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棚户区:大改造 新生活
来源:网易 更新时间:2012-04-13

高志强第一次住进辽宁省铁岭棚户区的时候,只有8岁。他在那里一住42年。

“我不希望自己就永远住在这儿了,房子逐渐下沉,冬天睡觉得戴棉帽,北风吹得头疼。”他说。

2007年春节前夕,高志强在他的楼房里迎来大批记者。“大伙儿坐,屋里暖和。”他穿着深绿色的毛衣,说话中气十足。“搬进这里一年多了,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连我72岁的老母亲也说,是头一遭。”

现在,在辽宁,还有120万人,像高志强这样,永远告别了吃水难、行路难、取暖难、如厕难的棚户区,住进了楼房。辽宁省从2005年3月16日开始对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改造,目前,全省5万平方米以上棚户区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12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被总计1931万平方米的新楼房所取代。辽宁还将计划用2007年1年的时间,实现主城区5万平方米以下、1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全面改造。


百里棚户的前世今生


这曾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省份,辽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国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那些挥洒汗水的建设者,抱着“先生产、后生活”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安守清贫。

矿在城里,城在煤上。在辽宁,每一个煤矿旁,都有一个因煤而生、以平房为主的聚居地。里面居住的最早一批建设工人们大多已经作古,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成为现今居住的主体。父生子、子生孙,为解决子女的居住,人们在原先平房的周围搭建了无数的小房和偏厦,日积月累形成了今天的棚户区。

上个世纪末,辽宁国企开始转型改革,随着煤矿企业等下放地方,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开始凸显。资源日益枯竭,大量企业破产,下岗职工激增,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收入水平每况愈下。以阜新为例,全市棚户区面积达385万平方米,居民近31万人,占城市78万人口的40%。在列入辽宁棚改计划的8万多户中,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就占了总户数的四分之三。

棚户区房屋的共同特征是:房屋建筑面积小,建筑密度大,建筑标准低,居住人口密度大,目前几乎全是危房险房,户区内普遍没有排水、供暖、供气设施,卫生条件极差。抚顺新地社区59岁的代军老太太回忆当年情形时说:“由于没有下水道,一到汛期,积水漫到屋子里面,漫得和炕差不多高了。所以,一下雨我们就全家上炕坐着,啥都不能干。”

棚户区,成为城市肌体上一片难以抚平的伤疤。

标志性的一个时间是2004年12月26日——这一天,零下29℃,新上任12天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来到曾有“煤都”之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走访了东洲区新屯街道莫地沟棚户区。房屋的破败容颜和百姓的艰苦隐忍生活,让李克强当场做出了“让百姓搬出棚户区”的承诺。

2005年,辽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当地政府力图让这片土地上关于棚户区的几十年的光荣和耻辱,都永远地成为历史。

两年过去了。当年的承诺已经兑现:截至2006年12月,辽宁全省14个市共改造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1212万平方米,改善了34.5万户、120万人的住房条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预定任务。

“扒了房,再也不用劈木头取暖了。”阜新65岁的高敬群老人说。告别了过去低矮的小屋子,他的心里“敞亮”。在楼房施工期间,老人每天都来看看情况,经常是一大早就来,到太阳落山才离去。从施工架的搭设,墙砖的垒砌,到最后拿到了一串亮闪闪的新房钥匙,高大爷称:“就和做梦一样。”

“拆迁、上楼”,成了辽宁棚户区居民这两年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让人人都住上楼房”


拆迁,历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在这个简单的词语背后,隐藏的是敏感的利益冲突与均衡,牵涉的是情感波动和财富分配。棚户区居民大多是困难群体,以抚顺市为例,其棚户区内的低保户近12万人,占到全市低保户人口的67.2%;而在辽宁全省,则有40%左右的居民属于低保户与低保边缘户。无钱上楼、信息闭塞无法理解政策、房产权多次转移造成的责任模糊,以及因历史原因积淀起来的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全局。如何在沉重历史包袱下寻找到解决难题的途径,对辽宁这个老工业省份而言,是一场艰巨考验。

拆迁政策的制定在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棚户区居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做出。辽宁省政府经过调研与测算,制定了比经济适用住房更加优惠的政策。免缴与棚户区建设有关的地方政府有权决定的15项行政事业收费,对与棚户区建设有关的经营性收费项目予以减收。各市结合地方的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出台拆迁安置的具体规定。

辽宁各市都规定,拆一平方米旧房,还一平方米新房,不收差价;在标准内增加的那部分面积,每平方米另交500~800元不等。同时,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地方政府给予更优惠的补助政策。

抚顺的拆迁补偿政策是,拆迁原房偿还原面积不收款,增加面积部分按每平米600元收款,与建筑成本价(1080元/平方米)之间的差价由政府补贴,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举个例子,一名棚户区居民,由原先25平方米的平房搬到45平方米的新楼之后,只需交纳12000元的差额房费,就可以拥有一套价值48600元的房子。

