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1月23日下午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学习后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记得10年前第一次看到美国人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兜售“信息DNA的概念”: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创造它们的活动中。当时对互联网不甚了了的笔者面对尼氏笔下所描述的比特电视、比特市场、虚拟现实……简直惊为天书。事易时移,短短10年,不料书中所描述的迷幻世界一一实现,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人们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发布者,成了信息时代的主角,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数字化生存的大潮滚滚而来,没有谁能够阻挡,如何引导和利用好互联网已经成为改善公民生活、提高公民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恰恰给我们发出了这样的信号。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互联网还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谐社会,人们形象的解释为:有禾入口谓之“和”,人人皆能言是为“谐”。中国通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解决了有禾入口的问题。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社会矛盾,就如“三农”专家于建嵘所言:老百姓需要一个疏通的渠道,积累的大量社会矛盾需要宣泄。老百姓和政府间的渠道不畅通,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互联网恰恰是个人人皆能言的宣泄渠道。
媒介即人的延伸,这是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见解。按照他的理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如此说来,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个体参与公共生活能力的延伸。当人们敲动键盘写下内心的感受,点动鼠标打开热点新闻,建立博客互相交流,其实已经将触角伸向公共领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无庸置疑,数字化政治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不但是公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平台,伴随着官员博客、电子政务的出现,它也成为官民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