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基本模式分析
来源:CIO时代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基本形成

    “社区信息化已经到了要发展和整合的阶段。”俞建良说,与前几年相比,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条件更加成熟。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社会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社区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也被明确指出,即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俞建良说这使得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在政策上有了保证。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管理和服务,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企业商业服务、居民自我服务等。社区信息化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中介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网络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居民满意,进而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1986年开始进行社区建设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框架正在形成。一方面,目前社区的规模已经调整得比较合理,56%的社区在1000到3000户之间,辖区面积也比较适中。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年龄层次已经由过去的老年人为主转变为中青年为主。据统计,目前,居委会80%的工作人员年龄在20到50岁之间。

    随着过去以单位为核心的管理线索被打破,居委会的职能也随之发生转变。同时,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一些基础性建设外,信息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信息技术包括通讯手段的发展、互联网基数的快速增长,毫无疑问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平台。

    “从信息化的主体(政府、企业和居民)来看,围绕着每个单独的个体,都将形成一个信息化的基础或者模型,即以企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以政府为核心的电子政务,而以居民为核心的,则是电子社区或者是社区信息化。”俞建良解释道,社区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社会的根,单纯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对于基层的群众和单位来讲是难以触及的。而社区信息化主要着重于解决政府与居民、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从电子政务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电子政务的落脚点,辅助电子政务系统完成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责。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所覆盖的巨大用户资源,是电子商务面向直接消费者的重要接口,能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厚实的基础环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只有通过在社区汇聚,最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使居民享受并参与到企业和政府提供的便利和服务当中。

    俞建良表示,从上述几点来看,现阶段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最佳时机。无论从政策上、社区自身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是信息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看,都为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社区信息化的几种模式

    事实上,提倡社区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民政部作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职能部门,早在2001年制定颁布的《全国民政系统信息化2001—2005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建设集热线电话、因特网查询、单键呼叫为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

    但是,由于受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息化发育程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俞建良坦言,五年来,就全国而言,社区信息化还处于各地方的自我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进态势。从目前的建设情况看,沿海城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较快;而内地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则起步较晚,在缺少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据俞建良介绍,虽然各地社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同,但从功能上来划分,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侧重于管理。这种模式是将社区的信息化落在了便于政府更好的行使管理职能。例如,一些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门在社区安装摄像头,就是为了便于进行治安管理。

    二是强化商业服务。这种模式有意识地引导、规范或者培植了商业服务,落脚点在于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同时规范商业服务。例如,88547——拨拨我社区、96345——有事找政府、81890——拨一拨就灵……这些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呼叫中心,都让居民的工作生活更加便捷。

    三是居民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这种模式的推动主体是居民自身,而政府只是在前期给予一定的引导。例如,杭州市的德加社区以社区网站为载体,开设了“社区交流”等栏目,使社区居民都能够在网站论坛的平台上,沟通思想,交流意见,发挥了居民自我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四是以公众服务为核心。利用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各部门下到街道的业务系统,实现一套基础数据支撑各项业务,各项业务产生的数据集中于“共建共用”的主题数据库,从而解决街道无数据可用和条块分割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目前,广州市已经在60条街道推广了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建立了自然人、法人、房屋基础数据库,以及失业人员、退管人员、老年人、育龄妇女等业务数据库,开展失业管理、退休管理、计划生育、侨务管理、出租屋管理等23项业务综合受理和一站式服务。

    “社区的本质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社区信息化的本质应该是和它相一致的。”俞建良认为,后两种模式将是中国社区信息化的最终目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

    从社会系统结构的角度说,社区位于纵横交汇点,信息系统的复杂度也相应最高。只有从顶层规划和规范标准抓起,才能保证在社区层面上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 正是由于缺乏规划和统一标准,目前各地社区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

    为了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目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指导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已形成了由民政部牵头、国信办协调、相关部委协同的联合工作机制,正为推进社区信息化营造宏观政策环境。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以整合为手段,便民为目的。社区信息化的推动主体应当是各层级的地方政府,而民政部的首要任务则是完成顶层的设计和标准的制定。”俞建良表示,民政部门在加强对社区信息化组织领导的同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研究政策。以“先服务、后共享”为原则,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目前,民政部正在制定“十一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论坛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民政部的思路是要在大力推进民政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数据的整合、挖掘和服务,提出了构建上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社会安全运行预警系统、下为百姓服务的民政公共服务平台两大工程。这两大工作的信息来源、工作基础、落脚点都在社区。

    由民政工作职能和性质决定,在各部委和行业系统中,民政自身的业务在社区层面上集中的种类多、涉及面广、紧密度大。另一方面,民政工作的宗旨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这就决定了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必须在基层、在社区。民政作为推进社区信息化的牵头部门,首先必须在社区层面上整合民政自身的资源。以此为基础,才能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的信息共享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