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天津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西青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8日在西青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西青区区长 张国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四年,是我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争先发展的四年,是经受住各种困难考验,阔步前进的四年,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四年。几年来,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势头强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取得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西青正以率先发展、力争上游的气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风采。

  ㈠经济发展健康平稳,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历年提出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四年来,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7.3亿元增加到147.8亿元,年均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三级财政收入由13亿元增加到40亿元,增长2.1倍,其中区级财政收入由5.1亿元增加到16.5亿元,增长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96元,年均增长1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84亿元,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特别是2006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的形势下,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9.6%,高于四年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20%的增速。“十一五”规划开局实现了高起步,全区经济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㈡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我们紧紧把握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以加快调整推动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益突出。

  效益农业步伐加快。我们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全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建成了无公害蔬菜、花卉、高效经济作物、优质果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六条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引导农民自主兴办了润起水产养殖协会等13个经济合作组织,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中北花卉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跨入国家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全区60%以上的农户进入了产业化体系。设施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蔬菜保护地面积达到4.1万亩,年产蔬菜36万吨;养殖业设施化率达到90%,畜类年生产能力达28万头,禽类年生产能力达1600万只;进一步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905万元,先后实施了王稳庄、南河镇2.5万亩和辛口、张家窝、杨柳青镇7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管理更加深入,大力推进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共建成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51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和2.2万亩,我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沙窝牌”萝卜、“高天利牌”韭菜、“精武牌”猪肉等7个农产品被评为市级农业名牌产品。

  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主导行业换代升级,电子信息成为成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汽车零部件、金属轧延等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工业进一步壮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出台了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区财政用于贷款贴息、鼓励研发的支出达到3.4亿元,全区累计投入技改资金3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62项,开发和引进新产品、专利产品1000余项,太平洋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188家企业取得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市级以上名牌达到23个,VB1、大桥焊条等一批名牌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25家,比2002年增加227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82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

  第三产业增势强劲。传统服务业的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整体呈现出主业突出、门类齐全、各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态势。大力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建设,狠抓“三进工程”,投资9.6亿元,建成了16个大型商贸设施,引进了物美、大润发、肯德基等100多家连锁企业,2006年全区商品交易值达到140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加大了对物流业的整合力度,新建续建了南方、恒通达、亚通等13个物流中心,形成了开发区、外环线、西青道三个集散基地,年货物吞吐量超过900万吨,辐射三北面向全国的津西南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加快推进民俗旅游区建设,按照“近代历史看天津,民俗文化看西青”的定位,在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上做文章,打响了以杨柳青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投资8亿元相继新建和整修了明清街、杨柳青年画馆等一批景点,全区主要旅游景点达到18个,石家大院、热带植物观光园均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点,第六埠农业示范项目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御河杨柳画图中”被评为津门新十景,杨柳青镇荣膺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积极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三届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开通了多条西青游专线,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跻身于全市三大旅游区行列。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楼宇经济、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等成为新亮点,法律服务、房地产评估及拍卖、典当等各类中介组织达到100多家,现代服务业格局初步形成。

  我们在着力加快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集约生产,以节能降耗为重点,严格淘汰高能耗产品、工艺和设备,对164个重点污染项目进行了治理,关停转迁“三高”和“十五小”等环保不达标企业127家,建成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1家、市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58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区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2年的2.06吨标准煤降到2006年的1.5吨标准煤。同时,在发展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开发区和街镇工业园区开发土地的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率做出了量性规定,初步实现了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㈢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开放成果令人瞩目

  我们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牵动西青发展全局的关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构筑开放式经济新格局。四年来,全区共引进外资企业341家,实现合同外资额12亿美元、外资到位额6.6亿美元;引进内资企业1109家,注册资金99亿元。

  西青开发区作为全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多年来始终坚持产业招商,加快产业集聚。四年来,共引进电装空调、盛日电子等高素质企业203家,投资总额18.5亿美元;美国宝洁、日本丰田工机等82家企业持续增加投资,增资额达到2.9亿美元,开发区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吸引资金792美元。目前,650多家中外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前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家。主导产业集群更加突出,电子信息类投资已达28.3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量的72%,西青开发区成为天津市投资规模最大、资金密度和技术含量最高、产业链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全国九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我们在充分发挥西青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要求,在9个街镇规划了10个工业园区,到2005年,我们又依托各园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打破园区界限,积极整合资源,进行产业定位,最终规划建设了西营门泰和、李七庄凌奥创意两个都市工业园和杨柳青中北汽车零部件、南河高新轻工、王稳庄金属制品、侯台精密机械制造、辛口张家窝循环经济五个产业密集区。现在进入园区已开工的企业达到492家,新增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区规模企业增加值总量的61%,产业集聚优势正在显现。“一区两园五个密集区”的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㈣各项改革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更加合理

