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代市长 陈宝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市经济保持了13%以上的均衡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50.02亿元,比2001年增加715.1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41美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236.97亿元,比2001年增加133.7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6.31亿元,比2001年增长1.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20亿元,比2001年增加369.9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62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364.46亿元,是建国以来投资最多、增速最快的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905元和3809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特色经济进一步形成。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制定了“六方案一规划”以及工业振兴计划、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46.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70.24亿元,年均增长14.7%。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3%,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以航空航天、通讯设备与元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快速壮大;以飞机、汽车、电器以及优势通用、专用设备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加快;以物流、会展、金融、服务外包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旅游业开辟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等新亮点;以创意、影视、文博、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健身娱乐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随着“人文奥运·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活动和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首届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投资论坛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国广告节、全国糖酒会、餐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的成功举办,会展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了“四区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曲江新区打造驰名文化品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浐灞河生态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生态新城初具轮廓;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始形成产业聚集;航天高科技产业基地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区县经济快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4.5%。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完成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大纲修编。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68.2亿元。二环路全线贯通并实现立交化,三环路主线贯通,地铁试验段开工建设,新建拓宽城区道路110条,改造背街小巷779条,人均道路面积由2001年的5.4平方米提高到8.4平方米。城市路灯由2.91万盏增加到14.08万盏,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7.6标台增加到12.6标台。黑河水利枢纽、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72万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9%以上。河、漕运明渠综合治理工程全面竣工,电网改造、天然气城市气化、集中供热、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防震减灾等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1万吨,全市燃气气化率90%。实施“大水大绿”和“蓝天碧水”工程,新增水面1.5万亩,新增林地面积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2%;城市运动公园、丰庆公园、文景公园、唐延路唐城墙遗址公园等一大批园林公园、街心绿地、城市广场建成开放,新增园林绿地760.81万平方米。近两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分别达到290天和289天。“唐皇城复兴计划”全面启动,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西大街改造等项目相继完工,城墙连接贯通,顺城巷、护城河、环城西苑改造、火车站广场及周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初步建立,强化分级管理职责,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创卫”工作深入开展,已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称号,正进行国家级卫生城市调研验收。
(四)“三农”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五年累计超过84亿元,农民农业税费实现零负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10个旗帜村和100个示范村规划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大力发展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核心的都市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单产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特色农产品向板块和产业带集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60个。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38公里,农村电力、通讯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64万农村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资金1.31亿元,17.85万人实现脱贫。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完成290户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顺利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1387项精简为175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8.25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3.7倍,成为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最快的城市。外贸出口27.29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2.1倍。先后设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保护中心和泰国驻西安领事办公室,成立了香港(西安)商会,扩大了国际友好城市交流,西安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与关中四市一区和陕南、陕北的交流合作全面展开,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六)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新增就业37.06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农村劳务输出148.09万人次。初步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五年累计20.72亿元。提高了最低工资、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人员救济金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城乡社会救助覆盖面和救助能力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三项费用五年累计4.84亿元,实施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000多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两基”教育成效显著,普通高中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实现重组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2‰以内。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妥善处理群体事件和信访问题,建立了各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和责任追究,保持了社会稳定。下气力解决了7000多户居民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妥善处理了机动三轮车和电动摩托车违法载客等问题,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四五”普法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城市”。“双拥模范城”建设实现五连冠。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价格管理、参事、文史、地方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侨务、档案、气象、人防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五年来,市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拓宽与市民沟通的渠道,重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政府立法质量明显提高,行政监督机制逐步完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重点工作督查落实机制,抓落实的力度加大,效果显著。切实推进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和经济责任审计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解决和克服了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解放军驻西安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中、省单位,向积极参与西安发展的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工业相对薄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快,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增长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较大,城乡群众收入增长不够快,生活状况改善不尽如人意,看病、上学、住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状况群众还不够满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宏伟目标迈进。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1年力争突破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5%,力争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削减14%和2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
