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市以农村信息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本地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采取“集成力量、整合资源、面向本地、做出特色”的建设原则,探索出“电视机+机顶盒+ADSL”的电视机上网模式,破解了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难题,开辟出一条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富民道路。
一、勇于实践,为农村实现信息化开辟新道路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一批像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有影响、有实力的知名高校,信息、技术、科研资源丰富。在实施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系统研发、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集成创新,构建了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系列农村信息技术产品,建立了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为农业生产者和管理人员学习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生产管理知识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实用的信息化之路。
(一)探索,开辟电视上网新途径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信息传播硬件建设,还是在农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村信息化,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到县一级以后,下乡、进村、入户处处受阻,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不够完善。农业网站尤其是县级以下农业网站还普遍存在专业水平较低、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还很弱小,没有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二是技术复杂,接受困难。高技术要“平民化”、“傻瓜化”,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不能把复杂的技术问题交给用户。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要让农民都能亲自敲键盘上网,目前难度确实较大;三是大部分地区农村还不富裕,农民没钱购买相对昂贵的终端上网设备。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郑州市科技局组织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郑州科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协同攻关,研发了集高新技术产品、信息采集制作、网络播放为一体的DVnD数字视频网络点播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分布式结构体系、负载均衡及媒体网络缓存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够适应复杂的城域网络环境下的不同接入方式;采用了先进的图像采集及压缩技术,能在1.5mbps的带宽下,实现近似于DVD图像质量的视频播放功能。系统具有独特的浏览器功能,友好的因特网接入界面,能使用户通过遥控器或者遥控键盘方便地上网和点播视频节目,技术上达到国内同类系统领先水平。这一上网模式,被称为“电视机+机顶盒+AD-SL”模式,又叫“电视机上网模式”,受到中组部、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该系统具有以下突出的优势:一是建设和使用成本低廉。它以电视机作为终端显示设备,以现有的电话线路和ADSL技术作为网络接入手段;二是操作简单,农民易于掌握。因为是通过宽带网络DVD利用电视上网,用类似电视的“傻瓜型”遥控器进行操作,农民一学就会;三是以视频点播的直观方式,把农业科技、农村基础教育、文化娱乐等信息直接传送到农户家里,农民喜闻乐见且容易接受;四是电子邮件功能,可以直接收发邮件给专家,便于专家做一对一的技术指导。
集成创新,为破解“三农”问题开辟了新思维、新方法、新道路。
(二)创新,创造资源整合新典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农民要致富,要进入市场,离不开农业科技和信息。因此针对农村用户建立一个突出特色、不落俗套、实用实惠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站,显得尤为重要。市科技局协同郑州科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挥创新优势,整合资源,创建了一个以视频点播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平台——“中国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该平台是由“四个一”组成的完整的智能化专家系统,即:一个互动的农业专家问答系统;一个富有农村特色的视频系统;一个内容丰富的图文系统;一个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服务,是一个可看、可问、可发邮件、可提建议的服务平台,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都可以随时得到专家指导,并实现了网上预警预防。
郑州市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以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为基础平台,尽管信息量比较丰富,但与广大农村信息需求量相比,仍然感到明显不足。为此,郑州市科技局采取了“集成力量,整合资源,面向本地,做出特色”的建设原则,建成了郑州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一是包含了以广大农村党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河南省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二是包含了以畜牧饲养为主要内容的“河南省金牧通工程”;三是包含了河南兴农网、商都农网、河南农大网等省市权威农业网站,并开发出了相应的电视版内容,完善了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料市场、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大拓展了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的服务量。同时,为保证网站内容的科学性和特色性,聘请了省、市各类农业专家30名作为网站的专家顾问,对网站信息内容把关,为广大农民群众答疑解惑。通过对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强化了农村市场的信息服务。
(三)提升,创造科技推广新经验在组织实施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中,郑州市科技局发挥多方优势,创造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为切实发挥政府协调职能、企业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和农村示范点管理的主动性和辐射功能,构建了三方共同推动农村信息化的新模式,即:“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样板示范、辐射带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企业开拓市场,农民享受市场带来的服务,达到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目的。
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其建设和发展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才能有效完成;同时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的科技富民工程,必须依靠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广经费采取政府资助补贴、企业让利、个人负担相结合的方式,郑州市和县(市)区对设备成本按照1∶1的比例进行投入,有效地降低了农民使用成本。
政府制定政策到位,企业执行政策不越位,农民享受政策得实惠。依据这个创新模式,各方紧密协作,共同促进农村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二、示范带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历时五年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实践中,从第一个巩义市北坡村信息化示范点的诞生,到村级示范点的扩大,再到大面积的推广,郑州市科技局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是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既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又是一项需要一定人财物投入的基础工程,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建设过程中,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对现有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科学决策,精心制订工作方案。对各县(市)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调研,对于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协调,及时解决。这些都保证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是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根本。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项覆盖范围广、培训对象多、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郑州市科技局始终注意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在培训资源上,郑州市科技局针对“三农”的信息服务内容,采取了“集成力量,整合资源,面向本地,做出特色”的建设原则,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已有资源优势,有效整合了省市权威农业网站,推出了电视版,并与中央电视台签订了科技苑等农业节目的长期共享协议,大大地丰富了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内容,提高了网站服务效率。据统计,今年农村科技信息的服务量达到33969条;信息总量达到2.8T。在资金的筹措上,以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思想,采取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企业让利为辅、农民适当拿一点的办法,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积极性,共同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三)强化管理、突出实效,是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的落脚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重在管理。郑州市科技局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着力探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严把设备安装、验收等关口,对基础设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对出现的问题紧抓不放,直至最后解决,保证了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度;在用户维护上,县(市)区、乡、村明确了专人管理,负责设备管理维护、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反馈;在用户管理上,分类建档,强化服务,将各乡(镇)申请用户资料进行分村、分类建档,并将在观看、维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有关建议与需求逐级反映,记录在案,从中发现共性问题、焦点问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真正做到想群众、为群众、帮群众、富群众。
