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点对点基层声音与一号文件
来源:四川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又一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连续4年,“三农”都是省委、省政府开年最关注的话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大省的实情决定了“三农”在四川的重量与分量。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转变中,四川农村农业农民该走什么样的路?

  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差,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突出的环境约束,使我省的传统农业无法承受跨越发展之重。走入乡间田野,要求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诉求声声入耳。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在深入调查基础上,顺应民心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应对之策和具体方略。本栏采取点对点方式,从民意看决策,以求更好地领会、落实一号文件精神。

  “别让‘没钱’拖了后腿”

  基层声音

  “要建设新农村,农业产业化起着支撑作用。但没有资金投入,产业化只是一句空话。”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村支书何之友从身边说起:兰沟村以前种粮食和油菜,每亩地产值最多1000元左右,后因地制宜发展无花果产业,上半年种无花果,下半年种青菜,每亩产值可达到2500元。

  然而,“没钱”却拖住了他们前进的步子,原因很简单:“青菜亩产10吨,1400亩就有1.4万吨,没有资金建盐渍厂,这么多青菜根本无法消化。”

  针对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局,有农业专家提出“整合零散投入,打捆资金后集中扶持重点项目”的办法。但何之友认为,“农业投入渠道要多元化,让金融支持的重心下移,让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文件聚焦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2007年三个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省市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形成财政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收入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尽快明确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搞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试点,鼓励各种资本到农村新建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拓展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扩大小额信贷覆盖范围,支持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农民发放小额信贷。

  ·引导社会力量和农民增加投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社会力量投入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支持建立农村“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奖补制度,完善筹资筹劳办法,引导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数字前瞻

  今年全省财政安排“三农”支出330.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7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

  “一村一品奔上致富路”

  基层声音1月31日下午,会理县铜矿村村支书董以军带着20多个壮小伙在山上修水池,“从泥灰、砂浆到钢筋混凝土,这个水池已是第三代了。”

  水池的换代历程,也是铜矿村升级换代的“缩影”———从草房瓦房到砖房楼房,现在村子里两成以上的农户都住上

  了楼房。“如果没有石榴,铜矿村人不会

  有今天。”董以军颇为自豪:“是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让我们走上富裕之路!”

  据董以军介绍,2006年铜矿村销售石榴909.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765.9万元。“我们的石榴早已走出国门,今年的目标是打入欧洲市场!”

  铜矿村这个凉山深处的小山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文件聚焦

  ·努力实现粮食恢复性增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县发展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发展“一村一品”,培养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产业县。

  ·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加工范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加工档次和科技含量,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实施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生物质原料。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继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适应劳务市场需求,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拓展劳务市场,加强跨地区劳务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率。实施劳务品牌战略,提升“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前瞻

  今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3052.8万亩,增长4.2%;大春粮食面积计划6850万亩,实现我省粮食恢复性增产。

  全省确定2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年内省上将研究制定和完善22个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

  今年省财政在省内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将达到5000万元,培训农民工200万人次,其中品牌培训70万人。计划全年劳务输出达到1950万人,劳务收入达到950亿元。

  “多一些农技现场指导”

  基层声音

  “以前不懂科学,栽排排秧、三犁三耕、见虫就打……老套路费工费钱打粮还少!”泸县福集镇水竹林村7社的朱成禄觉得“如果不靠科技,农民种田简直没得搞头”。

  朱成禄回忆,因为不懂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病虫防治,以前总觉得肥施得越多越好,苗栽得越密越好、药打得越多越好,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

  “现在有了技术指导,从这块田能种什么开始为我们作种植向导,一年下来能增收一两千元呢!”在采访过程中,朱成禄一直在给记者算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亩粮食节省农药肥料30元、大春增收50-60公斤、再生稻增加30-40公斤,差不多一亩粮食能增收170元,加上种菜收入,日子好过多了!

  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朱成禄也表达了几多希望:“希望政府多推荐一些高产增效的良种,希望农技人员再多一些现场指导,也希望更多的技术人员下乡来指导科学生产。”

  文件聚集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加速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广应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和科技入户工程,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拓展农机作业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机耕、机播、机收服务。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促进基础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好金农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完善四川农经网、农业科技110等信息服务体系。

  数字前瞻

  以全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为样板,在全省培育4.5万户科技示范户,带动90万农户,发展160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

  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0万亩。

  “渠善,水到旱区才无忧”

  基层声音

  去年夏天大旱。就在大英县通仙乡华延村村民冒着酷热割掉田里绝收的水稻、改种秋粮之时,不远处的高山村却有10多亩田因及时接到鲁班水库放来的“救命水”,保住了收成。

  在丘陵灌区尤其是尾水灌区,这些“救命水”起到的作用明显低于预期。更多的水流向了何方?记者沿渠调查发现,因老化失修,这些救急水到达田间时已所剩无几。

  据人民渠二处统计,设计输水量18立方米/秒的鲁联干渠实际过水能力仅10立方米/秒;鲁香干渠进口放入6.5立方米/秒的水,放到尾端的射洪县进口仅剩0.6—0.8立方米/秒。农渠、毛渠等渠系延伸到田间的“毛细血管”,更是问题重重。