“我们从23.81平方米的旧房子搬到45.93平方米的楼房,按理应该交13272元。我是低保户,儿子患了脑瘫,这13272元,全是政府帮忙交了的,自个儿一分钱没花!”抚顺市新地社区的白丽娟坐在床上,面对记者说得字字有力。“前些时间,卫生局还花了两万块钱,把我儿子送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病。”

阜新市城南馨城社区的曲杰主任则告诉记者,根据阜新市的政策,针对无法支付房款的困难家庭,政府为他们提供了户型为35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只需交纳19元租金即可入住。“房子不大,可里面样样都好,都齐整着呢。我们社区就有10多户人家住的廉租房。以后,他们有钱了就可以把房子买下来,产权会归他们。”曲杰这样介绍。

不过,让如此多的居民尽快搬家,谈何容易。用辽宁省宣传部一位高级官员的话说,“国家对这些老工业省份的百姓,确实亏欠了不少。百姓对政府如果存在不信任,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是,棚户区改造,政府的确是决心为人民做一件大好事。”

为此,各市政府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反复宣传棚户区改造的意义。抚顺市组织建委、房产、规划、财政等部门的干部深入棚户区拆迁现场,一年深入现场解决疑难问题1030人次,涉及1720多个问题;还把社区干部、棚户区居民组织起来,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仅40天时间,就拆迁了10683户,拆除房屋40万平方米。

为了鼓励居民动迁,政府给出了一个承诺:谁先动迁,新楼盖好后谁就先选房。这个承诺一出,不少百姓将信将疑。

铁岭市,今年44岁的衡铁仁,当时忍不住第一个站了出来。据群众回忆,他当时对着大家说:“你们看好了,我就第一个搬出去,看它(政府)到时是不是让我第一个选房子。”数月之后,在铁岭红旗剧场召开的回迁户选房大会上,衡铁仁作为第一个动迁户,果然第一个上台选房了。

“选房的时候按照户型分成了几组,一共是5种户型,分别是35、45、55、65、75平米。75平米的那组首先选房,衡铁仁就是这个户型的1号,第一个上台。可以说,他选了整个小区位置最好的一套房,6号楼1楼1单元101。”衡铁仁的邻居高志强回忆说。“这让当时一批迟迟不肯动迁的‘钉子户’们后悔不已,也彻底的心服口服。”

辽宁省副省长李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棚户区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深远: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人群居住环境,使该部分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米上升到18平方米,而且密切了党群关系,建立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可以说,棚户区拆迁不但拆掉了过去的老房子,也“拆掉了群众心中的一堵墙”。


安居且乐业


乔迁之喜令人振奋,然而,如何“安居”,又成为许多棚户区居民新的顾虑。在抚顺老虎台矿区边上的棚户区,一名还没来得及搬迁的住户向记者诉说了心中的困惑:“搬了新楼,要交煤气费、暖气费,比现在贵多了,谁交得起啊!”

关于如何让百姓既住得起房,更住得稳的问题,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刘长江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政府近年来在消除“零就业家庭”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零就业家庭从总体而言是逐渐减少。

以抚顺为例,该市在各棚改新区建设了创业市场和蔬菜、食品市场,仅此一项就能安排1.3万人就业。同时,在新区内开设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使得居民有可能藉此获得自立更生、持续发展之机。副省长李佳给出了这样一个数字,在抚顺,棚改居民中的下岗职工,已经有70%实现了稳定就业。

而在铁岭,棚改居民等困难群体中有创业愿望的,可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并优先给予小额贷款、项目推荐、代办执照、提供场地等“一站式”服务。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73名棚改回迁居民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了自主创业,并带动400余人就业。

同时,政府对困难群体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昔日的棚户区,没有供暖设施,不少人就从临近的矿区拾来碎煤,或以燃烧柴火等用以御寒。搬上新楼之后,再没有半夜被冻醒的遭遇,可每年数目不小的取暖费又给一些困难家庭带来了负担。以一间75平方米的房子为例,21.5元/平方米的收费标准,就意味着每年必须交1612.5元的取暖费用。“政府对于低保户家庭是有困难补助的,按居住人口计算,每口人可以享受14平方米的暖气费优惠,在这个优惠政策里面,实行的是5元/平方米的收费标准,也就是说,每人每年可以少交231元,如果全家有三口人,一年就能节省近700元,这部分费用由政府和供暖部门分担。”阜新市馨城社区主任曲杰这样介绍。

扶助就业、政策优惠,使得不少棚改新区的居民终于开始在新房子里开始了他们的安定生活。“我身体一直不好,老母亲不知为此哭过多少回了。搬到新区后,环境改善了,社区还安排给我一个晚上打更的岗位,每月能收入400元。现在生活安稳了,病也好了一大半。”住在铁岭阳光园社区的高志强,在整个采访中始终传递出一种心满意足的情绪。

“怨言会有人说,政策也会有人不理解,我们这些明白情况的人会跟他们慢慢唠,慢慢解释,最终大家都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棚改是件好事情,政府的确做了很多。”他以这样一个比喻结束了和记者的谈话,“就像,孩子和母亲呕气,埋怨这埋怨那的,但天下的母亲,纵使曾经有过不是,也还是在尽力使孩子们能过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