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信法改革议案与中国乡村通宽带工程
来源:通信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彬 李晓梅

  知识与信息已经逐渐成为促进生产与服务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新知识经济影响着劳动力分布,决定着企业竞争力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新的增长模式,并在这一进程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新就业机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能带来革命性的力量,现如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逃避这种转换或者愿意与世隔绝地生存。美国最近对普遍服务机制改革的迹象以及中国最近开始实施的“乡村通宽带”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

  一、美国修改《电信法》

  改革普遍服务机制

  1.美国普遍服务改革议案

  新世纪钟声的敲响在一定意义上也预示着数字时代的到来。2005年7月底,美国参议员戈登•史密斯等提出了《21世纪普遍服务法案(S.1583)》,该法案提议修改《电信法》中关于普遍服务方面的条款,提出应该为在宽带(一般指单向传输速率至少为200Kbit/s)网络未覆盖区域建设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资助。该议案指出:“我们相信所有的美国人(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应该能使用上高速互联网业务”。议案提出在维持现有电话普遍服务补贴的同时,还应扩展普遍服务目标,即增加对家庭接入高速互联网的补贴。同年11月,美国参议员李•特里也提出了在全美普及先进的宽带通信业务的普遍服务目标。

  2006年2月初,美国参议员康拉德•伯恩斯提出了《2006年互联网和普遍服务法案(S.2256)》,该议案致力于更新国家电信和信息政策,更新普遍服务的概念,建立适当的具有激励作用的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保证消费者能够使用到高质量的宽带业务与设施,确保美国成为世界宽带应用的领头羊。同年5月,美国商务委员会主席参议员特德•史蒂文斯也提出了类似观点。

  可以看出,美国政界并不准备将普遍服务的重点只停留在提供先进的电信和信息业务上,而是趋向于将宽带互联网业务加入到普遍服务中来,让互联网进入家庭,让全体国民享受到无歧视、无差异的高质量互联网业务。

  2.议案中关于普遍服务基金收取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以上所提到的四个草案均提到了普遍服务基金收取、分配和使用等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于VoIP等运营商也收取普遍服务基金

  电信业务提供商(包括互联网宽带业务提供商、移动业务运营商和VoIP提供商等)无论是否有资格接受普遍服务基金的资助,都要缴纳普遍服务基金,改革1996年《电信法》中只针对洲际长途收入收取普遍服务基金的规定,提出对于本地电话和国际电话都应该收取普遍服务基金。

  FCC主席凯文•马丁则提出普遍服务基金的缴纳应基于电话号码,认为这样做比目前基于收入的方式会更好,这不仅易于管理,还有利于保证竞争中立和技术中立。

  (2)设立监督机构

  相关议案对监督管理基金实施等也提出了建议,确定普遍服务管理公司(USAC)成为联邦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的永久管理者,由FCC界定USAC的任务,FCC和USAC需协同工作以保证对学校、图书馆和乡村健康服务机构的普遍服务基金到位,同时,FCC应该建立一项制度,要求接受普遍服务基金资助的运营商定期提交普遍服务基金使用的财务报告。

  (3)加强E-rate工程的管理工作

  在E-rate工程建设方面上述法案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第一,普遍服务基金用于E-rate工程,应不受《反预算赤字法》的限制,以保证工程的正常实施;第二,所有电信服务提供商公平地分摊普遍服务基金,并保证学校、健康服务机构和图书馆能获得先进的电信和信息业务;第三,要求政府机构有义务在E-rate工程的账上没有足够资金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且要求FCC提高对于E-rate工程的资助力度;第四,要求FCC对于E-rate工程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管,防止浪费、欺诈和滥用普遍服务基金的现象出现,FCC和USAC将逐渐被授权拥有惩罚这些违法者的权力。

  3.美国改革普遍服务机制呼声的由来

  参议员史密斯解释其议案时说道:“高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必备工具,应该使那些生活在无宽带覆盖地区的学生、商人和广大消费者接触到宽带,提供方便的信息沟通,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003年美国人口统计局所做的当前人口调查情况显示,美国95.5%的家庭都装有电脑。此外,美国网站数目非常庞大,种类繁多,电子商务发展良好,2003年在美国制造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电子商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此外,美国各州还先后实行了电子政府制度,并制定了《电子政府法》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远程教育在美国也越来越普及,全美78%的公立四年制大学和64%的公立两年制大学都开展了远程教育。这些事实说明,在美国,一个人如果不能接入互联网就意味着将失去很多机会,甚至将失去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投票权。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不单单是其本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

  正如参议员史蒂文斯所说,其改革方案提出的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了一个发展趋势,即人们逐渐地在用移动电话和网络电话来代替传统电话,人们对于长途电话的需求正在减少。如果继续沿用1996年《电信法》的相关规定,只按照州际长途业务的收入收取,普遍服务基金就会减少,普遍服务基金是支持美国政府实现普遍服务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显然,对于普遍服务基金收取机制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随着普遍服务目标的变迁,美国政府可能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和完成接入互联网的普及。考虑到电信服务架构的变革和实现互联网普遍服务的资金需求,美国的《电信法》改革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二、中国“乡村通宽带”工程

  1.中国“乡村通宽带”工程的概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出要着力加强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在“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信息产业部确定“村通工程”新目标,即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大力开展村通工程,解决农村居民打电话问题的同时,逐步向“乡乡能上网”的目标迈进,开发农村适用的信息资源,提高已通电话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促进农村通信向较高层次发展。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8月发文提出了电信企业推进农村信息化试点的初步安排。

  对于“乡村通宽带”工程的实施,信息产业部仍然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指定六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承担电信普遍服务义务,资金也由六家基础电信运营商自行筹措。