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6000元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状况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立足科学发展,坚持好中求快,着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上来。加快“四区两基地”发展步伐,使五大主导产业尽快成长为五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涌动和发展活力。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体制、机制保障,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优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提高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做好加快自身发展和主动服务全省“两篇文章”,奠定西安在黄河中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充分实现西安的城市价值,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西安的着力点。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倾斜,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群众收入。密切关注涉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价格走向,努力解决群众子女上学、看病、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目前全市城区有约20万中低收入家庭市民居住在环境很差的棚户区内。本届政府5年任期内要基本完成二环路以内棚户区改造,同时加快城中村改造,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使城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解决,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保障。认真实施“五五”普法,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健全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创造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居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全感。
三、努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不超过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5‰以内。为实现这些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结构优化与调整
调整投资结构。强化投资导向,以项目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0亿元。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安排重点在建项目178个,年度计划投资260亿元,重点前期项目98个。城建投资计划规模100亿元。
确保项目土地供应。抓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报批工作。做好新一轮土地规划用地、拆迁安置用地、行政新区建设用地、城中村改造剩余土地等四类土地的征收储备工作,进一步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
满足项目资金需求。积极扩大信贷支持,加强银企、银政合作。针对国家当前资金投向和投资重点,提前策划一批项目,努力获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领域。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积极实施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效益。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6.5%,工业投资增长22%。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软件、通讯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航空、航天、软件和软件出口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筹划建设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加快西飞ARJ21新支线飞机大部件研制、西安海天移动通信系统设备、西部钛业新材料和美光、应用材料等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
进一步强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地位。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设备、电子信息设备、输变电设备、优势专用设备和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七个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抓好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批量生产和陕重汽年产10万辆重型商用车、比亚迪年产20万辆轿车、法士特20万台重型变速箱、康明斯发动机、西电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陕鼓能量回收装置产业化等,完善产能项目建设。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组织好重大装备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专业化工程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试点。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和帮助优势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快速发展。建立协调服务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资金、税收、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信贷等方式筹集资金,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本地工业配套率。配合省政府做好延长石油注资陕重汽、陕鼓与西仪重组、省投资集团参股西电公司等工作。今年力争实现陕重汽、西电公司、西飞公司产值过百亿元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千户的目标,新增一批产值过亿元企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实力。
实施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冶金机械厂、太阳食品集团和锅炉总厂等三户企业搬迁改造进度。今年再安排15户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任务。
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建立节约机制。按照“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加快建立清洁生产和“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认真抓好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项目。
(三)加快提升旅游和文化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围绕文化、生态和红色旅游三大主题,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秦始皇陵等遗址公园和大唐不夜城、曲江南湖、大唐艺术长廊、丝路风情园、上林苑、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骊山旅游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草堂寺佛教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程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进一步培育“长安古乐”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开展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积极推进“丝绸之路”项目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民族及宗教文化旅游和温泉度假旅游。促进和规范“农家乐”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利用我市友好城市和友好机构以及驻外办事机构,构建宣传网络。完善城市解读系统,建立规范化、全覆盖的旅游景点标识、道路交通标识、服务咨询网点标识。加强旅游管理,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2007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海外旅游人数达到94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62万人次。
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筹建传媒集团、演艺集团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西安文化产业的聚集地。继续利用大明宫遗址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加快策划“印象西安”、大力扶持“户县农民画”等一批具有西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效应,让西安的文化精品尽快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做大做强会展、物流和服务外包。高水平策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展和节庆活动,着力培育欧亚经济论坛、高新技术交易会、制造业博览会、旅游博览会、住房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办好联合国首届东亚环境卫生工作会、欧盟亚洲投资论坛、中国通用航空高峰论坛、西洽会、电脑节、曲江论坛、汽博会、医疗器械展等重点展会,做好国际园艺博览会和糖酒会、纺织品交易会、连锁加盟巡回展、汽车配件交易会等全国展会的申办工作。建成曲江会展中心、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全面启动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区建设。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为龙头,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审批,抓紧六村堡空港物流、引镇和新丰仓储物流、中远医保物流配送等物流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以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都”为目标,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服务,积极争取将西安软件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加快谋划创意产业发展,推进以研发设计、动漫、数字传媒及出版、文化艺术为主的创意产业聚集区与基地建设。
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增长。积极培育住房、汽车、通讯、休闲、娱乐等消费热点,开拓保健、社区、养老等服务经济新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抓好百货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速城市商业圈建设,改造、提升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布局和功能,满足日常购物、餐饮、维修、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需求。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加快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培育和发展西大街、骡马市等特色商业街区。深入开展“诚信兴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实现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预防和打击商业贿赂、商业欺诈,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的消费环境。
(四)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建设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向区县、乡村辐射延伸,通过工业化富裕农民,通过产业化提升农业,通过城市化改造农村。加快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六新”标准,建设重点村200个。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强化优势特色板块和产业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认定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个。抓好2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发展500个村,促进农产品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动植物防疫和市场信息服务三大体系,力争建设基层信息站点10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制定20个西安农业技术规范,申报农产品商标注册10个,培育5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积极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今年要帮助1万名贫困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使1.5万名低收入人口摆脱贫困。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治理水土流失。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抓好农村沼气建设,建设沼气生态示范村10个。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土地治理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25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广厦工程”,帮助1000户农村特困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达到40%以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把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继续实行“四区两基地”对口支援区县,把更多的区县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之中。继续推进撤县设区,加快卫星城镇建设。
