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技术元素与电视节目形态演进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更新时间:2012-04-15

  
  
 
  2005年以来,笔者对电视节目元素与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笔者认为,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1]而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刺激元素、情感元素、故事元素、时间元素、空间元素,甚至经济元素、政治元素、文化元素、社会元素、技术元素等。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曰编码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编码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电视节目形态。不同电视节目形态的元素相互交叉,互为文本,已成为当代电视节目形态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形态正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进入‘元素为王’的时代”。[2]

  本文拟通过对作为技术元素之一种的数字电视技术元素内涵的分析,阐明其对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所产生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一、数字电视技术元素的内涵

  数字技术加速了电视业务与通信、计算机业务的协调性,它将完全不同媒体的电视、通信和计算机,在全部数字化后,在数字领域中都用同一种符号“0”和“1”替代。作为数字技术之一种,数字电视技术目前已渗透到电视节目生产、传播、接受等诸多环节,成为推动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向现代电视节目形态过渡的主要元素。具体来说,数字电视技术元素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制播多元化

  数字电视节目的生产主体各个环节都将是多元化格局。节目生产提供不再限于台、站和节目制作公司,对象化制作大量涌现,专业、业余界限日渐模糊;播出主体也不再限于现有台、站,播出机构概念会明显外延,传统意义上专业的播出机构不再单一,纯粹只做视频广播的机构会越来越少,而兼收式的多媒体机构会越来越多;播出渠道更不会限于现有的有线和无线电视系统,所有有形、无形的网络都会传送电视(视频)节目。

  (二)服务个性化

  数字电视技术戏剧性地扩大了原有模拟式电视占用频道的容量,使电视频道可以数十倍、数百倍地增加,这使得数字电视节目可以在继续保持面向大众的综合性服务的同时,迅速增加面向小众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服务内容,大量推出为特定受众量身定制的节目,同时会提供海量的电视节目供感兴趣的受众进行个性化的欣赏。

  (三)传播互动化

  数字电视技术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而具有了双向互动的功能,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数字电视节目具备的互动功能,除能满足受众点播要求外,还能允许甚至鼓励受众参与节目的构思、制作、修改和播出过程,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能接受和回答受众相关的询问,娱乐类、生活类、情感类、资讯类电视节目的互动性会越来越强。

  (四)接受便捷化

  在时间上,数字电视技术改变了以往受众收看电视必须同步性的特点,而实现了异步性,即受众在任意选定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如有兴趣可以反复收看。在空间上,数字电视技术改变了以往电视媒体地域性传播的特点,使其传播范围扩大至全球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随着多渠道、多方位、多方式传播和接受终端多样化,受众无论是在温馨的家中,还是繁忙的工作场所;无论是在陆上飞驰的汽车、列车中,还是空中翱翔的飞机、飞船上;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闹市,还是在人迹罕至的山野……均可主动或被动地看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电视节目。接收终端有融合的,有兼容的,有固定的,有便携的,或是电脑屏幕,或是手机屏幕,或是眼镜屏幕,其中许多接收终端的名称已不再叫电视。

  二、数字电视技术元素与传统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创新

  电视节目是电视业的核心资源。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是电视业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正在对传统电视媒体模拟式的电视节目形态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解构的同时,不断重构着数字化的电视节目形态,传统电视媒体的模拟式电视节目形态很有可能像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一样悄然化为泡沫,[3]不知不觉地融入数字化电视节目形态的汪洋大海中。数字电视技术元素对传统电视媒体模拟式的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成为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极大地影响了电视的传播特征,这一点既体现在信息传输手段的改进上,也体现在摄录技术的升级上,更集中体现在对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的重构与解构中。

