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感受是让我们高兴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未来面前,我们经常感到茫然。只有历史,才照得见一点点模糊的未来。人们争论、猜疑、恐惧甚至斗争,总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路口,从而无法取得共识。

  信息化就是这样一个陌生的路口。不同层面的人,基于不同层面的信息,对同一事物总是各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今天,信息化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其潜在的巨大能量让基础薄弱的我们处于尴尬之地。例如3G,大多数人对它作出的判断并非基于严密的计算,而即便是决策者,所能作出的计算也只考虑了有限的参数。要追赶上信息化浪潮的速度,落后的我们更需要眼明手快。但其中巨大的成本,包括显性的财务成本和其中隐含的国家战略利益代价,已非普通人智慧所能衡量。

  国家战略利益的代价主要来自于时间和机遇。中国要作为大国而崛起于这个信息社会,就需要在重大布局上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智慧,而不仅是资本。如果我们浪费了两三年,就可能多落后一个“时代”,可能丧失更重大的机遇。

  在中国,刚刚抬头的市场化资本骤然要跳上信息化的高速列车,面临的考验无疑是艰巨的。我们因此看到,在能够放开的部分领域,总是那些来自境外的资本显得轻车熟路,它们甚至有耐心在中国停滞不前甚至遭遇损失,但它们愿意等待,就像Google总部对李开复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也有等待5000年的耐心。

  看看自己吧。一些接受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中国人正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热衷于讨论创业,虽然不一定分得清是为了理想还是利益;他们进行着重复性的工作,善于模仿甚至抄袭;他们善于小团体合作但社会化意识差,总是“长不大”;他们欠缺人文深度,盲目迷信技术且夸夸其谈。

  而在国家级项目的决策上,我们尚缺少能将战略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效结合的决策体系,总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徘徊,在计划和市场之间犹豫。

  毕竟,发达国家也没有多少建设信息化社会的经验。所以,在批评的人也都在学习。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只能被这个社会的“基因”决定着,似乎在随波逐流。

  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我们到底离我们的“理想”有多远。我们讨论信息化的商业价值比较多,社会价值比较少;我们谈论财务比较多,制度比较少;我们讨论数字比较多,理念比较少。

  一个民族的集体进步需要信息化的帮助,同时也会推动信息化。真正的世界性大国,总是能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涌现出思想来。信息化时代的大国也是如此。也许,我们需要再制造一个名词:信息化感受。其实在新奇而美丽的技术幻影下,难道不是每个用户体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技术对于国民体验总值(类似于幸福指数)来说,影响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信息产品将不再以被购买为结果,而是以发生体验效用为结果?信息化社会是否将是体验导向而非传统商业社会的市场导向?如果是,那么,互联网上的流氓软件和病毒,手机上的订阅陷阱和诈骗,将不再是最有效用的实用主义。新的实用主义将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上。“熊猫烧香”病毒的制造和传播,显然受了旧的实用主义的怂恿。

  信息化给我们带来新奇但让人疲惫的体验。这也许将是今后我们长期的感受。例如,当广告无孔不入,你认为是便利还是反感?在美国,在日本,早就出现过对电视、广告这种现代化产品的反思,而在中国,我们也看过电影《手机》。

  我们需要一盏明灯,驱散我们建设、享受信息化过程中的种种不快。

  让大家高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