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路径。对于农村牧区来说,应结合实际,着力抓好“五新”。
发展新农业。按照建设现代农牧业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的节约型农牧业。
创造新生活。始终把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在充分发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大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倡导新风尚。通过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思想道德教育和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农牧民破陋习、树新风。加快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牧区医疗条件,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掌握先进的农牧业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建设新环境。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加快建设、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方针,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牧区要坚持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以及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两项制度,实现牧民、牧业与草原的和谐发展。农区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严格保护耕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避灾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公路、电网、能源、农牧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为农牧民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
建立新机制。深化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建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协调机制,增强农牧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