  为充分激发全区的经济活力,我们在2002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街镇财政的基础上,2005年又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极大调动了街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壮大了街镇级财政,使街镇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成了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完善了首问负责、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推行了政府采购、国库统一支付和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实行了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各项公务活动日趋透明。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公务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产权人格化为突破口,完成了第一轮集体企业所有制改革,全区共有816家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大桥焊材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着力突破束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24345家,比2002年增加8611家,其中年营业收入实现千万元以上企业达到73家、亿元以上企业27家,2006年上交税金6.4亿元,是2002年的5.9倍。

  ㈤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宜居新城初具规模

  我们按照“规划设计高标准、因地制宜有特色、科学布局配套建设、多元投资综合开发、管建结合提高水平”的要求,始终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发挥规划在推进城镇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几年来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研究机构对《西青区村镇体系规划》等多个重要规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全区各类建设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的布局规划方面,充分体现了人口合理集中、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有效避免了盲目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新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为主的城镇体系。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下力量改造了杨柳青一个旧镇,加快建设了张家窝、大寺、中北、辛口、南河五个新镇,投资30亿元,新修和改造了新华路、柳口路延长线等30条道路,区广电大楼等一批公建投入使用,建成了中北园林广场等一批新景观。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投入3.2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等六大环保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创建了杨柳青、大寺、中北、张家窝四个全国环境优美镇和邓店、姚村等26个文明生态村,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通过验收。2004年以来,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载体,全区共投入20.2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清整行动,建设垃圾转运站23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高标准完成了户厕、旱厕改造任务,不断强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区、街镇、村居三级相互衔接、分工合理、规范有效的城镇综合管理体制,2005年我区通过了市级卫生区达标验收,张家窝、中北、大寺三镇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侯台等34个自然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全区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50%提高到58%。

  ㈥社会保障日趋健全,群众生活幸福安康

  我们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注重改善民生。四年来,始终把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放在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天津市的各项扶农政策,自2004年开始累计发放粮食、良种、农机三项补贴资金1284万元,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6615元增加到9696元,支出结构更加优化,恩格尔系数比2002年下降0.8个百分点,达到36%。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建立了9个街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西职劳务服务中心,形成了全区统一的融就业登记、培训、推荐、管理为一体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2万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人次。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区、街镇两级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4587万元,农民参合率达到92.3%,累计6200人次受益,人均报销2848元,有效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支出560万元,为全区农民进行了高质量健康体检。努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了文艺大舞台、“六个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建成了王兰庄社区图书馆、张家窝镇田丽小区图书馆和全市首家面向农民的辛口镇农业科技图书馆,组织了120支群众业余文化团队,群众的文化品位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将政策向失地农民倾斜,为3万余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低保金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580元,比2002年增加1140元,城镇低保金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600元,比2002年增加708元。成立了区慈善协会,积极对弱势群体实施援助。强化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我区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加快危旧房屋改造步伐,加大了住宅建设力度,先后对76个村进行了楼房化改造,新建农民住宅2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22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各街镇全部实现了通燃气、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和宽带网,新增了多条公交线路,群众越来越感到方便和舒心。

  ㈦科教兴区步伐加快,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要求,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实施了农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和“村村通”工程,建立了防汛测报自动化系统,启动了电子政务,开通了OA系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实施了88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形成市级科技成果107项,有13个项目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量达1800多件,培育了1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区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被评为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单位。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实施了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合并教学点24个,新建了辛口中心小学等一批高标准学校,建筑面积共计9万平方米,并按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配备了实验设备,圆满完成了“双高普九”任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巩固率和初中入学率均为100%,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7%,高考本科一次上线人数连续11年位居新四区之首,2006年超过1000人,取得了历史新突破,全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称号。积极发展成人和职业教育,大力实施街镇成校上台阶工程,成立了区老年大学,全区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建设了区文化中心等文体设施,举办了杨柳青年画进京展和韩国首尔展,实施了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剪纸、砖雕等传统艺术重放异彩,杨柳青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家大院、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柳青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我区被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杨柳青镇等7个街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街镇,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西青籍选手在国家级运动会上共获得9枚金牌。