  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节目是在网络、卫星传输等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节目形态在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东方时空》中推出的,它开辟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形态。选择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调度为轴心,利用网络传播、卫星互联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以多视窗的形式实现主持人与记者或有关嘉宾的谈话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展开,从而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2005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改版后,于3月18日21:45推出的日播动漫栏目《轻松十分》,吸收了网络时代FLASH技术,通过动画形态重新演绎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小品,保留原作品的原声对白,人物和场景则以动漫形态体现,开播第一周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排名第九,第二周升到第七位,创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当时新栏目最佳收视纪录。美国MTV频道2004年6月16日开播的电视游戏节目《你的脸我的脸》,则是物理学全息摄影数字技术在娱乐节目上的出色运用。虚拟的立体人物参与到了真实人物的游戏中来,并构成了节目的绝妙看点。而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时长60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ITV午间新闻》则堪称用数字虚拟现实打造“全真”新闻背景画面的完美典范。

  再如电子游戏节目,观众可以在家中参与节目,实现电视传播的起居室效应。这种电视节目形态的产生如果没有数字电视技术的进步是不可能的。

  (二)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成为传统模拟式电视节目形态向传统数字化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的一道分水岭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兴传媒的融合与使用,极大地拓展了观众参与节目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观众参与的热情,使单向的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和多向互动传播。电视节目能否在保持和发扬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上与观众的互动,是其能否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全新的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

  时下,国内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通有短信俱乐部,让观众参与抽奖,或者为节目提出好的建议。这种互动方式既能为节目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更能加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除了电子邮件、短信、BBS这些虚拟方式的沟通,还通过举行观众见面会或观众参与节目制作等方式,在观众和节目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在央视公众网站的《开心辞典》网页上设置观众答题游戏,许多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一样可以感受智力的比拼和答题游戏的魅力,网站开通以来注册人数达450万人,网站首页每日的浏览量达到67万页次,总浏览量为300万人次。网上答题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参赛人群,保证了节目的选手来源和选手质量,是该栏目选手选拔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开心辞典》的答题环节里,“求助现场观众”和“电话求助”两条帮助热线都是活跃现场气氛,提高节目收视的互动环节。

  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节目中,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更是渗透到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中。不仅观众的选拔是互动的结果,节目的整个过程中,主持人与选手之间,选手与选手之间,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之间,主持人与场外观众之间,选手与现场观众之间都有比较充分的互动。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本身就具有较为突出的人际传播的特质。数字电视技术又对电视媒体的人际传播特质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使电视节目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着互动。除了上面提到了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还包括不同节目之间的互动、节目与制作机构之间的互动、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之间的互动、节目与其他传媒之间的互动等。互动得好,会增加节目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客观上会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数字电视技术元素与数字电视新媒体节目形态创新

  作为拓展数字电视新业务的努力,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移动电视业务,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数字电视新媒体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字电视新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需要针对渠道特点进行改变,传统电视媒体中的模拟式或数字化电视节目形态并不能简单平移。

  对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数字电视新媒体来说,其电视节目形态与传统电视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有明显不同:在信号上更加清晰,在篇幅上更加精短,在题材上更加多样。

  以手机电视为例,因为手机的屏幕比较小,仅仅把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简单地移植到手机上显然不行,这就需要对节目进行改造,“完全为手机用户创造一个新的模式,而不是把传统的电视节目生搬到手机上”。[4]

  一些从事手机电视内容制作的公司,通过把传统内容重新编排、转码,剪成30秒的短片,去掉了大部分元素,只要一个兴奋点,做成专供手机播放的短片。在视频新闻方面,新华社与中国联通合作专门为手机量身打造电视节目——新华视讯,节目形态为30秒以内的口播新闻,以近景镜头为主,字幕字号更大,适合在手机上播放。

  手机小屏幕、伴随性的特点决定了内容需要都是短小精悍的节目。随着与传统电视媒体业务的结合,可以提供手机与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相互补充的机制,例如体育比赛等传统电视媒体已经播放过的内容可以通过手机回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点进行回放,可以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能够让受众感觉到随时参与的乐趣。

  再譬如,在手机上看电视节目,新闻类节目没问题,但是如果是电视连续剧,那时间就可能太长了,一般用户可能会难以接受。所以,要为手机用户提供一些10分钟的、5分钟的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电视短剧。

