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眉山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李静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建市六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0年12月眉山建市。六年来,全市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GDP由124.80亿元增加到280.83亿元,增长1.3倍;人均GDP由3879元增加到9202元,增长1.4倍,跨过1000美元大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9亿元增加到8.53亿元,增长1倍。外贸出口达到1.13亿美元,增长15倍。

  ——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4.58亿元增加到88.52亿元,增长5.1倍。人均工业增加值由1085元增加到3741元,增长2.4倍。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5.6%。三次产业结构由33︰36︰31调整为24︰49︰27。

  ——农业产业化实现新发展。基本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3家,各类专合组织达到42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68%。农业产业化走在了全省前列。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6亿元,投资额超过前50年的总和。形成“一横三纵”公路主骨架,建成全省第三个“半小时交通市”。基本完成农村、城市电网改造。通讯网络更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23亿元,眉山城区和五县城建成区面积增至62.9平方公里,增长1.3倍;眉山城区面积达到21.6平方公里,增长7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37.6亿元,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提高8.5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6‰下降到1.3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3%,提高33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万人比保持全省前列,民办职业教育成为全省先进典型之一。

  ——人居环境获得新改善。污染防治投入13亿元,水、空气、噪声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主要河流出境段水质优于入境段水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4%,提高4.9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就业再就业8.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54元,增长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7元,增长69%,收入排位居全省第4位。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46%、56%下降到43%、54%。

  六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工作目标,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项目投资,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建市之初,投入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政府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四个不低于”的要求,引进投资和技改投入并重,每年集中精力抓好100个投资上1000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305.2亿元,形成了启明星铝业、眉山车辆厂、金象化工等规模大、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支柱型企业。通过对上争取,累计争取国债、预算内资金及专项资金项目132个,到位资金15.6亿元,直接拉动投资60亿元,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强项目融资,拓宽项目投资渠道,重点公路建设投入16.6亿元,眉山城区和五县城建设投入168.5亿元。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境内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262.8亿元,新增156亿元,贷款余额142.9亿元,新增52.9亿元,境外金融机构贷款从无到有,余额达到32.7亿元。优化投资环境,民间资本投入连续攀升,民营企业达到4073家,注册资本72.2亿元,分别增长2.9倍和10倍。投资的快速增长,构筑了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支撑了全市GDP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调整优化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始终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条主线,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效益,将经济发展引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施强工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围绕“强工”和“工业强市”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在工业载体建设上,2005年以前全市重点抓了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50个重点工业乡镇发展,2006年后全面实施工业发展布局调整,重点抓了12个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开始成为区域经济主要增长点。在培育重点企业上,建立工业发展资金和企业家激励机制,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加强对重点企业油电煤气运的调度,积极协调银企关系,新引进了一批重点企业,促进了一批企业做强做大,全市规模企业由167户增加到382户,亿元企业由2户增加到52户,税收500万以上的企业由9户增加到28户。在培育产业集群上,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铝业、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期末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60%。在支持企业技改和科技创新上,通过贷款贴息、项目帮扶等形式,培育形成了成洪磷化工、尼科国润、强力机械等30家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抓农业,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农村经营组织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落实停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四项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以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发展项目实施为支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竹木、茶药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奶、生猪、蔬菜、竹四大拳头产品初具规模,五个“中国之乡”产业规模壮大,新增了“中国泡菜之乡”、“中国藤椒之乡”两大品牌。积极建设“全省畜牧业大样板”和西南生态奶业大市,DLY生猪品改率、奶牛存栏数均居全省第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4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全市存量农副产品注册商标580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60个,基地面积114.2万亩。

  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入挖掘眉山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游,三苏祠、瓦屋山、彭祖山、黑龙滩风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力度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旅游商品更加丰富,青神竹编入选2008年奥运礼品。2006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调整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万村千乡”工程顺利推进,商品房、汽车、通讯等消费持续升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4.82亿元,增长1.1倍。

