色紧密结合: 昆山建立为进出口服务的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江阴市推进本地软件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 张家港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开发了外来人口信息化登记管理系统,并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等。

近几年,昆山的信息化建设是和其经济特色、投资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昆山市信息办副主任黄雪林提到,“昆山市属于外向型经济,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亿美元,对进出口时间要求极高的IT产业的产值又占工业比重的一半以上,建设一个与进出口有关的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尤其重要”。如今,这一平台已与厂商、企业、物流业者建立信息接口,还与上海物流通关平台紧密衔接。

服装业是常熟的传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的过程中,常熟信息化建设紧扣服装批发特色,开发了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江苏中科招商城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及运营了“世界服装网”。针对招商城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构建了招商城网上商贸平台,支持用户的在线信息收集与发布、在线营销以及市场管理。随着整个电子商务大环境的不断改善,常熟招商城在信息流畅通的基础上,还将走向资金流、物流的统一整合和管理。

为了满足当地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江阴、宜兴等地则大力发展本地软件企业。宜兴市科技局确定无锡市赛格科技有限公司为“宜兴市制造业信息化优选单位”,推广该公司研发的“商业智能协同管理平台”,该平台实施后促进了企业数据智能化、管理轻松化以及操作简单化,为当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持。常州市武进区科技局支持的佰滕网——中国企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本地企业提供了个性化的专利数据库以及专利法律咨询服务。

在武进区,学校师生只需在电脑前点击鼠标便可阅读400种基础教育期刊的最新内容。武进区教育局先后投入几十万元资金,建成了多媒体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等多套应用服务系统。除了建立资源共享的系统之外,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也能推进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如江阴市云亭中学、晨光实验学校采用了当地软件企业因地制宜开发的“金太阳学生成长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