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化管理推动农民工有序流动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也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一种有效形式。如何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实现有序流动呢?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农民工流动实行系统化管理。 

  农民工流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显得比较无序和盲目。按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存在着非系统化的问题。

  农民工无限输出与输入地有限接纳之间矛盾突出。虽然农民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限制。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工的开放还需要解决观念、体制和技术条件等问题,农民工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有相当距离。同时,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也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农民工输出地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整体规划,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大批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相对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而流向城市,农业生产主要靠老人、妇女和儿童来支撑,这影响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有些外出务工者不愿意放弃在家乡承包的土地,却又无法正常经营,导致土地粗放耕作甚至抛荒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农民工输入地缺乏系统规划,给城市就业、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一些文化素质高并且掌握一定技能的青年农民替代城市素质技能差、年龄偏大的工人,这使城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民工的大量流入,增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增加了城市规划、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市容等管理工作的难度,使城市人均资源相对减少,污染相对增加。

  无序盲目的流动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很多盲目流动的农村劳动者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既无收入又无固定住所,不利于社会稳定;有的甚至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有的脱离了原来计划生育组织的监控,又未被流入地纳入管理系统,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产业结构正经历一个不断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过程,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剧增;而作为我国产业大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不能适应这一需求。如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紧迫课题。

  对农民工流动进行系统化管理

  解决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对农民工流动的系统化管理,也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对农民工流动加以调控、管理和规范。

  拓展农民工流动组织网络。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职业介绍为主体、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和乡镇劳动服务站积极参与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但这一网络还远不能满足农民工流动的需求。应大力发展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加强并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同时,各级政府劳动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农民工流动就业。

  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各地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尽一致。有的省份建成并开通了劳务网及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系统,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应聘条件等,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方便条件;有的省份结合电信服务村村通工程,推出“农信通”业务,为广大农民免费提供包括劳务输出在内的各方面信息。这些经验表明,实现农民工流动的信息化管理既十分必要,也切实可行。

  完善农民工流动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改革户籍制度,使之有利于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依法正常流转,进而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稳定转移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民工特点和需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流动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