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部门打造“明白”财政
来源:中国财经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完成1117.2亿元,是1995年的10倍。怎么花好这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北京市财政部门的做法是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决策机制,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以更好的管理和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首先是让人大代表看得清。在每年的北京市人代会期间,北京市财政部门向人大代表提供的材料越来越多,以前只提供给人大代表预算报告,而现在还有市民关注问题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说明、财政政策解读、对预算报告的详细解读资料等。各种解读方式齐上,原本枯燥的数据变得好读好懂。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越来越细致,今年,将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30个部门2007年部门预算编制成书,提供给人大代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不管大小,都一件件、一项项列在预算中。这也标志着北京市财政局在打造公开透明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其次,让审计、监察部门看得清。北京市财政部门主动将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和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对接,财政每支付一笔资金,拨款信息随时反馈到市审计局、市监察局,方便了审计、监察部门实时监控预算单位的支出情况和财政资金的具体流向,促进了审计和监察关口“前移”,进一步提高监督效能。

  让市民看得清同样是北京“透明财政”令人称道之处。以政府办实事项目为例,市政府每年都要提前征求市民意见,按照市民要求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当年的实事项目,并向市民公布。市民自家门口要修哪条路,会通哪路车,城市管理有哪些新举都可提前知晓。而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初,都将政府确定的实事项目纳入部门预算,足额保障各项资金,充分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让市民伴随着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得到更多的实惠。2006年,北京财政及时将市政府为民办59件实事资金37亿元拨付到位,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生活设施、公共交通、环境治理、应急系统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打造“明白”财政。以往一提起预算报告,许多人感觉都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2007年,按照财政部统一要求,北京财政依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预算,将百姓关注的“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列为财政收支科目的两大类,更加直观透明,市民看了财政预算,就可以直接了解到交通、环保的资金投向。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使是外行人,也能对某一部门为什么花钱、花了多少钱、钱怎么花等基本问题一目了然。预算摒弃了以往的笼统艰涩,和市民贴得更近了。

  构建资金监控“电子眼”。预算款项拨下去,各个单位究竟花在哪儿、花多少、怎么花,北京市财政局都“门儿清”。以公务用车为例,全市有多少部门、每个部门有多少辆车、每辆车的排气量是多少、每辆车维修保险加油的情况,都一一反映在北京市在建设透明财政过程中打造的一张“财政专网”上。去年,北京市财政局通过专网发现,某预算单位刚过年中,却已经把全年预算内公务用车的燃油费、过路费花光了,习惯性地向市财政局申请追加预算。接到申请后,市财政局没有急于批复,而是通过新的公务用车系统,查证了该单位每一辆车的加油、维修、保险情况以及行驶的公里数,发现该单位支出燃油费、过路费集中体现在几辆车上。一查,原来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在如此“明察秋毫”的财政专网的监管下,该预算单位也不得不“心服口服”。

  如今,北京市已建立了公务员工资、公务用车管理、粮食综合补贴等几十个财政专网,90%以上的财政核心业务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预算单位全面联网,并通过光纤,实现与所有区县的联网。这不仅成为财政部门统筹管理资金和资产的“电子账簿”,也为监管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支付过程安了一双“电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