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戴清民
导读视点
我军信息化建设正处在由各系统独立建设,向整体建设全面发展的过渡时期。短短十余年,我军信息化建设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后发优势表现出的效益,是缩短了建设周期,跨越了常规阶段,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当初起点低,较高的发展速度使一些成果来不及消化,尤其是表现在发展后劲上,对纵深发展阶段的困难估计不足,对创新成果的选择不够系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以便把我军信息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传统军队的组织结构,注重单领域独立建设。信息嵌入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强制性地进入跨领域系统集成阶段——
认识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矛盾
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正处在独立建设到全面发展的过渡期。客观上讲,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已全面展开,通过狠抓顶层设计,强化法规标准,突出基础设施,注重重点突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我军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既要承接机械化军队的发展惯性,直面技术支撑相对不足、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的现实,又迎接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巨大挑战。这一时期是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期。
(一)体制问题是全面发展起始阶段的最大障碍。全面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跨领域、跨部门的建设,打破领域界限,突破部门利益。我们应当正视机械化时代无法回避的“烟囱”现象,从体制上着手打通“烟囱”,避免新的“烟囱”再起。改变机械化时代的要素式、纵向分割式、自成体系式,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发展信息时代一体化、系统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是必然选择。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全面发展起始阶段的严重隐患。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隐患,这恰恰是在起始阶段容易被忽视的。受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军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领域方面差距还比较大,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建立起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军事体系。
(三)需求不清直接影响了全面发展起始阶段的建设质量与效益。信息技术从一出现,其融声、光、电于一体的特征,就为许多追求听觉、视觉感官效应的人所青睐。一段时间,人们对“大屏幕”、“多媒体”等“门面”工程趋之若鹜。信息化建设忽视了战斗力标准,需求不清、建设不实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信息化发展初期难以避免,各国莫不如此。但如果真要全面发展,必然要让信息化切实进入业务工作,切实进入作战流程,成为提升作战能力的主导因素。
信息化建设的规律是客观存在,漠视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而按规律行事,是掌握信息化建设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一)顶层设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体系建设,要求立足全局,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目标途径、理论研究、装备发展、编制体制和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从建设主体的角度看,是“顶层设计”,即由全局决策的权力机构来规划发展蓝图;从建设内容的角度看,是“设计顶层”,即对影响全局的战略问题,首先考虑周全,设计科学。它揭示了信息化建设中,战略决策机构与其他机构、全局性战略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顶层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滚动发展、逐步完善。
(二)复合发展。在确保信息化建设主体地位的同时,一方面要继续进行机械化建设,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手段;另一方面,还要对可能引发下一场军事变革的高新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复合发展,不仅是双重复合,而是多重复合。随着机械化建设在信息化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的连通、融合、控制和增值功能,提高机械化的时效性、精确性和系统性。信息技术不是军事形态发展的终结者,紧随其后必将有一种“新化”诞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改变形态的信息技术,都将是孕育着下一场军事变革的基因,应当对“后信息化”甚至“信息化后”的军事形态发展,有所关注。
(三)军民相融。军队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技术、人才、产品、生产能力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高度结合,促进平战结合、平战转换,从而实现“双赢”。当代,信息技术出现了“民先于军”的现象,“民技军用”就可以大大节约开支,降低风险。有些技术,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往往是在军事应用方面首先取得突破,比如,互联网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地图技术等,都是首先应用在军事领域,然后进入商用,并产生了巨大效益。国家信息化建设还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军民共建、共用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
(四)人因物化。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智力因素,正不断融入到装备系统中,使得装备极大地延伸了人的感知能力,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蕴涵了一些战略战术,使得人与武器的联系更加紧密,结合更加协调。人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信息装备得到倍增,通信、雷达就是千里眼顺风耳,极大地放大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人的谋划决策可以通过信息装备得到提升,未来信息化作战的复杂性更强,指挥员离不开信息系统的辅助,“谋略”必须是人脑与电脑的“合谋”;人的操作技能可以通过信息装备部分替代,智能化、无人化作战平台越来越普遍,其核心都是信息系统;此外,信息装备也蕴涵着战略战术,隐身飞机的隐身功能体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思想,先进的C4ISR系统体现了知己知彼、兵贵神速、协调一致等多种战术思想。
(五)虚拟实践。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模拟技术,通过对模拟现实模型的运作(即作战实验),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改进武器装备设计、优化军事训练内容,从而极大地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队建设效益。一流军队设计战争,二流军队应对战争,三流军队尾随战争。作战实验成为加速理论创新、提高训练效果、完善作战方案、改进武器装备的重要途径,渗透到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关联性,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有很高的要求,强烈呼唤科学发展观的引领——
走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一)探寻发展方略,找准建设途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理论武器。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自上而下地搞好顶层设计。以“远程、精确、一体化”为目标,坚持“信息主导、滚动发展、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总体思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注重基础建设,加强法规标准,理顺体制机制,确保我军信息化建设在统一筹划下,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其次要自下而上地搞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既包括武器平台、作战单元、作战功能、作战手段等基础要素的集成,还包括战斗作风、意志品质、职业精神等非物质要素的集成。这是由信息化战争体系与体系对抗的特征所决定的。
(二)创新发展理念,提供推进动力。在军队信息化这一全新领域,更需要落实胡主席指示,着力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创新。“四个创新”是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创新军事理论是先导。理论的停滞和贫乏,必然导致实践的徘徊和盲目。创新军事技术是基础。只有实现军事科技的突破,才能引起武器装备的跨越,并继而引起作战方式和军事战略的变革。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是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基点。创新军事组织体制是关键。军事组织体制是充分发挥人与武器整体作战效能的杠杆,是联结军事技术和作战理论的纽带。组织体制科学合理,就会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催化剂”。解决制约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要从创新组织体制入手。创新军事管理是保证。世界新军事变革也是一场军事管理的革命。着眼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效益和作战能力,必须积极创新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
(三)转变发展模式,适应时代要求。不同时代的战争,构成战斗力的要素结构不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域的对抗行动在战争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认知域的对抗行动贯穿战争始终。信息成为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资源,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直接制约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流量。战斗力的生成已经转变到以信息为核心的模式上来。在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由于信息的主导作用,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这两大战斗力的要素结构都将得到改造。军队人员必须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武器和信息设备,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具备以信息化作战理论为基础的军事素养;信息传感装备看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清,火力打击武器装备逐步走向精确化、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的连接和支撑使得作战体系走向一体化。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为导向,转变发展重点、发展路子和发展要求。
(四)抓住发展关节,提高质量效益。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阶段的起始期,既要坚持全面兼顾,更要强调抓住重点和主流。这样才能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一是深化军事需求研究,这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价值及最终效果。二是统一技术标准,使武器装备的控制系统与信息网络实现无障碍互联互通。三是强化信息资源管理,提升军队信息化运用效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能力,积蓄军队信息化成长活力。四是构建一体化信息支持系统,这是构建军队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基础,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五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最直接表现和最基本任务就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六是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把培养教育人才、管理使用人才作为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效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