(四)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是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成功的关键。农村信息化工程是服务“三农”的创新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把这项为民、利民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各地结合实际,开动脑筋,不畏困难,积极探索,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创造的“电视+机顶盒+ADSL”模式具有很强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先后有全国各地30多个考察团来郑参观学习,并被山西、河北、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广泛推广应用。
三、科技富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装备农业,用信息内容服务农业,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增加农民收入,郑州市科技局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建立了基于电视和宽带网络DVD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使农民利用电视在家顺利实现上网。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农村信息化上网用户3万多户,覆盖全市134个乡镇、办事处的2005个行政村,真正做到了“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全市农村人口入户率达3%以上,部分村入户率达90%,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带动全省周边地区20多万户,辐射全国100多万户。
农村信息化工程实施以来,其内容之丰富、技术之实用、信息之快捷在农民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五方面的重要成效:
一是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农村信息化工程为农民搭建了一个集科技、信息、培训等资源为一体的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国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开辟了一条科技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使农民觉得以前不容易得到的农业技术得以顺利实现。依靠这个“直通车”,把科技培训开展到农民家里,省去了集中培训的诸多不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农民受益匪浅。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活动,均按照习惯和经验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发展,不少精明的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这一传统观念的改变对农业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机顶盒在农村家庭里的作用重要而且明显。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内容丰富,涉及科技信息、致富技术、医疗卫生、就业技能、学生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这些内容是由专业技术团队筛选并经过精心采编而成,紧扣农民最关心的话题,节目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机顶盒在农村得到了强烈的关注,成为农民获取科技与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是创新了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方式,保证了信息快速、有效地走进农民家中。电视上网创造了科技传播的新途径,激发了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这种培训方式既克服了集中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众口难调、难以重复、效果欠佳的缺点,又解决了科技下乡中存在时间短、次数少、覆盖面小等问题。电视上网为农民提供低成本的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满足了没有电脑但又想上网的农民需求。农民想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市场前景如何,想学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了解;行政部门想推广什么、培训什么、传播什么,方便快捷。现代远程培训为农民提供了有技术可找、有技术可用、有问题可问的一个技术信息平台。
农村信息化把农民带进了网络时代。推进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信息化的实施把农民带进了网络新时代,借助农村信息化网络,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农村信息化网络,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借助于农村信息化网络,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借助于农村信息化网络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是促进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具体指导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综合栽培控制等。通过互联网,农民不出家门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真正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农民可在网上进行咨询,随时获得技术指导。郑州市实施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拓宽了农民与外界交往的信息渠道,为农民送上了一个“致富宝盒”。农业科技信息港采集了大量的农村信息与农业技术资源,农业新品种、农产品的价格、产品供求状况、国际市场状况等等,既可进行信息查询,又可进行信息发布。想看什么、想听什么,应有尽有。新郑市观音寺镇万福家禽有限公司通过学习网上的专业视频资料,不仅解决了传统养鸭生长速度慢的“瓶颈”,而且优化了饲料配制、喂养方式、疫病防治程序、粪便处理等关键技术。通过组装技术的应用,养鸭的生长速度、产蛋总量、种蛋受精率、饲料利用率、鸭群抗病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水源不污染、空气不污染、土壤不污染的环保型生产。公司收益较去年增收近一成,科技为公司带来了甜头,如今依靠科技求发展成为公司的共识。4年来全市共推广农村适用新技术2000多项,农村信息化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技术与信息,为农民开辟了众多的致富路。
四是丰富活跃了农村科技专家大院,成为专家大院的新亮点。农村科技专家大院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二七区的樱桃、香椿和杂果专家大院依托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技术信息传递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二七区小杂果专家大院引进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基本上形成了小杂果优良新品种基地,为杂果品种更新打下了基础;樱桃专家大院率先在河南省推广了樱桃输液施肥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大樱桃雨季烂果问题,还使产量翻了两番。
五是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引导农民群众进入文化新生活。一直以来,农村被人们称为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要突破这“最后一公里”,环境是基础。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也就是培养农民了解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上网找信息的学习环境;硬环境就是设备配置、网络稳定和服务平台内容。郑州市实施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注重软、硬环境建设,在农村建成了有效、稳定的信息高速公路。一是设置了富有农村特色的视频系统,把农业实用技术、转移就业培训作为视频系统的重点,摆在主页的突出位置,同时兼顾到农民休闲、学生教育和卫生教育;二是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图文系统,与视频系统互为补充,涵盖了价格行情、实时新闻、农业网站、科教富民、供求天地、专家问答等内容,使机顶盒用户和电脑用户通过不同的渠道都能享受到郑州科技信息的服务;三是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专家服务系统,配备了30名各类农业专家,对网站信息内容把关,为广大农民群众答疑解惑,农民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通过专家值班电话提出对节目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专家服务系统性能稳定,功能齐全,全天24小时服务,是一个可看、可问、可发邮件、可提建议的服务平台。
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在给农民带来技术信息转化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