  卫生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投入1.7亿元,对街镇卫生院进行了全面改造,启动了区卫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控体系得到加强,取得了抗击“非典”等疫情的重大胜利。全区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9%以上,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我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圆满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国防动员、预备役工作稳步推进,我区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建成区防空应急指挥中心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工商、质监、药监、物价等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档案、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果。

  ㈧全民素质不断提高,法制环境日臻完善

  倡导全区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精神得到弘扬,友爱诚信和勤俭节约受到推崇,尊老敬老形成风尚,“百名孝星”评选活动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一批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提高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度与有效性,四年共办复人大代表建议以及政协提案358件,满意率达到99.5%。村级基层政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第五届和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政务、村务、厂务公开逐步规范化、制度化。高水平完成“四五”普法工作,“五五”普法教育进展顺利,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区,区政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10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审计、监察工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狠抓了安全生产,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持不懈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作斗争,我区荣获全国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妥善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坚持公仆接待日和为民服务网络热线制度,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我区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并获得首届“长安杯”,成为全国22个治安状况最好的地市之一。全区继续巩固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前不久召开的区第九次党代会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为我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年来的丰富实践,也使我们加深了对西青发展、建设和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充分运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了一些对政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启示。一是始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行动指南。紧紧围绕天津市和本区的中心工作,主动适应不同时期的形势要求,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上的束缚,以创新思路破解前进中的难题,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二是始终把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自觉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动并进。三是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积极构筑开放式经济新格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扩大开放之路,坚持以开放求发展、靠开放增实力、向开放要活力,有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四是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执政为民的要求,始终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起来,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始终把依法治区、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约束政府权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的事件,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六是始终把建设服务型、实干型、廉洁型和责任型政府作为本届政府致力追求的目标。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注重加快职能转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征求民智民意,集中各方智慧,努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严格工作纪律,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四年来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区上下的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为西青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驻区单位、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西青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四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区域发展还不平衡,部分街镇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产出能耗还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快,名牌产品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全面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宽,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中心城镇的集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城市管理水平尚有差距;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还需要继续强化。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脚踏实地做好工作,不辜负全区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7年工作任务

  今后的五年,是我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青的关键时期,是力争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时期。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刻论述了一系列事关天津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指出天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新的上升期是一个收获的时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也是十分紧要的时期,来之不易,十分宝贵,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杨文成同志所做的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总结过去,以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对西青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进行了科学判断,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要求,抓住上升期,用好上升期,延长上升期,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和谐西青建设。

  ㈠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区第九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真正实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积极营造宜居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增强积聚和辐射功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青。

  ——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同时,努力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降低5%左右。

  ——对外开放要有新举措。坚持大开放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一区两园五个密集区”齐头并进,实现资金、信息、技术高密度聚集,力争吸引资金20亿美元以上,期末三资企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区60%左右。同时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要有新提升。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2%,提高到2.5%;财政用于鼓励扶持自主创新的支出占经常性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逐步增强。

  ——城镇建设要上新水平。中心城区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镇村容貌实现美化绿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推动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加大城镇环境整治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期末全区城市化率达到70%。

  ——人民生活要有新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职工五险参保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2%以上,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要有新进步。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握时代精神,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提升管理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㈡2007年的工作任务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起始之年,是站在新起点,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正确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青。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三级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增长20%,其中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9.8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

  1、围绕构建和谐西青,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带动战略

  要继续把扩大开放摆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部署,大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2007年,要实现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内资到位30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西青开发区。要按照“功能分区、项目分类、集中控制、有序开发”的原则,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一目标,继续完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集约土地资源,预留发展空间,扩大发展的外延和张力。今年,韩国三星要在天津建设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我们要瞄准手机主板、模具、电池等部件,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加工项目和产业链长的综合项目,促进企业间创新互动,加速电子产业聚集。同时,要强化对空客A320配套项目的中介招商,抓好宝洁、歌美萨、绿点等重要项目的延伸,启动建设开发区软件园。进一步加大招商载体建设力度,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加快打造集生活、教育、研发、物流、商务行政为一体的配套功能区,新建开发区商务中心,推动天津海关驻西青办事处向独立分关发展,引进美国普洛斯等国际物流巨头,强化开发区物流配套服务,年内要建成3万平方米的员工公寓,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并确保9月底之前竣工。