  (三)高起点建设中心城市,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框架。

  以文化为内涵、生态为特色、长寿为品牌,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宣传,眉山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制定并实施《眉山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新区功能定位,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中心城市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1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项目,城市交通智能化一期工程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了眉州大道、三苏大道、东坡大道北延线、湖滨路南段、铁环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建成了远景楼、外滩广场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启动了岷江大道、通义路、文忠街建设。实施了“龙水引眉”工程,完成东坡湖、开工通惠河城市水系整治。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东坡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城市绿化覆盖率增至36.1%,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获全省第八届“三优一学”文明城市竞赛一等奖。城市人气、商气上升,带动了房地产开发,2006年中心城市竣工房地产面积112.6万平方米,是2000年的3.9倍。实施了五县城安全饮水工程,加强了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7.5%,提高了8.8个百分点。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集发展动能。

  基本完成国企改制,实现了机制转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实施了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财政保障能力增强。在全国率先实行行政许可职能归并、部门内设行政许可科并整体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标准化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人员聘用面达到95.4%。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市乡镇由216个减少到128个。在全省率先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籍的制度。完成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拓展农业发展银行商业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实现全面盈利。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坚决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持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土地使用权、矿权出让和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土地收益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1.4%。努力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全市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50.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3.5%。加快“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步伐,签订了我市与成都的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两地经贸合作往来增加,成效初步显现。

  (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抢抓国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19.2%。六年共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97项,申请专利770项,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国家奶业科技专项、粮食丰产工程。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继续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部分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8万平方米,高中扩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良好成效。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6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高招生比达到5.08︰4.92。创办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建成招生,仁寿一中、眉山中学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中学。市民对教育满意度提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成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市和仁寿县传染病医院、市中心血站和疫情报送网络。对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整体改造,巩固了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加大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点疾病综合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五区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或控制标准,彭山、丹棱以机代牛,从源头防控血吸虫病成效明显。“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全市持续保持清净无疫。彭山、东坡、洪雅三个试点区县100万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六区县整体跨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体育运动会、老年运动会、残运会。三苏祠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保”成功。实施有线电视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62%。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利益导向机制基本确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六年获省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实施助残项目惠及残疾人及其家属36万人次,改造残疾人危房1700多户。现代气象和“农经网”建设实现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地方志、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关闭了14户制浆造纸企业,对近700家企业进行了污染治理,依法取缔了黑龙滩水库围栏、网箱和全市81座中小水库的施肥养鱼,依法划定了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平方公里。彭山县建成,洪雅县、丹棱县实施了“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面积100万亩,新增森林面积40.5万亩。市内水质和空气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河流出境水质改善,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的78.6%。

