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山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来源: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杨学山]



    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十分大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就是研究我国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有什么不同。

  第一,需求更迫切。说到中国特色,大家都会把人口众多,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作为中国最突出的国情,这是中国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最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这几年,我多次在农村看到,不少农民在路边、屋前晒太阳、聊天。有的在家里,有电视也不看,电费贵呀,坐在炕头上也在闲聊。在这种生活和自然条件下,他们只了解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不知道如果他们的命运发生重大转变,让他们从农民转变为市民,他们应该如何应对,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比如,让她们到城市当家政服务员,但是她们不知道怎么搞卫生,不会做饭,不知道怎么做菜,怎么能为你做家政服务呢?刺激他们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广播电视传给他们的信息,一个是从外地回来的民工带给他们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同样我还看到这种情景,也在这样的地方,通过卫星进行的远程教育,把优质的教学内容下载给学校,学生围着电视机学,缩短了教师质量差距。比如我去过一些中小学,看到那些脚上粘满泥土,身上也带着泥土的乡村孩子们围着电脑,对了解外部世界那种热切的渴望,这种场面我终身难忘。远程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非常使人感动。我们想一想,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八亿农民中,还有几亿农民只有很低的文化或是文盲,如何使这些人的素质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要求,从现在的基础发展到适应那个时候工作、生活要求的人,我们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这种努力离开信息化行吗?无论是从数量的分析,成本的分析,还是从约束环境的分析,我们说离开信息化肯定不行。

  教育部远程教育系统工程从去年开始,已经开始大范围推进,我相信必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这还不够,人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广大农民教育和再教育,同样也发生在城市居民,甚至已经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直至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才。我们要发展,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水平人才不足。这样的人才不足,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行不行?本科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扩招,博士生的扩招,继续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基础设施,都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教育部正在进行1500门基础学科课件的建设,这样的工作就不仅仅是1500门课件的问题,而是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需求如何实现提高学历人才素质的重大问题。不仅学校教育如此,在职培训同样如此。无论从传统的汽车、钢铁到IT行业,利用企业的网络进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路径。我们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多、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解决这个问题离开信息化的路径,可以明确地说,做不到,肯定不行。我们要破解这些问题,不加快信息化步伐能行吗?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及媒体都有这样的认识,能源、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瓶颈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关键问题。的确如此,如果不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能加快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中使用资源相对少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能源、资源、环境是不能支持的,所以就有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路径,一是把单位服务和单位产品的能耗和物耗降下来;二是引导消费结构,通过消费结构的转变来转变我们的产业结构,使耗能少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无论是哪个方面,信息化都是关键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部分高耗能产品的制造,中国的先进水平和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大体上高出百分之几、十几或几十。但是这个比例,用我们常说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到6倍,比日本、德国高出更多,这样的比例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解决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几倍的问题,不通过转变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是无法达到的。

  把具体的产品加工和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降下来,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关键的环节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无论是钢铁、建材、电力还是其它主要领域,这些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清楚地证明这一点。在服务领域,某一项服务,要降低它的物耗和能耗,主要的途径也是信息化。我们看航空订票系统,如果不再双轨制,完全是网络化的订票,电子的票单,我们相信同样一个服务,物耗和能耗就会降低很多,省去了买票来回的能源消耗,省去了票这个物质载体。网络化的金融服务也是这样,同样一个服务,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物耗和能耗都降低了。推而广之,在各个服务领域,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使物耗和能耗都在降低。所以,我们从狭义的角度、直接的角度看,解决能源、资源、材料的消耗、环境的保护问题我们不能离开信息化。从广义的角度看,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马克•波拉特对1967年美国经济和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信息经济域的产值已经占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46%多一点。马克•波拉特的研究在70年代、80年代风行全世界,中国也作了这方面的研究。到70年代、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在美国信息经济域已经超过70%,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70%是由与信息相关的产业产生的。就业人口有70%左右与信息活动相关。90年代以后,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究竟应该怎么样调整。今天中国的经济,大体上不到15%的农业,53%左右的工业,32%左右的第三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延续下去,能解决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和交通瓶颈问题吗?回答是不可能的。只要产业结构不变,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只要你在发展,除非你不发展,这样的问题就不能解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我们的消费结构,用消费结构的转变引导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就是说,与物质产品生产及相关的服务必须大幅度下降,不是绝对量的下降,而是在绝对量还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总的比重持续快速下降。在这过程中,承担结构调整的重任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也正是信息技术在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中作用的载体,也是自动化程度提高后,劳动时间减少和生活方式转变后,引导消费结构转变的载体。