(五)继续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地铁二号线全线开工。抓紧城市三环路系统建设,同步实施枣园路、团结西路、大庆路、大寨路、东仪路等延伸至三环路的工程建设,加快终南大道、朱雀大街南段、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建设,贯通唐延路,完成华清东路、子午大道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道路网络;积极配合郑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北客站、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关中环线太乙宫至玉山至渭南界段年内建成通车,马召至西汤峪段工程基本完工。继续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完成65条背街小巷改造。
加快水、气、热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引蔍济黑调水工程,完成曲江水厂改造,关闭自备水井,控制地下水开采。全力支持省上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团结水库综合治理。加大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力度,启动一批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和西高新、泾渭污水处理厂以及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远郊区县垃圾处理工程。启动幸福渠、太平河改造工程。抓好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城北集中供热工程,扩大集中供热供气覆盖面。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和优化公交线路,增设一批公交港湾。进一步改造城乡电网。支持西安咸阳航空港扩建改造。搞好公厕、垃圾压缩站等工程建设。加大城市设施维护管理力度,确保城市市政设施完好率。
加快推进“唐皇城复兴计划”。启动行政中心北迁工程,加快周边地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的前期论证,支持大唐西市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加快建设。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实施北大街综合环境整治,完成西大街沿街项目收尾。实施85处传统民居保护工程,完成顺城巷沿线立面改造。继续建设城市街头小广场、小游园,实施陇海铁路西安城区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大兴路地区综合改造。继续实施“点亮”工程。
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依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切实抓好10个新开工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拆除旧村60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楼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亿元。启动二环以外人均0.3亩以下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改造红星巷、东窑坊棚户区,再启动3~5个危旧公房、棚户区改造项目。
加快居民住宅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供应,稳定房价。新建普通商品房5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80万平方米。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住房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制度,加快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无房户的住房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综合行政执法力度,实行人性化执法、精细化管理、主动性工作。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之路,营造全市“畅通”交通环境,努力做到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六)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继续推进“大水大绿”工程。以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渭灞浐等城市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全面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快城市周边生态防护林、高速公路绿化带、城区绿色廊道、公园绿地和村镇绿化建设。基本完成浐灞三角洲段河流综合治理,广运潭工程全面竣工。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和“净化”工程。综合治理水污染,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改善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加大对烟尘、油烟、机动车尾气、城区建筑工地渣土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确保285天以上。认真履行辐射和危险废物监管职责,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从严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新污染源的源头控制,实施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在线监测。
继续开展“创模”、“创卫”工作。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培养保护环境、注意卫生的良好习惯。力争今年通过国家级卫生城市调研验收。
(七)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年内完成国企改革30户,做好中央、省属下划企业的接收管理、产业整合和政策性破产。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省上统一部署完成乡镇综合改革任务,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各项改革。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亿美元。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落户西安。加强国际国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关中、陕南、陕北产业对接及项目开发。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技创新推动自主出口品牌发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鼓励和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八)着力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万人,劳务输出43万人。建立经常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做好1.34万个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安置工作,改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继续加大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探索建立新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多方面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彻底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问题。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研究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救助体系的投入,加快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体系建设,搞好“五保户”供养和救灾救济工作。
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重视农村教育,努力搞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年内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农村地区全覆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城六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80%。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艺术精品,推进文学艺术创作与生产。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开展全民健身,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积极备战全国第六届城运会。认真做好广播电视、档案、文史、参事、地方志、慈善、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扩大“双拥”成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推动村民自治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完成居委会换届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以创建“平安西安”为目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天网工程”,依法严厉打击重大刑事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和抢劫、盗窃等多发性暴力犯罪。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工作,妥善处理行政争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严格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日常监管,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群众健康安全。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
提高行政能力是确保政府工作落实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紧紧围绕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要把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科学确定符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二是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要认真学习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不断增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注意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通过依法有效的管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注意处理好控制和疏导的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稳定秩序;注意处理好惩罚和教育的关系,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增强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要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改进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三是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健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宪法意识,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好职权。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规范行政行为。认真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欢迎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全体市政府组成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四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要把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中心环节,完善和强化任务分解、定期汇报、督促检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继续精简会议、文件,减少各类应酬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上,用在谋划工作、狠抓落实上。
五是提高勤政廉政的能力。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为准则,加强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价标准和体系,用绩效考核结果形成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使优秀的受重用,平庸的有压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社会公共资金、重点建设领域和重点单位的审计。严肃查处领导干部索贿受贿行为,认真查办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防止以权谋私,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