  人民渠管理所所长杨哲军认为,如果完全整修,畅通的渠道能够让老旱区摆脱缺水困境。

  文件聚集

  ·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大中小微相结合,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等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牧区草原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抓好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加快“五江一河”干流重要河段的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推进金土地工程。

  ·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完善农村道路网络。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

  ·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

  数字前瞻

  今年新增有效灌面30万亩,发展节水灌面70万亩。

  完成20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库容3200万立方米。

  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800处,解决2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红层找水打井30万口,解决100万农民的饮水困难。

  新建通乡公路2500公里、通村公路7500公里、乡镇客运站300个。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万口。

  “希望更多龙头企业带动”

  基层声音2月1日,离立春还有三天,遂宁市安居区莲花乡莲花村村委会主任蔡锡光已在为今年的玉米制种谋划。

  “前两年,乡上引进了蜀兴种业公司,在我们村搞玉米制种试点。开始大部分群众不相信这个东西能来钱,不大愿意搞。几个村干部带头示范下来,嘿,效果不错。去年天那么旱,我家6亩地的种玉米卖了5000多元。”蔡锡光高兴地对记者说。

  “有人带路指导就不愁销,地头的活路就好做。”该乡党委书记吴红彬告诉记者,这两年,乡上引进金马农业、郫县豆瓣、蜀兴种业3家龙头企业,发展了花椒、海椒和玉米制种基地9000多亩,制种业的产业化形态初具。

  文件聚焦

  ·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支持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为全国一流企业。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的产业化扶持资金除保证国家项目配套外,主要支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好示范专合组织试点工作,引导各类农民专合组织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向实体性专业合作社发展。

  ·继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为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逐步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到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支持农民专合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原料基地建设。

  数字前瞻

  “十一五”期间,力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5户;农民专合组织达到1.5万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培育农产品四川著名商标150个以上、四川名牌1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中国名牌10个以上。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重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想建个48小时配送体系”

  基层声音

  郫县唐元镇的韭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去年7月28日锦宁韭黄合作社成立。在县农发局驻基地干部的指导下,200多会员用新技术促进韭菜黄化,水韭黄变干韭黄,价钱也长了一大截。“目前水韭黄只2元/公斤左右,而干韭黄的价格却在4.8元/公斤左右。”

  锦宁韭黄远近闻名,但长期以来却走不了多远,价格也不甚理想,因为水韭黄不耐储运。合作社不仅使锦宁韭黄直接进入成都红旗连锁、人人乐等超市,还在元月16日销往郑州,第一次进入中原市场。

  “这还远远不够,目前锦宁韭黄生产已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生产,而是一种项目经营,理所当然地要考虑流通。它需要新的农技服务体系,更需要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如锦宁韭黄合作社想建立一个48小时到达终端的配送体系,这不是仅靠合作社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依托现代物流载体。目前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除了供需矛盾外,主要是储运环节和物流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建立农产品的快捷流通渠道,是广大农民群众所企盼的。”县农发局驻唐元镇韭黄基地干部兰中告诉记者。

  文件聚焦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完善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村流通网络,逐步建立与国内、国际市场相连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快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市场布局,鼓励批发市场通过建设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组建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

  ·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市场”、“放心粮油进乡村”等工程。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等方式,拓展农产品零售市场,积极构建农业生产资料供

  应体系,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培育多元化市场营销主体。大力支持农村经纪人、农民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引导大中型流通企业加入农村商品流通,扩张农村营销业务。

  ·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依法保护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

  ·进一步扩展省际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简化物流企业在农村开办网点的工商登记手续,促进网络化运作、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数字前瞻

  到2008年底,全省将在130个县(市、区)建成200个连锁配送中心,建成3000个乡镇连锁超市,7000个村级便民农家店。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60%的乡镇和20%的行政村。

  “菜农不光会种还要懂卖”

  基层声音

  南溪县罗龙镇长江村。每天一早,村民就把地里的莲花白、花菜运往村口的收集点。

  记者询问正在把莲花白抬上卡车的村民滕经兵,“今年能赚多少?”却得到这样的回答,“一斤莲花白5分钱,一斤花菜2毛5,赚不到什么钱。”

  长江村是有名的蔬菜基地,上世纪50年代,村民们就开始使用“菜—稻—菜”的轮作方法,“用这个方法,每年每亩地一般可节约农药100元左右。”村民张和元总结。

  现在不但是长江村,附近村都采用了“菜—稻—菜”这种方法,如此一来,年年如法炮制种花菜、莲花白的长江村菜农“瓜”了。村主任叶云富蹲在菜地里一筹莫展。

  “为什么年年种莲花白而不改种其他蔬菜以避免市场风险?”“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理解不够,没有市场风险意识。”叶云富若有所思,“必须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菜农的生产经营水平,使他们不光会种还要懂卖。”

  文件聚焦

  ·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加快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培训一批实用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实施“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发展寄宿制学校。落实全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制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试行减免大中专院校农林牧专业学生的学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抓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建设。数字前瞻

  今年全省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达到2000万人次,重点在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农机应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培训技术骨干6万人。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广校系统将建设1000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

  本栏撰稿本报记者邹渠夏先清许静摄影本报记者欧阳杰余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