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雨花台区最有凝聚力的旗帜
来源:新华报业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方支持社区创办编织社

  构建和谐雨花,建设群众得实惠、不含水分的小康雨花,是南京雨花台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区从富民尤其是帮助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尤其是解决看病难、提高全民素质尤其是提高社区教育水平等方面入手,取得显著成效。
  农民增收,功夫在“农”外

  随着全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雨花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一个样,2006年8615元,超过8000元的小康指标,在南京郊县“独领风骚”。

  雨花台区农民快速增收的奥秘,功夫在“农”外。

  家门口就业 以板桥街道的新建村为例,全村现有农民2973人,耕地1000多亩。村里有18家企业,光是中天海和服饰一家就有员工300多人,再加上紧贴绿洲机器厂和梅山冶金厂,这些企业吸纳了村里大部分村民就业。村民李凤萍说,她在梅山物业上班,月收入700多元,丈夫在西善桥钢铁公司工作,一个月也能挣1000多元。

  雨花台区农民不仅基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也基本实现了从“体能打工”到“技能就业”的转变。2006年,全区在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3万人,工资性收入占雨花台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

  经营资产 以西善桥街道西善桥村村民司锡友为例,他一家5口,儿子、媳妇都在附近的亚锐电子工作,工资均在千元以上。他和老伴在家打理14间出租屋,每月按时可拿到1000多元的房租。

  由于紧靠主城、工矿企业密集,再加上河西地区大规模拆迁形成的人口流动,雨花台区近半数农民房屋出租。据统计,仅此一项,全区农民每月可以增加收入130余万元。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雨花台区农民也尝到了“农业旅游”的甜头。2006年,仅周家洼、将军山地区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

  转移支付 2003年,雨花台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业税“应征免缴”政策,仅此一项,5万农民当年就直接获益165万元。从2003年开始,雨花台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原定3年为农民办的8件实事。其中,单是用于为农民改水、危桥改造和村级道路“水泥化”三项实事的资金就超过1亿元。去年,全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费用约为5471万元,用于农民医疗卫生的费用为317万元……粗略一算,政府转移支付一项,每年就让全区农民人均增收4%以上。

  多重保障,解百姓看病之忧

  近年来,雨花台区把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作为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让全区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全区两年来累计发放大病补偿、大病救助资金1100万元,集中对1000多人进行了救助,因病致贫返贫的比率从80%下降到50%,人均寿命、传染病发病率、婴幼儿死亡率等民生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级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广覆盖 2006年,除市财政人均补贴20元外,区财政投入不低于24元/人,街道和村集体不低于62元/人,个人不低于24元/人,2007年,全区合作医疗实际人均筹资达到180元,人均保障水平连续3年全市第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和行政村覆盖率均100%。

  层层援手,给患者最大帮助 雨花台区在全市率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者实行零起报,最高救助可达6-8万元,实际补助金额占就诊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区财政每年拨专款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大病重病患者及医疗费用1万元以上的低保户、五保户和费用4万元以上的重大病患者纳入救助,最高救助1.3万元;区财政每年再拨专款建立“大病救助卡”,发放给参保人员中的大病、重病家庭,凭卡在区内医疗机构就诊,享受“五免五减免”优惠政策;每年拨款100万元建立临时救助基金,对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救助。

  建立参保农民“健康信息卡” 2006年在全市率先对参保农民健康状况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即时即报,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确保救命钱不被挪用占用。

  打造“15分钟健康圈” 目前全区共建立了7个中心和20个服务站,形成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群众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及时就医,被评为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先进区和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发展社区教育和文化

  夯实文明基石

  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强调,教育和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五”期间,雨花台区共投入4.78亿元用于教育,每年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2005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2006年岁末,顺利通过创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验收。

  多方联合,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 2006年初,雨花台区制定了《关于创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创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区、街道(开发区)两级社区教育中心、居(村)基层社区教育学校,调整、配备了区和各街道(开发区)专职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社区教育工作组织配套、制度落实、网络健全、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在推动全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合资源,走特色社区教育新路 依托社区现有学校教育资源,雨花台区有序开放了学校的电脑、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场等,全方位整合包括雨花台烈士陵园、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省新闻出版学校、三江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等在内的社区教育资源。区属各类学校、文化体育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率100%。

  全区因地制宜,注重辖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如宁南、雨花新村、赛虹桥三个街道,依托雨花台烈士陵园和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分别建立了“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铁心桥和西善桥两个街道,依托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将军山、牛首山的自然风光,建立起“社区热爱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基地”等。

  寓教于乐,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 全区各部门注重上下联动,以块为主,举办富有区域特色的“春牛首”、“金色梅山”、“激情赛虹”、“康盛之夏”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文艺会演、专场活动宣传和展示各部门工作职能和成绩,架起政府各部门与市民的沟通桥梁。仅去年1年,全区共组织各类市民文化活动210多次,市民团体演出160多场,参与市民共达23万多人次;全区共创作反映新时期雨花台区社区建设新面貌、新风尚的文艺作品282件,38件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