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拐杖”还是融为一体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化建设评述
清华附中东依美丽的清华园,西临著名的圆明园,90年的历史让清华附中累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世界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在此就读,他为母校的题词——“求达到世界水准”,激励着清华附中向着国内一流和世界水平迈进。
初具规模成绩斐然
踏进清华附中校园,一栋栋红色的教学楼随即映入记者眼帘,校园内安静祥和。由于正值下午上课,记者还隐约能听到老师们讲课时洪亮的声音。穿过校园,记者来到了位于礼堂对面教学楼的二层,教务处主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副主任朱建宏的办公室就在那里。
“清华附中的校园网从1998年就开始建设了,是北京市比较早考虑要建网络的中学之一。”记者对朱建宏老师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经过多年的努力,清华附中现在的校园网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校园里所有的办公和教学楼都已通过光缆与CERNET全国网络中心——清华大学相连,主干网带宽为100M,这也算是清华附中的优势吧。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专线租用费、流量费等,在经济上大大减轻了信息化建设的负担。同时,宽带也保证了实时信号的质量。”朱老师侃侃而谈。“现在已有4个机房和90多个多媒体教室,以及所有的教研组和办公室均可免费上网。中央机房设有DNS、WEB、MAIL、资源数据库等十余台服务器和清华附中数字校园、金盘图书管理系统、中教育星资源库、清华附中视频课程管理系统、VOD系统等等,基本上满足需求。”
朱老师继续介绍说,多年来的探索,清华附中也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一些经验。曾经与金洪恩公司合作承办的“园丁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园丁网”,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资源网”,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和教学服务。目前,已开发了近2000个网络课件,在协助学校建设局域网的同时,“园丁网”的影响力也正在逐步扩大。并已与600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其中大多数是中西部的学校。同时,清华附中与金洪恩公司还合作开发了“洪恩数字校园”,主要应用在校园网上,正处于全国推广阶段。2000年开始,清华附中的办公、学籍管理等都是靠这个平台在支撑,效果良好。目前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管理工作也更加系统、规范、高效。值得一提的是,“洪恩数字校园”中的“电子备课系统”在2001年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荣获了专业组的二等奖。
记者还了解到,清华附中的远程教育也建设的有声有色。学校与清华同方合作录制了近2000节课堂实录,还包括课件、教案。“这些课堂实录也给我们的年轻教师很大的帮助。有次一个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但是不知道如何讲效果能最好,就来找我看看有什么办法可用。我就建议他可以看学校网站上‘教学资源’里的课堂实录播放。他看了有经验的教师的讲课后,得到了很多启发,后来的公开课也讲得很出色。”可见,这个课堂实录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学习、回顾或复习知识,也给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需求为根应用为本
“需求为根,应用为本,够用就行”是朱建宏老师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始终强调的信息化建设思想。据记者了解,无论在网络容量的设计,还是硬件的配置上,清华附中信息化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这一理念。“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信息化建设走的是‘务实’的路子,‘实用、够用’是根本。8年的建设走下来,不光是校园网,包括所有跟信息化有关的软、硬件和多媒体教室等等,共花了800万左右。”朱建宏颇为自豪的说。是的,相比那些只建一个校园网就动辄千万的教育界同行,清华附中的信息化建设是比较经济的。
“够用就行。拿购置电脑来说,海淀区曾经提出过一个计划即争取每所学校达到3个学生一台电脑。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要配备1000台电脑,近20个机房。而我们学校现在是4个机房,教职工是每人一台电脑。觉得这样的配置已经基本够用了,学生们一天7节课,在校的课外时间平均2~3个小时,但是这些时间他们还要从事文艺、体育等别的课外活动,所以现在的配备已经能基本满足我们的需求了。在硬件的购置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别人的方案中用的是HP的服务器,10万块一台。而我们只是需要一台Web服务器,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我们可以降一个档次,采用国内的服务器就便宜很多。清华附中用的Web服务器是经过改装的联想PC,再把内存加大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又不是门户网站,不需要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只要根据实际需求自己配置硬件就行了。”朱老师话说的非常实在。
“能用就好。信息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如果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没有太大用途,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我们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时,充分考虑学校的现有条件(包括资金、教室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实际的教学管理需求等)和学校长远的发展计划,尽可能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的、遍布全球的校园网络。比如建数字校园,当时我们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试用期,主要目的和功能是用来培养师生们的使用习惯,我们就想等慢慢用熟了再上更好的。这样,网络环境需要多少带宽,资源库VOD播放网上视频需要多少带宽,都是我们在建网之前已经考虑进去了的。这样的详细规划,确确实实节省了很多经费。”听了朱老师的介绍,清华附中务实的建设理念让记者不由得赞叹不已。
是“拐杖”不是一切
“虽然软、硬件基本到位了,校园网建起来了,平台也搭的差不多了,但是当我们停下来审视一下计算机对课堂教学的帮助有多大时,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我们当初想象的神通广大。”话锋一转,朱建宏老师跟记者聊到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诚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如果因为有了校园网,有了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反而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到自己不擅长的课件制作上,无疑会本末倒置,达不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教学的目的。
“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即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练习,也使老师们忙于与计算机打交道而没能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和学生的交流上,因此,回顾教学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尽如人意。”朱老师向记者剖析道。
“‘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称谓本身就告诉人们,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教学的一个必要因素。正如一根拐杖,对于行动不便的人而言,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对于正常的人而言,未免成为累赘。所以,只有老师觉得传统的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才建议考虑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是否要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不能‘一刀切’。如果老师一上课就使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板书、图表等罗列在一起,制成电子幻灯片,老师点击鼠标来讲课,而学生就像看电视,可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观众,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和琢磨屏幕上的信息,多课堂的知识可谓是‘消化不良’了。”
朱老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老师花了几个星期做了一个向小学生讲解影子的形成的软件,并拿来上课,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在场的有个专家却指出,如果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把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影子的形成,教学效果不会比看动画差,可能还要更好。“由于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个经验是学生直接获得的,记忆也自然就会更加深刻。而软件却把容易获得的直接经验转化成间接经验再传递给学生,这样其实绕了一个弯路。”
但是在另外一些学科当中,信息化辅助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好。比如在涉及到历史或地理方面的有些专题时,DISCOVERY系列专题片就能提供极大的帮助。要在地图上找某一个城市吗?让学生用一下GOOGLEEARTH,相信他们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地图上搜索的。而把多媒体应用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上更是如鱼得水,通过计算机可以将艺术地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将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但是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是教学的“拐杖”,而不是一切,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授的作用。毕竟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既要授予“鱼”,也要授予“渔”。
传统板书不能被完全替代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朱老师坚持,传统的板书不应该被幻灯片完全替代。当老师进行一个公式的推导时,学生的思维是随着老师的板书一步一步进行的。板书的好处是,如果老师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了迷茫,老师可以放慢速度或干脆停下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但是,计算机却做不到这一点。好的板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课堂上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幽默诙谐的风格也是一种艺术,这些都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抱怨老师讲得不好时,从来不会是因为他不使用多媒体上课。老师上课不是知识的堆积,知识的灌输,老师也要有思想。”
现在大大小小有条件的学校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化同时,朱老师这一番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冷静思考不得不让人佩服。清华附中的“需求为根,应用为本”的原则也非常值得称赞。信息化建设常做常新,有这样一个务实的态度,相信清华附中的信息化一定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