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兴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如美国的五大湖城市群、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日本的关西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德国中部城市群的崛起。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我省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群势在必行。
一、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城市群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达到较高层次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环渤海城市群。三大城市群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的40%,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0%以上,三大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东部沿海经济的腾飞。
中部要崛起,就必然要寻找一个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城市群的出现无疑是最佳选择。在中央做出中部崛起战略部署后,中部诸省纷纷出台应对之策,其核心和重点无不集中在城市群的构建和发展上。河南提出构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市的中原城市群;湖北提出构建以武汉为中心,涵盖周边100公里内的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孝感、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群;湖南要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设;安徽提出构建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为重点的皖江城市带。
在中部诸省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纷纷实施城市群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省要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就必须顺应形势,不失时机地构建以南昌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在内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这一发展战略构想。
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基本架构与协调机制
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的总体定位应当是:以南昌为中心,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为次中心,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整合区域内经济、文化、科技和资源优势,加速区域内交通、产业、商贸、产权、金融、技术、人才、信息市场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协调,采取有力措施,把环鄱阳湖城市群打造成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中部地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经济区。
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重点是,做大一个中心,建设一条走廊,强化三条轴线。即做大做强南昌这一核心城市,使其迅速成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为纽带,昌北、英雄、桑海、共青、宝塔、八里湖等工业园区为支点,加快建设昌九工业走廊,使其尽快成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极;强化三条轴线,即沿浙赣铁路打造南昌至上饶的城市带,沿皖赣铁路打造景德镇至鹰潭的城市带,沿九景高速公路打造九江至景德镇的城市带。加快三条城市带沿线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逐步形成与中心城市互动的格局。
加速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应当构建五大协调与合作机制。
区域协调机制。协商、对话、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无疑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备要素。在城市群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建立统一的高层对话和地方协调合作机制。为此,建议省政府成立一个有权威的、统揽全局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协调领导小组。
体制规则统一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铲除城市群内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区域内的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统一规划和建设市场网络,在城市群范围内统一工业制品、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都实现无障碍流动。加强工商、质监、物价、食品药品监管、检疫、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合作,为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科学规划机制。必须高度重视环鄱阳湖城市群战略规划编制和专题研究。对城市群发展涉及的战略定位、发展模式、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城镇体系、生态环保等问题,要高度重视、综合考虑,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具体的发展规划,使环鄱阳湖城市群朝着布局合理、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分工合作机制。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小城镇要找准定位,合理分工,形成自上而下、分工合作的机制。南昌市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进一步做大,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优的经济整合效应,使城市的规模效应更好地得到释放。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等区域中心城市,要以大城市群为依托,尽快做强,使其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县级市不求盲目做大,而在于做优、做精、做巧,重点要有特色和产业,形成特色化和专业化。小城镇建设不在于数量的扩张,而在于质量的提高,要以产业、产品、基地为依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构建生态型、环保型、宜居型绿色小城镇。在城市群内,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户籍管理体制,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指标控制;创新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突破城市社会保障不管进城农民的误区,建立覆盖城市所有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各类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消除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确保外地农民工与城市原住民具有同等就业的机会。
三、加快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必须加快区域交通、产业、商业、金融、技术、人才、信息、环保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城市群内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群内的城乡交通路网建设,加强市与市、市与县接壤地区城市联接路网的建设,沟通城市群内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机场、港口和城市道路网络,形成以南昌交通枢纽为中心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运输体系和不超过2小时的城市群交通圈,逐步实现区域大交通和城市交通、长途公共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乡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衔接,实现城际交通联系的高速化和公交化。
产业布局一体化。城市群整合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区域内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合理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相互错位发展。
商贸市场一体化。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包括泛区域大市场、市级区域市场、县、乡区域市场等不同层次、规划和功能的商品流通中心,最终构成完整的城市群区域市场体系,形成区域内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的统一大市场格局。要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促进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五市大型企业联合协作,组建大型商贸集团,提高城市群商贸竞争力和辐射力。
金融市场一体化。依托五市金融机构密集的优势,推进南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金融中心辐射、服务区域的功能。推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争取发行区域性项目债券、企业债券、区域建设政府债券,推动区域债券市场建设。构建城市群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推进城市群内商业银行的联合,组建区域性银行集团,创造并扩大金融同城效应。
技术市场一体化。充分利用五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智力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多元化技术市场,推动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人才开发和使用一体化。逐步统一区域内人才市场在准入标准、设立程序、营运规则方面的规定;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以人才信息系统为主干的人才征信系统;推进区域内各类证书、凭证的互认与衔接,实现教育、培训、考试资源的互通、共享及在服务标准上的统一;形成统一的人事服务体系。
信息网络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五市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建设覆盖整个城市群的宽带主干网、基本业务网和宽带接入网,积极推进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开发城市群信息资源,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发展城市群电子商务,促进五市正在建设的电子政务、企业诚信系统相互开放,打造数字化城市群。依托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促进城市之间共享城市群内公开交流的电子政务信息、工农业产品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产权交易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等网络信息资源。
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省农业灌溉和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器,它以其湖泊湿地的特殊功能维系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鄱阳湖为中心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必须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以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契机,围绕鄱阳湖周边环境的治理,加强五市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作,加快建设城市(镇)生产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逐渐提高污水处理率,大力整治区域内的长江、赣江、昌江河道及两岸,使各城市内的河段有机污染明显改善。在环鄱阳湖范围内,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清洁工艺和绿色消费,发展生态产业;规划和建设以鄱阳湖周边的农田水网、桑基鱼塘和山坡丘陵为基础,以各市县的绿化隔离带、城区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城市群绿地系统,形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城市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