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万学道见证了济南农业信息中心10年的发展历程。成立10年的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曾创造了全国“三最”:成立最早之一,1997年,农业部、济南市、哈尔滨市同时成立信息中心;投入最
|
现任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万学道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也有10年。1994年,还在苗圃工作的万学道参加了济南市第一届信息化大会,“当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振奋,那次会议改变了我对于农业工作的整体思考。”万学道说。1997年,济南市成立农业信息中心,从山东大学进修计算机回来的万学道担任信息中心副主任,4年后,他担任主任。
从植物克隆转为农村信息化,万学道认为农村信息化就是将一棵小树苗浇灌成参天大树的艰难历程:人才、技术、政策构成了强壮的树根,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畅通的树干,强大的信息服务体系将养分送往枝叶,最终大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而作为园丁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在树苗生长的漫长过程中,需要倾注希望、智慧和耐心。
培植“树根”
“树根”是农村信息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才、信息技术、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缺一不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十多年,对“树根”的培养一直是瓶颈。2002年,济南农业信息中心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才危机,两名数据库管理员被北京的老板挖走,月薪万元,而那个时候,两名管理员在信息中心的月薪不足千元。
这两名管理员大学毕业后就在信息中心工作,是万学道一手培养起来的技术人才。他们的离开给信息中心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是士气影响,一万元和一千元的差距实在太大; 另一方面是工作影响,失去了这两个既懂业务又精通技术的技术人员,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也一度陷入危机。
农村信息化最缺乏的是既懂业务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何留住他们?万学道认为,除了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农村信息化工作者还要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坚守,学会忍受寂寞。在信息中心的公告栏上,写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万学道的工作理念是“厚德立身、博学创新、科学发展”。
经过了十几年的坚守和培育,我国农村信息化这棵小树苗开始生根发芽。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村信息化也明确地出现在“十一五”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中。2007年,科技部首次将工业和农业的经费投入由往年的7∶3调整为5∶5,第一期农业投资就达30亿元。此外,农村信息化经过了数年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06年底,济南市已经完成了村村通宽带,农民上网人数成倍数增长。无论是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还是技术保障方面,农村信息化都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浪潮。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困扰万学道多年的人才问题也开始缓解,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拥有了一名博士、四名硕士、十六名本科生。
“树干”要畅通
在农业信息化这棵大树中,“树干”是支撑体系,其作用是将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传递下去。它牵涉到众多的涉农部门、农业专家和学者,至今仍是农村信息化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打通“最后一公里”被过分关注,而忽视了“第一公里”的资源整合,失去“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做好资源整合,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扼杀在萌芽中。1997年,济南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初期就有着清晰的定位:“横向协商、纵向管理”。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从信息中心建立伊始就批示:“济南市农业信息化只建立一个平台,其他涉农各部门不允许自建平台。”目前,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挂靠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气象等七、八个涉农部门的信息平台建设。
“农业信息中心的定位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省去了很多协调的麻烦。”万学道说。捧着这把“尚方宝剑”,农业信息中心得到各涉农部门的支持,农村信息化口径统一,协调顺畅,各个网站从开始建设就站在资源整合的高度,避免了资源浪费。
到2006年底,济南农业信息中心历时八年,建设了192家网站,以“政府搭台、部门合唱、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原则,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联网互动和资源共享的格局。这些年,济南建成并开通了市级和区县级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畜牧以及蔬菜等31家网站,102家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网站、24个农技协会网站、9家涉农企业和26个科协系统网站,近200家网站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网站横纵结合,每一个市级主网站连着乡镇级网站纵向打通,所有的行业网站最终统归到山东金农信息网的总平台上。横向联合,所有网络共用一个数据平台,实现了信息畅通无阻。为了调动各个网站的积极性,192个网站都有自己独立的域名,济南信息中心负责后台维护,包括数据库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技术支持。
人才、技术、政策构成了强壮的树根,多方资源整合形成畅通的树干,强大的信息服务体系将养分送往枝叶,最终大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 万学道
为了实现良好的互动,信息中心制定了“政策指导自上而下、新闻动态自下而上”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政策法规、科技指导等权威信息由信息中心数据库下发到各个网站,各地新闻动态则调动基层信息员积极性,自下而上传送。“这样一种机制既保持了网站资源的权威性,也能呈现出地方特色浓郁的个性化。”万学道说。
保障“枝繁叶茂”
“枝叶”是农村信息化大树信息延伸的保障措施,在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下,“树干”积蓄的能量得以最大发挥,农村信息化才能异彩纷呈。如何打造基层信息员体系,创新农村服务方式,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最后成败。济南市以种植大户、农业协会为主体,以电子商务为手段的新型服务方式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济南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初期,曾建立了一个山东农业技术市场网站,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专利产品和技术咨询。网站运行一段时间后,效果不理想,让农民购买专利比较困难。信息中心又成立了中国农业书店网,以B2C的形式,集合全国的农业出版社,为农民提供一个检索图书的平台,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挣钱。书店网运行了几年,随着农民上网增多,书店网开始越来越受到欢迎,日点击量成倍增长,曾经有一批书就走了四十万元。
农业书店网的成功给万学道带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启发,在相对闭塞的农村,电子商务能成为联结农村与外界的有效手段。万学道发现,在美国,农村电子商务非常普遍,从B2B到B2C都有。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作物标准过于繁杂、不统一,很难实现B2C。于是,他将目标放在了标准化较成体系的农产品和农用物资上。从2003年开始,济南农业信息中心着手建立山东农业市场网,整合全省17个地区的农业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搭起价格平台。2006年,济南市的农业电子商务被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2007年,万学道预计将实现网上拍卖、网上大宗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购销。
搭建起来电子商务平台,谁来经营?济南市采取政府搭台,企业经营的做法。谁又是理想的经营者呢?其实,山东省寿光等地都有过类似的实践探索,依托当地种植大户、农业协会来发展电子商务。正如专家们预测,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将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动力,未来的信息化运行机制将变成政府、种植大户、农民三位一体,种植大户将成为农业信息化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将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动力。
“在越来越优化的大环境下,在资源整合的体制下,探索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成长为参天大树指日可待。”万学道说,农村信息化经历了寂寞的坚守,仍将面临更为艰难的探索,不过,他是越来越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尽好一个园丁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