  (七)坚持以民为本,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开展“眉山新村”、“百村万户生态家园”建设,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涌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新型村庄。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建成市、区县劳动力市场,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建立和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市、区县“五保合一”联网运行,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启动农村低保工作,5.4万名贫困群众享受低保政策。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红层找水打井工程、新村扶贫项目,建立困难群众生活、就医、就业、子女就学四项救助机制,投入救灾、救济和扶贫资金3.9亿元,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4.6亿元,增长1.5倍。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加强。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启动“五五”普法,群众法制意识增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眉山”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维护了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反邪教工作连续六年实现“四零”目标。对三峡移民、瀑布沟移民、瓦屋山移民作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任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狠刹医疗机构和学校乱收费歪风,认真解决坑农害农、制售假劣食品药品、污染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加强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扎实做好信访、排查调处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为群众排忧解难,持续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各位代表,过去的六年,是眉山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六年,也是人民生活改善最快的六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战略思想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全市各族人民、解放军驻眉部队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在眉山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向关心、支持眉山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过去六年的工作,回顾建市以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把眉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阶段,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做到八个坚定不移:一是推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二是依法行政坚定不移。认真实施依法治市,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三是以民为本坚定不移。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自觉维护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实施工业强市坚定不移。把工业强市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战略,以工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引领全市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六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始终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始终用开放的方式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七是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建设和谐文化,走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八是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营造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量小质弱。生产总值在全省排第1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排第14位,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的87.5%;粗放型增长特征仍然明显,终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工业化水平低。工业投资不足,发展不够,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三是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民工资性收入虽然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但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起来。四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全市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6.8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未得到有效遏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事业所占资源比例过小。五是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就业不充分。六是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信访量偏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失地农民安置累积的矛盾仍较突出。七是政风行风建设还有待加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办事“潜规则”,个别职能部门仍然存在效能低下、落实不力的现象。市政府将正视上述问题,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未来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我们要努力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快发展、造福人民为主线,聚精会神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着力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500亿元,人均GDP力争翻番,力争达到当年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8亿元,增长1.8倍,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力争实现翻番。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城镇化水平突破35%。初步建成三苏祠、瓦屋山、彭祖山、黑龙滩四大精品景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三年创建平安眉山目标。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6年下降20%以上。排污总量比2006年削减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实现农村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市政府将认真落实市第二次党代会关于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富庶、民主、文明、和谐的东坡故里,组织实施建设“三城、三地”的战略攻坚。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成都经济区工业新城。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不断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政府抓工业的方式方法。适当超前建设工业基础设施,以多种办园方式建设工业集中区发展平台,狠抓工业项目投资,壮大四大产业集群规模,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培育上市企业,建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效益型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创一批全国、全省名牌产品,形成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确保每年新开工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达到10个以上,超千万元的项目达到50个以上,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户,亿元企业达到100户,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四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二)打造精品城市,建设东坡文化名城。

  坚持“东坡故里”的城市品牌定位和精品城市的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按照“繁荣新区、完善老城、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管理并重,以眉州大道周边开发——新老城区对接——开发建设东坡岛——跨江建设岷江东岸为序,营造现代滨江城市风貌。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市、环保模范城市、“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弘扬东坡文化,发展东坡文化产业,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未来五年中心城市建设投入200亿元以上,人口规模达到27万人,基本建成东坡文化浓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生态宜居城。

  统筹区域发展,坚持对区县放手、放权、让利,坚持重心下移抓区县,帮助区县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支持区县加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科文卫和体育事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厉行资源节约,发展生态优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打造城乡宜居环境。深入开展平安眉山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确保社会稳定。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的大好局面。

  (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农业业主开发,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形成眉山生态农业品牌优势,成为成都农产品重要供给地。做大西南生态奶业大市规模,把七个“中国之乡”品牌的资源转化成经济成果,建成四川优质杂柑基地、四川生态茶叶基地和四川种业基地。到2011年,全市标准化农业推广面积达到150万亩,绿色食品总数达到100个以上,打造销售收入上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和覆盖农户面达到80%。

  (五)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建设成都产业扩散的首选承接地。

  以更大的决心、气魄,加强与国内、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主动承接“外资西移、内资西进”带来的产业转移,大手笔推进眉山对外开放。以“融入成都、一体发展”为对外开放的重点,与成都建立广泛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互惠双赢的格局。建设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眉山段、成仁快速通道,配合做好岷江水道眉山段通航工作,规划建设岷江东路,完善与成都的交通对接。夯实园区基础、抓好产业配套,发挥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工业集中区前沿阵地作用,把全市12个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承接成都产业扩散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在成都周边城市中形成居家、创业优势,对成都产业扩散形成强劲的吸引力。

  (六)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设西南文化生态游目的地。

  立足眉山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条主线,突出东坡故里、长寿福地主题,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初步建成三苏祠、瓦屋山、彭祖山、黑龙滩四大精品景区,完善青神中岩寺、丹棱老峨山、中国竹艺城旅游设施。狠抓旅游营销,增加游客的数量,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力争投入达到80亿元,打造眉山旅游品牌,形成眉山文化生态游的鲜明特色。