  大力发展街镇园区经济。进一步完善两个都市工业园和五个产业密集区的发展规划,细化结构布局,实现错位发展。汽车零部件密集区要积极引进45万台套汽车发动机生产及配套等项目;循环经济示范区要对蓝星石化加强扶持和服务,搞好“油头化尾”企业的上下游衔接;金属制品密集区要组织好52万吨高精度焊接钢管等一批管、带、板、线材项目建设;机械制造密集区要努力引进模具生产、数控加工代工等相关企业;高新轻工密集区要围绕打造华北消防器材产业基地,力争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泰和都市工业园和凌奥创意产业园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引进重点项目,形成特色产业。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园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帮助街镇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园区尽快形成规模。

  2、围绕构建和谐西青,积极推进各次产业调整升级

  我们必须继续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协调推进的发展局面。

  加快标准化、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高效、生态、品牌为目标,突出地方特色,促进农民增收。强化水产、畜禽、蔬菜、果品等主导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生产规模,推广应用淡水鱼低耗生态养殖、沙窝萝卜反季节栽培、双孢菇设施化生产、鱼饲料添加苜蓿粉等特色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实施冬枣、鲜食玉米、鲶鱼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更多更好的农业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要继续推进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对有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将天津市绿源生态有限公司、凯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培育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年内再成立2—3家,继续加强产权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要着力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实施好第六埠无公害蔬菜基地扩建和辛口、张家窝、杨柳青镇2.8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把技术改造作为提升工业整体素质的关键举措,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进一流设备,采取一流工艺,打造一流产品,力争实施技改项目100个,重点抓好对双协机械、诺威电气等10个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的跟踪服务,努力培育新的骨干企业。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淘汰耗能高、效益差、工艺落后的企业,达不到排放标准、有污染的一个不上,生产危险产品的一个不上,继续对能源消耗大户实行监控,加快形成集约、清洁、安全型增长模式。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和开展认证工作,再争创市级以上名牌1—2个,10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继续加大商贸流通业的调整步伐,着力提升消费能级,新建续建潘楼商业街、大寺商务中心、王顶堤科贸大厦等20个商业设施,在南河镇、大寺镇、中北镇规划建设5个新型社区商业中心,争创国家级、市级社区商业示范街。大力发展高标准第三方物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改善仓储、运输、管理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推动传统配货企业向专业性物流分拨中心转化,加快形成优质、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规模,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好杨柳青大院文化区、文昌阁等景点,着力对现有景点进行新一轮策划包装宣传,加大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加快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步伐,不断丰富旅游内容,提高综合收入。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大学生公寓、专家公寓和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

  3、围绕构建和谐西青,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能量

  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把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释放全社会创新能量的技术支撑。紧密围绕工农业的重点领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农业信息网络功能;围绕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组织骨干工业企业实施20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切实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区外组织或个人到我区设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专利战略,重点抓好10家专利示范企业,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00件以上。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区。把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作为释放全社会创新能量的工作基础。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与我区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全区第二所示范高中校、天津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小学、中北镇溪秀苑小学和杨柳青第二小学。重视学前教育,建成辛口镇幼儿园。办好少年宫和启智学校。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面向企业用工需求,不断拓宽培训领域,全面完成“351”培训工程。

  把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释放全社会创新能量的智力保障。认真落实完善各项引进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畅通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注重同各类院校的合作,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区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新的人才服务项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培养一批社会管理人才,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推动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4、围绕构建和谐西青,加快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

  要继续本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强化功能、繁荣经济、集中人口为发展方向,建设具有西青特色的和谐新城区。2007年,全区城市化率要达到60%。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载体建设。积极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宅基地换房和城中村改造等政策,稳步推进村镇建设,新建农民住宅100万平方米,在建设中要统一规划实施,使供热、供气、排水、照明、绿化及环卫等设施配套齐备,形成一批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文明生态村6个。