  上面只是为说明问题而举了两个例子,其实,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需求都十分旺盛,而且十分迫切。

  第二,道路更复杂。我们都同意中国推进信息化,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当时不到1000美元,现在刚过1000美元的状态下开始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重叠出现的特殊情况下开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然面对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必然碰上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说人的问题,人的受教育程度,人的素质的提高,信息化一定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样是这个问题,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就有更多的困难。比如说美国,去年我看到的一个消息,在美国边远只有3个学生的小学,也连接了远程教育的网络,实现了全国的中小学连网。但是,中国要达到这个目标,难度是比较大的。既有经济发展基础水平比人家低的困难,还有教人之人——教师信息化的素养,也就是技能和知识跟不上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就要有相应的经济和物质条件,就要有教师,但现在这些条件并不完全具备。而不加快发展,就会更落后,的确面临一个看起来很像鸡和蛋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先解决前提条件再发展实际应用,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没有解。因为我们基础条件落后,是客观存在,缩短差距,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几代人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必须抛开鸡和蛋的惯性思维,只能双管齐下,通过互动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同样,我们也遇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在同一时空交汇的现实,还面临很多制度不适应的问题。比如说电子政务,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是推行电子政务必需的制度调整远远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实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80年代用科技经费支持建设的数据库,大部分已经寿终正寝,很多项目的鉴定会就是追悼会。为什么?因为用科技经费、用科技研发的方式建设数据库这钟路径,遵循这种路径包含的相应制度,是不能满足服务于政府工作的数据库发展要求的。再如,我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立项的12个大系统,从立项到建设,在这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回顾实践,很多同志都认识到,如果用基建项目管理和实施电子政务项目,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基本建设的管理程序和资金使用制度不适合电子政务的本质要求,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工作的一种形式,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按照这样的基建的思路部署建设项目,它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我说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制度不能跟进。这只是举了个例子,实际上有很多的例子,说明我们面临的道路更加复杂。因为我们既要解决技术的难题,又要解决发展中如何走科学的道路,还要解决认识、观念和制度的问题,不认识复杂性,就不能认识信息化的中国特征。

  第三,成效更明显。信息化的推进不只是一种技术、工具或网络、系统,它的背后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我们还以教育课件为例,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件,还是大学课程的课件,成功的课件,不仅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而是把世界,把中国关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精华,把几千年的文明溶了进去,它的效果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具体课程授课方式的变化。再以企业信息化为例,金融的信息化,不能看作是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计算机化,而是创建了一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自动化生产线,是国内外金融服务的知识和经验的汇集。企业ERP实践,几年前失败的超过50%,当前比例还不小,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ERP的实施,远远不是上一个系统的问题,而是把这一领域管理、生产、营销等一系列世界一流的知识和经验改造旧有体系的过程。我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分析宝钢的例子,宝钢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库存物料的管理,到生产经营决策、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ERP、电子商务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例子。在这个过程里边,从表象上看,建起了相应的网络和系统,实质上是把世界钢铁工业几百年发展的优秀成果在这样的系统和功能里凝固起来,才有了世界一流的竞争力。我们说中国落后,有后发优势,信息化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当然,前提是走正确的信息化道路,否则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