  三、2007年工作任务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我们要努力开创届首之年工作的新局面。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GDP)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5%,排污总量削减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推进工业强市、改善发展软环境、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努力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有新突破,在转变增长方式上有新进展,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上有新成效。

  (一)突出产业聚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工业三年翻番目标,进一步强化工作力度,促进集中发展、集约发展,推进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园区工业,着力解决管理体制、产业定位、投融资平台、拆迁安置等问题, 12个重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每个工业集中区投资过亿的项目不少于1个,全市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抓好电解铝续建工程,金象化工三聚氢胺项目、眉山车辆厂年产2000台特种车辆生产线、岷江东岸集中区维特香休闲食品等项目建设,推进多晶硅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壮大启明星铝业、眉山车辆厂、金象化工、成洪磷化工和福满多等产业龙头,壮大产业规模,确保全年四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实现260亿元。坚持引进大项目和扶持优势企业相结合,兑现各项奖励政策,引导重点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着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0户、销售产值过亿元企业10户、过10亿元企业1户。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3个,全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

  (二)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

  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市上继续抓好3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区县继续抓好一批试点村。多渠道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继续落实好“四项直补”、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万吨以上。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做大做强四大拳头产品,启动生猪、奶牛“7+1”模式,新增奶牛3000头以上,生猪出栏400万头,新增加工蔬菜基地3万亩,新造和改造竹林10万亩。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增一批农产品品牌。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新发展销售收入上千万元龙头企业12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为契机,规范发展各类农村专合组织。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推广方便实用的农机具,加速农业机械化。突出本地企业对口培训,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劳务培训品牌化、输出规模化、维权制度化,全年劳务培训10万人,其中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品牌培训4万人,阳光工程示范培训1万人,全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定在105万人以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2.37万口,解决7.6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农村沼气池2万口,改厕5.3万个。建立覆盖全市防灾减灾综合信息系统,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开展新村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交通扶贫,实现1.5万建卡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

  (三)突出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总揽,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抓好四大精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不少于4亿元。三苏祠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开工并力争建成成仁快速通道,完成峨邛路洪雅段、青神县城至中岩寺道路建设,动工建设洪瓦路,规划启动彭山县城至彭祖山和黄龙溪道路建设。开发市场前景好的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与成都、乐山等地的旅游互动。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贸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和现代物流。抓好眉山火车站片区综合市场、青龙粮油批发市场、小商品商贸城、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继续办好东坡文化节等活动。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全年建设和改造乡村两级放心农家店、农资店,覆盖全市六区县。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四)突出投资拉动,千方百计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60%。树立积极的调控观,认真研究用好国家产业政策,做好项目论证、包装和储备,优化项目结构,积极争取国债和财政性资金项目。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促进项目招商工作开展。建成瓦屋山电站、百花滩电站。抓好市接待中心建设。完成中心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市公安“三所”等国债项目,抓好“两所一庭”和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项目建设。建成市救助站、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工建设市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抓好病险水库整治、水毁工程修复、渠系防渗和小微型水利工程。硬化通乡公路1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扩建、新建一批变电站项目,完成农网完善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市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市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规模达到5亿元、新增融资2亿元以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新增担保业务总量1.5亿元以上。

  (五)突出建设精品城市,促进城市繁荣。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充城市产业规模,提升中心城市的人气、商气,提高人口承载和经济辐射能力。加快眉山城区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年中心城市完成建设投资28亿元以上。集中精力建设眉州大道片区,全面开发西段,加快开发东段。新建岷江大道及新老城区对接的13条市政道路,加速新老城区的对接。完成房地产开发120万平方米。抓好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完成通惠河南北段整治。改造眉山城区一环南路等10条土街土巷。抓好东坡岛控制性详规、岷江东岸片区详规编制,促进城市向东发展。推进城市文体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市体育馆、市会议中心。抓好小区绿化景观和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引水入城等环境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配合搞好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眉山段建设。实施眉山城区向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配套完善眉山城区诗书路、环湖路等6条道路公交站及相关设施。加强城市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完成“六大城市”创建年度任务,抓好城市“四化”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加大城市品牌宣传营销,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快五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确保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