  在国外,包括福克斯公司在内的一些广播公司已着手生产短的被称为“mobisodes”(手机电视剧)。Endemol公司的彼德?考利(Peter Cowley)称,该公司也将专门制作一个新的戏剧类移动电视节目。

  在国内,专门为手机播放而制作的电视短剧已经出现。2005年2月4日,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SMG)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手机电视短剧《新年星事》。短剧每集3分钟,共10集。演员阵容豪华,几乎囊括了深受上海观众喜爱的大牌名主持人,豆豆、黄浩、陈蓉、戴军等纷纷在手机电视屏幕上亮相,每人演绎一段自己的过年故事。2005年3月27日,由北京乐视传媒投资300万元、中国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约定》在北京开机。全剧共5集,每集约5分钟,共25分钟。[5]

  再以TV短信为例来加以说明。所谓TV短信,简单地说,就是手机短信依托于数字电视机顶盒在电视领域的移植和衍生物。但由于TV短信的属性是既包含视频和音频,同时也有文本数据,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短信,譬如一首MTV,既包含歌词,同时也包含歌谱和歌曲产生背景等。虽形式大致相同,但其容量发生了质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同手机短信的巨大差异和质的飞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生事物。其主要以数字电视机顶盒终端为中心,融合现代通信技术,主要是IP技术,TV短信已不再是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广播式服务,也不是模拟信号传输,而是全数字传输,服务形式也脱胎为点对点服务,同时可以连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运营的范围非常宽广,传递的信息立体性强,几乎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由于电视媒体同广电网络公司本身是一个系统,传输线路直通广电网络公司,具备传输和利用TV短信先天条件,可优先发展媒体单位TV短信业务,加快新闻传播制作,增强新闻的实时性和灵活性。个体利用TV短信,可以便捷、鲜活地表达意愿或传递多媒体信息。集团单位利用TV短信,可真实有效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快速传递逼真、内容丰富的实时场景和信息表达。

  相对来说,电视节目形态容易改变,但是,最适合不同数字新媒体业务的电视节目形态尚不确定,需要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基础才能看得真切。因此,目前数字电视新媒体的电视节目形态大部分还主要是复制传统电视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这在数字电视新媒体发展初期,可以控制成本,进行试水。由于商用不成熟,现在大规模研发数字电视新媒体电视节目形态较难有预期的回报,一些制作机构拍摄手机电视短片,仍然要通过传统的渠道来发行。

  总之,作为不断涌现的数字电视新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内容模板的电视节目形态,由于目前实践层面的相对滞后,其中的绝大部分目前还在萌芽阶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数字电视新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与传统电视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将有着显著的甚至本质的不同。不久的将来就会在电视文化的餐桌上独占鳌头。

  结语

  2006年11月19日,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测试成功,普通百姓通过电脑或电视就可以实时点播清晰度很高的电视节目。而分别提供这些服务的,除了广播电视网,还有互联网和电讯网。可以说,广电网垄断节目内容传播渠道时代正在加速走向终结。其实,与对电视节目内容传播渠道的影响相比,数字电视技术元素对作为三网融合时代数字电视多媒体节目模板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影响更为深远。可以说,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正以弥漫之势渗透到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方方面面,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在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元素之一。对于这一点,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中的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不断加速的电视节目形态演进过程中,争取成为先知先觉的引领者,至少成为后知后觉的追赶者,避免成为不知不觉的沉沦者。

  注释:

  [1]孙宝国:《学习的电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2]孙宝国:《试论区域性电视元素的内涵与价值》,载《电视研究》2006年第9期,第37页。

  [3]朱光烈:《“不谋成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2006年再论“泡沫”》,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1~6页。

  [4]黎斌主编:《2005电视观察》,中央电视台办公室事业发展调研处2006年版,第81页。

  [5]黎斌主编:《2005电视观察》,中央电视台办公室事业发展调研处2006年版,第130~131页。(文章最终内容以《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6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