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诊疗信息化的难点与突破分析
来源:金融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中医是我国的一门国粹,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中医学及其理论和诊疗方法自上古绵延并流传至今,不仅造就了诸如扁鹊、华佗和张仲景等著名医学家,还造福于华夏儿女和中华子孙,甚而为世界各国人民送去诊病疗疾、养生延年的福音。近年来,中医学不但在国内日益走俏,在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更是受到热烈追捧。为了使中医诊疗方法、技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也使得中医理论精萃得以传承和发扬,有关中医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或治疗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升温。其中一类成果就是中医专家诊疗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个具备人类专家知识与经验的智能程序系统,它能运用人类专家的专门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某个特定领域的工作和任务,并能提出具有专家水平的处理方法或建议。专家系统一般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部分和知识获取部分五个模块构成。本文仅就推理机模块,结合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来试论中医专家诊疗系统开发的认知机制。

  近年来,中医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就。在享受喜悦、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中医诊疗在信息化建设上面临的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中医的继承、流转,讲究少而精的小作坊式培养理念,且讲求师徒相授、口传心会。况且中医基础理论仍然保留不少朴素、抽象的范畴、概念,学说体系之间的推演和解释存在许多交叉、重合部分。这些学科特质不利于中医学及其诊疗方法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二、关于中医诊疗的专家系统,不但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且应用范围有限;即便系统开发成功,不同专家系统之间的信息比较和资源共享等环节,都仍然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更遑论进一步的联网协作、远程会诊了。

  三、研制、开发中医诊疗专家系统的领域,目前尚未就系统生成工具达成统一、规范的共识。中医专家系统的生成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增益。只有具备成熟和先进的生成工具,中医专家系统才能走上网络化和产业化之路。

  上述困难是暂时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每当一些前沿难点、热点问题出现时,只要汇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路和思维方法,并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就有望借助由学科交叉和碰撞产生的灵感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解疑思路。

  认知科学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领域,由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和人本的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人员和学者组成。近年来,乘着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的春风,基于模型的推理正获得越来越多认知科学学者的青睐,并日益受到国际认知科学界的重视。

  从1998年到2004年六年间,意大利帕维亚的帕维亚大学和中国的中山大学分别就“科学发现中的基于模型推理”、“基于模型的推理——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与价值”和“哲学与认知科学”议题,三度召开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就国内外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热烈、充分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富建设性的丰硕成果。研讨会的召开向世人昭示,传统的科学认知方法领域将迎来重要的突破,而基于模型的推理将在科学理论的解释、构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认知科学学者看来,模型通常表示简化了的知识表达形式。原因在于,模型允许人们忽略不相关的信息,从而人们不必考虑某些不可能或毋须注意的结果;另外,模型为整合新信息提供一种结构,这正好为语义学理论的引入造就良好的契机。

  而在探讨科学发现或创新时,模型主要指心理模型,即利用知觉机制进行推理的语义学过程。而作为一种知识组织形式,心理模型的创建和使用,离不开故事和话语理解、演绎和归纳推理以及其他推理过程(例如学习和创造性推理)。

  基于模型的推理是模型方法中的一种。它源于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并用于处理一系列难题,如监控、诊断等。其中涉及的模型被看作目标物理系统、过程、现象或情境的解释,并进行相关检索、构建。而上述过程成立的条件或基础,在于模型满足目标域的突出约束。一般说来,基于模型的推理指借助类比推理、意象推理、思想实验和限制性案例分析等方法,由一个或若干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以取类比象、司外揣内见长,而诊疗思路的推理则离不开因果推理和以果求因等方法。而因果推理经萨伽德教授论证和改进后,再结合统计学的概率计算而以因果网络例示的崭新面目重焕容光。

  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诊疗的信息化定能克服一系列困难,凭借认知科学的一臂之力,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和自主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