  (六)突出资源市场化配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国资监管体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国有资产、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矿权配置的公开拍卖机制,全年实现土地、矿产资源政府性收益7亿元,其中市本级4亿元。进一步深化财政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完善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制度,建立专项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规范津补贴。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抓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整合招商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创新招商引资形式,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00万美元。认真兑现落实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加强外贸主体队伍、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积极扩大出口规模,外贸出口1亿美元以上。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和寻找商机。采取积极措施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万户、私营企业300户。

  (七)突出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集约用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力度,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进步,降低能耗水平。编制《眉山生态市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排污许可制度,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污染专项整治,限期治理13户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治理1户重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3.98万吨,氨氮排放控制在2438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3.1万吨以内。搞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全面禁止施肥养鱼,继续抓好全市饮用水源保护。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控制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用地。

  (八)突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繁荣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倾斜农村、倾斜基层,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快高新企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富民行动计划,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普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寄宿制学校住宿楼建设5万平方米,完成东坡中学一期工程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8万人。完成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启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二期工程。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彭山、东坡、洪雅,启动仁寿、青神、丹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严格依法治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抓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狂犬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仁寿县达到血吸虫病国家传播控制标准。建成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新生儿性别比偏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创新方式推进计生“三结合”工作开展,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大力发展文体产业,加强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省保”、“国保”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支持发展老龄产业,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助残行动,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进一步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好外事、侨台、民族、宗教、档案、保密、气象、地震、地方志等工作。

  (九)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大力实施惠民行动。

  从人民群众最困难、最需要、最盼望的事情入手,大力实施“惠民行动”,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新启动60个村(社区)与省市就业服务网联网运行,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启动征地拆迁失地无业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工作。抓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月保障标准达到160元,人均月补差77.3元,城镇困难群众和失地无业农民符合低保条件的实现应保尽保,农村8.2万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超过15%。扎实开展和谐社区创建,进一步搞好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警务工作。建立廉租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十件惠民实事,并下最大的决心,完成建区设市以来城市建设拆迁1.4万人的政策性安置。

  (十)突出依法治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抓紧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认真做好市长信箱、市长热线和市领导预约接待群众的工作。着力解决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抓好眉山城区社会治安整治,实现东坡区社会治安形势根本好转,为三年建成平安市打牢基础。抓好反邪教斗争和“扫黄打非”专项治理,建立并实施社会治安民意测评体系和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管,积极开展专项治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过去六年,市政府规范和完善了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一系列的制度,促进了政府职能归位和服务职责的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增强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了政府效能,促进了政务风气的进一步好转。未来五年,按照省委“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通报工作的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全面推进政府工作创新,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结合“五五”普法,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对政府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严格法律把关,确保政府决策符合法律规范。大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秉公执法。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强化服务职能,建设服务政府。进一步强化“民本”意识和“公仆”观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岗位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章制”、“一费制”等制度,把政府便民措施落到实处。

  坚持权责统一,建设责任政府。进一步健全行政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政府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实行主办部门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不断强化职能部门责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有诺必行,有诺必践。抓班子、带队伍,进一步转变公务员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做到有职必有责、有位必有责、有岗必有责,一级承担一级的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

  坚持务实高效,建设效能政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配置。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改进文风、会风,精简文件,压缩会议,大力推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推动绩效评估制度化、绩效考核结果公开化。强化督查督办,强化行政效能监察、行政效能投诉,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防止权力滥用,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约束,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加大对公共支出的监管和重点工程、专项资金的执法监察,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政府性投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眉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发进取,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眉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