  据报道,2006年7月,山东省宣布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并将于2006年底前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广东电信制定了3年内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十一五”实现城镇100%的家庭具有宽带接入能力的目标。河南省预计2006年底全省68%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2007年底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到2008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2006年国庆前夕,浙江省实现了“乡乡通宽带”,使全省行政村通宽带率在9月中旬达到84.1%。目前,全国“乡村通宽带”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2.中国“乡村通宽带”工程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有助于依靠全民知识普及来发展国民经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对构建具有信息文明的新农村意义重大。在农村建设中,信息匮乏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瓶颈,“乡村通宽带”有助于解决这个瓶颈。

  中国在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上不妨走“跳跃式”发展的途径。信息通信技术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特征是使得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农村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跳过若干代技术,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这是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在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一个优势。而且,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数字鸿沟”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从基础通信转向先进通信,从数量转向质量,要想真正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农村地区高质量的具有一定技术先进性的信息基础设施。“乡村通宽带”工程可以说是实现“跳跃式发展”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一剂良方。

  三、关于中国“乡村通宽带”

  工程的思考

  1.要想“通宽带”,教育要先行

  中国“村村通电话”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正在向“乡村通宽带”的方向发展。在这点上中国与美国当今信息政策的演进思路一致,但中国教育情况与美国相差极为悬殊。根据《美国教育程度》,2004年25岁及以上的美国人至少有85%完成了高中的学习,具有高中文凭比例最高的州达到了91.3%,最低的州也达到了78.5%,至少28%的人取得了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比例最高的哥伦比亚地区达到45.3%。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在中国农村近9亿人口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如此低的文化水平,农民将如何应对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显然,中国在投入巨资建设农村信息化平台的时候,应首先考虑如何投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以及如何培训农民学会上网。美国普遍服务基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E-rate工程,解决图书馆和学校的上网问题。中国要想实现农村数字化,教育和培训应该是突破口。

  2.要想“通宽带”,经济是基础

  在经济实力方面,中美两国有着较大的差距。2005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约4.2万美元,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05万元人民币,农村的人均收入是3200元人民币,全国的人均收入是6200元人民币。美国普遍服务的目标由电话改为宽带如果是可行的,是因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在中国,部分富余农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也是比较现实的,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如何推行“通宽带”呢?首先,贫困地区的农民肯定不能承受昂贵的宽带通信费。其次,贫困地区的农民可能更需要资金首先解决教育问题。根据某省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览表,一个农村孩子小学的杂费为40元/学期,初中杂费为70元/学期,一般高中的学费约为350元/年,并且据了解2002年全国高校平均学费标准已达到每生每学年3921元,这样算起来,160多亿元的投资可以解决约85万学生的学费问题。要想农民富,教育需先行,农村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又谈何农村信息化?所以要想“通宽带”,必须处理好全民教育、经济发展和农村信息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要想“通宽带”,应用是关键

  “乡乡能上网”有利于政府办公电子化。电子政务不仅可以提高乡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还可大大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品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打开销路。这样不仅农民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而且这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保证农民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和消费者获得更加便宜的价格。

  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农民还可以利用教育门户网络的资源优势获得网络教学,了解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接受最新的信息,同时也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化社会给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准确的信息和更新的信息,将一个透明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得他们对未来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可以更加准确地做出决策,创造更高的价值,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在搞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提供适合于农民生产、生活的业务应用,设计适合农民的资费套餐,进而营造适合农民的绿色和谐的电信消费环境。

  4.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必要条件

  上互联网就需要计算机,使用计算机需要通电,因此电力是“通宽带”的必要条件。根据国家能源部门的相关资料,截至2005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由于远离大电网或自然环境恶劣而用不上电,其中,国家电网公司辖区内就有124万户(或430万人)用不上电。显然,在这些电力基本无法保障的地区,农民们即使接入了宽带也无法上网。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首先要有配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如公路、铁路等。2006年9月,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长郜玉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目前我国农村交通还比较落后,“买难”和“卖难”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公路、铁路、电力和通信样样都不能少。

  5.后期投入比前期投入更重要

  通宽带和通电话的成本是不一样的。首先,电话的初装成本比较小,而需要大量宽带接入的电脑则投资较大。其次,电话一次安装完成,没有后续成本,无须更新,而电脑不同于电话,它的配置需要不断升级。依据摩尔定律,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如果在一定周期的更新换代后,仍给农民使用陈旧的电脑配件,将无法保证农民使用到先进的通信服务,但对于这么快的更新速度和高额的更新费用,多数农民恐怕难以承受。再次,软件升级费用,一般的应用软件一次安装完成即可,但是杀毒软件等不升级就会妨碍用户正常使用,这些软件资源在没有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必须为其升级维护付出经济代价。有关专家研究发现,电脑的病毒也遵循着摩尔定律在增长,如果不能及时防毒杀毒,电脑中所储存的数据将会化为乌有。显然,后期投入应该在前期预算中予以充分考虑,否则,将有可能使“通宽带”工程前功尽弃,“通宽带”工程相对于“通电话”工程应该是一个“持久战”。

  6.建立合理的电脑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制度

  电话入村可以放在公用电话亭,但是电脑入村就没有那么简单。电脑的运行环境比电话要高,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和寿命。电脑相对容易毁损,其硬件价格远远高于电话,因此应该建立必要的责任机制以保证电脑正常使用。

  电脑是提供给农民用来使其低成本接触外面世界的一项工具,因此应该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保障每个农民都有平等接触和使用电脑的权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障,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电脑成了村官的私有财产,而村民无奈地充当了买单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