  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并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旧城改造带动新区发展。继续完善路网体系,新修杨柳青泽杨道、御河南路等道路。加快公建配套建设,启动司法大楼、110指挥中心、119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9%以上。

  严格执行各类规划。继续修编全区总体规划,抓好大寺、辛口、张家窝三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的审定和南河、王稳庄两个一般镇规划的修编。规划既要考虑发展的前瞻性,又要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特别是修建性详规要着重强调功能的完备性和配套项目的规范性。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当前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各街镇、村要强化大局意识,严格执行立项审批制度,严禁私自开发建设,不准抢占国家重点项目用地,不准私自圈用农用地,手续不齐全坚决不准开工建设,对违反规定的,坚决严肃处理。要继续采取土地投资密度和容积率双控措施,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

  5、围绕构建和谐西青,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区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大力推进环保治理。积极利用产业政策,扶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污染严重、能耗高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整改不达标坚决责令停产。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积极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工作,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原材料的合理分配使用,能量的梯级利用,水和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再生使用,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确保年削减速度不低于2%,加强对地表水定点监测,实施南河镇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做好与大学城管网连接,制定王稳庄镇污水处理方案。继续推进工程造林和生态林建设,抓好次质林地更新改造,提升造林绿化水平。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深化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巩固和拓展创卫成果,争创国家卫生区,进一步加大清脏治乱力度,对城郊结合部、主干道路两侧、城中村、居民小区进行集中治理,杜绝污染洒漏、渣土扬尘、乱摆乱卖、乱堆乱放等违规现象,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高环卫各工种作业质量,道路机扫率等主要指标均要达到100%,建成区垃圾袋装率力争达到95%以上。加强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成立区综合执法局,进一步强化对市容环境的监管力度,各街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彻底清除“五小”和卫生死角,新建改造一批市场、停车场、公厕,加强对户外广告与夜景灯光的管理,全面提升整体市容环境,年内创建10个市级卫生村。

  6、围绕构建和谐西青,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迫切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上,把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在推动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促进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他们给予专项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要优先满足区内农村居民就业需求,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街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开发就业岗位7000个,安置失业人员5000人。加强劳动监察,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企业工资支付和劳动合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保障有力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进出有序、应保尽保的管理格局,确保低保金额自然增长和足额发放,开办爱心超市,加强社会物资整合,积极发挥区慈善协会作用,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在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等主要指标上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加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物价监督,大力实施放心工程,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和农资市场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平安西青”建设,深入研究和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大力开展法律服务和援助,认真对待和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警防网、民防网、技防网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加强普法教育,重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目标,以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为中心,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法律宣传、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体系,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7、围绕构建和谐西青,全力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要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使公共事业更加进步,社会建设更加文明。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街镇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基层文化活动形式,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深入实施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扶持民间艺术活动,搞好杨柳青木版年画澳门展。繁荣文艺创作,培养文艺人才,努力提高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经营与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加强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宣传,强化传染病防治和妇幼保健,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加大卫生资源调整力度,继续推进街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全面提升区属二级医院的医疗水平,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组建区卫生监督所。积极推进其他各项事业。加强社区自治,以完善载体建设为抓手,新建一批规范化居委会,研究落实好人员、经费,探索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实施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文体设施跟进工程,举办西青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重视妇女儿童工作,认真落实“两个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发展数字电视。关注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建立养老机构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统计、侨务、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都要取得新进步。

  8、围绕构建和谐西青,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成好今年的各项任务,必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努力创建行政成本低、公共服务好、市场秩序优、诚信程度高的优良发展环境。

  要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有效落实惠民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从实际出发,多办、办好惠民实事,有效落实便民措施,真正方便群众、方便企业、方便投资者。要把不断增强科学民主决策能力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积极落实人大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认真采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在涉及群众利益、公共安全等问题的决策方面,要请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起调研论证,提出若干方案和政策建议,再由政府选择。建立和完善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等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

  要把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性工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正确规范政府权力。

  要把坚持依法行政和开展绩效评估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执法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行政赔偿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认真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各级领导干部都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埋头苦干,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做有心、用心、尽心之人,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负其责。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肃党纪政纪。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新一届政府即将产生。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青区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好的势头。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科学决策、坚强领导,有全区32万人民的和衷共济、团结奋斗,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全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