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7年上海市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来源:中国上海 更新时间:2012-04-14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07年上海市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2007-01-29]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县信息委,各有关单位:
  《2007年上海市信息化工作要点》已在综合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二○○七年一月十八日

2007年上海市信息化工作要点

  2007年,本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核心,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共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能级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2007年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城市创新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信息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能可信计算机、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网等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上海,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三大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推进集成电路、软件等行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实施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资助政策;鼓励和引导光电子、信息家电、集成电路等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服务的工作制度;依托知识产权服务、硅知识产权交易等机构及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提高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支撑本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3G)、数字电视、绿色电源等为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继续落实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十项措施,促进芯片设计与整机联动,支撑移动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以国家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平板显示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拓展;以汽车照明、室内外照明、显示光源为重点,推进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继续支持基础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结合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发展等,大力推进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继续完善软件企业CMM评估制度;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及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国际信息服务外包基地,重点推进软件外包业务,提升外包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数字娱乐为重点,推动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做好国家即将出台的进一步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工作;完善信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软件、微电子、平板显示、汽车电子、数字多媒体、文化科技创意、信息服务等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深化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研发、硅知识产权交易复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07年,预计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5%,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0%,信息产品出口额达到400亿美元。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加快构建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体系,重点在松江、嘉定、闵行、南汇等区开展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编制,探索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规范;加强电信行业监管和无线电管理;推进世博园区、浦东机场(二期)、轨道交通网等市重大工程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信息管线、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等的集约化建设,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中美二号)建设,加快信息架空线入地和无线通信基站的景观化改造,争取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和城域无线宽带接入网建设;做好特奥会、女足世界杯等重大活动的信息通信保障;以参与研制、引进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为契机,不断完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运作模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拓展超级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完成互联网络交换平台扩容,提高互联网本地交换能力。

  四、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

  完善由公务网、政务外网、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构成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并推广应用;拓展政府网站办事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建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政府综合服务热线;规划建设人口综合管理、城市图像监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等跨部门的信息系统,推进政府采购、电子监察、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知识产权服务、公务员管理、土地房屋综合管理等一批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金质、金农、档案等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思路,全面实施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加快形成区级信息交换(协同)平台和信息资源库体系。

  五、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不断缩小“数字差距”

  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加快形成开放性终身教育平台,配合教育管理和学生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进面向全市基础教育的“管理通”、“培训通”工程以及托幼机构、中小学的“家校互动”系统建设;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在23家市级医院实施支持诊疗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推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应用;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化,深入实施上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推进旅游领域信息化,丰富面向市民和行业企业的信息服务功能和手段,促进长三角旅游信息共享;推进体育领域信息化,完善市民体质监测系统并推广应用。
  加快电子社区建设。加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市民信箱、付费通、安康通等的服务领域,完善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增强社区服务热线的综合服务功能;以东方社区信息苑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社区文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依托区县电子政务平台,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向镇村拓展。
  推进农村信息化。围绕新农村和“1966”城镇体系建设要求,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东方社区信息苑等公益性服务设施落户农村,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

  六、拓展经济领域信息化,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以装备、造船等行业为重点,继续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指导规范和企业信息化体验扶助计划,选择若干领域、行业和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
  深化电子商务推进工作。实施B to B 电子商务专项支持计划,重点扶持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具有第三方安全认证、电子支付、信用服务等功能的B to C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与物流信息化。拓展电子口岸的服务领域,深化上海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等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洋山保税港“区港一体化”建设;丰富电子口岸的配套服务,完善口岸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开展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推进金融领域信息化发展。实施《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计划(2006-2008年)》,在饮食、娱乐行业启动金融税控收款机应用推广工作,在中心城区商业网点、旅游涉外场所、乡镇商业中心、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等场所推广使用银行卡,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配合实施国家“金农工程”,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GIS)标准研究及应用;推进农产品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系统并推广应用,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

  七、推进城市建设和交通领域信息化,支持世博建设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围绕世博会的需求,编制完成世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重点推进世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集办展、参展、观展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建立世博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世博局信息化职能部门、世博会信息化合作伙伴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进世博信息化建设的格局。
  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向重点郊区(县)和专业领域拓展;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加强电子车牌应用研究,基本建成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促进拥堵信息、客流信息、气象信息等道路交通相关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共享和应用。

  八、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进一步完善在公文产生过程中同步确定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免于公开三种属性的制度,建立政府机关重大决定草案公开制度;聚焦社会发展、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开展公文类信息登记备案工作,在部分区和部门开展法人信息、空间地理信息、行政业务信息公开的试点,探索形成非公文类信息的目录编制、分类、登记、公开属性审核等规则;推进部分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制订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推广应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网上处理系统并向区县延伸;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监督评议制度的实施。
  加快建设本市实有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和居住证信息系统,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库和相关专业信息库;拓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应用,推动市场主体行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全市企业信息数据库;完善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构建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框架,启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市陆地、地下、海域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快推进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各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和共享,支持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的公益性信息服务。

  九、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平安上海”建设

  完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应急响应等制度,逐步健全覆盖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机制;重点在社会保障、房地资源管理等领域以及部分区县,实施数字证书应用示范工程,扩大数字证书应用范围;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完成重点单位预案调整工作,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预案演练;加快信息安全认证、应急防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系统二期、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十、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支撑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信息化“十一五”规划,适时发布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十一五”专项规划,推动若干重大项目的规划编制;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等为重点,研究制订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深化信息化项目归口把关工作,发布实施《上海市市级机关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和《上海市信息化项目预算编制及管理指南》,研究制订促进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政策,落实项目建设规划、专项验收等管理要求,做好2008年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审核工作;按照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的总体要求,实施上海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制订信息化人才岗位目录和考核认定标准,加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动态管理,继续推进信息服务外包、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化职业资格等方面的培训;健全信息化社会服务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中介组织和企业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加强信息化国内外合作交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促进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继续推动长三角区域在CA认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无线电管理、电子口岸建设、物流信息化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