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快速动员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快速动员是将战争潜力迅速转化为战争实力,保障战争需要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快速动员问题,是新时期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争的速决性要求提高动员的速度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国防领域,使武器装备日益现代化,组织指挥日益自动化,战争节奏和作战效能不断提高,速度成了制胜的重要因素。从世界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看,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发起快、作战进程快、战场形势变化快……从而要求国防动员的速度也必须加快。

    1991年的海湾战争只进行了42天,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进行了78天,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仅30天就结束了。信息化战争,预警时间短、打击节奏快、毁伤强度高。为此,对抗双方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动员任务。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和80年代发生的英阿马岛海战中,以色列和英国都是在一周之内完成战争动员的。其动员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震动。但在今天看来,这个速度并不是极限。随着信息化战争的登台亮相,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更趋于速决,远离持久。战争的法则如同市场竞争的法则一样,已由过去的“大吃小”变为今天的“快吃慢”。发现就意味着摧毁,首战即可能是决战。如果动员速度赶不上战争步伐,将会直接影响战局。比如美军入侵巴拿马和格林纳达的全部军事行动只有几天甚至是几小时,对方可以利用的动员时间也仅仅有十几个小时。即使像海湾战争这样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从美军开始进行军事部署,到采取海、空封锁,伊拉克拥有的动员时间也只有二十多天。可想而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动员速度的快慢对战局的影响有多大。因此,直面现实,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在新军事变革中,军事潜力的意义在下降,将潜力向实力转化的动员能力的意义在迅速上升。

    构建科学的快速动员机制

    现代战争的急起骤停,要求必须有一套快速高效的动员机制。

    首先,动员领导机构应实现党、政、军一体,便于统筹调度和利用各种战争资源,控制全部动员行动,使动员的准备与实施步调一致。动员队伍分工明确,精干高效,在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明确的分工负责制,发挥好各级动员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赋予的各种动员任务,避免因职、责、权不清,影响动员工作的快速展开。在具体的动员行动中,切实做到对动员对象底数清、动员程序熟、征召方案详、组织能力强,使动员的各个环节都能快起来。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采取“边征召、边报到、边编组、边开赴前线”的办法,48小时即动员30万后备兵员,其中最快的18小时就投入战斗,为最大限度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赢得了时间。以色列之所以能在尽短的时间、较大的空间内实施快速有效的动员,主要得益于一体化的平战转换机制。所以说,加强平时建设是达成快速动员的基础。对人力、物力、财力、科技信息力等资源的调度,在平时就要切实搞好应战分配,立有预案。在经济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国防需求,坚持兼容型发展,力求做到一笔投资能获得平时、战时两种效益。

    构建信息化快速动员系统

    在未来战争中,信息化水平将是构成动员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所有动员实践活动也都将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而动员的快速高效也必将以信息技术资源为基础才能实现。因此,加快建设信息化动员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应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动员平台,为快速动员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军队自主开发的各类系统、软件相继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训练和作战效能。但是,这些软件在使用上也存在着各自独立、资源不能共享、数据不能互通的问题,造成网上协同的困难。在解决网络建设中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问题时,应将国防动员网与指挥网有机集成起来,多网合一,保证动员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整体一致、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加强动员信息储备,即依托信息网络平台,针对信息化战争对人力和物资装备的需求趋势,组织潜力调查,自上而下建立兵员动员、潜力储备、物资征用、科技资源、兵要地志等一整套信息资源库,特别要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动员潜力统计管理、各类预备役人员快速征召等系统软件,以便随时应变,力求做到动员准备与战争要求相一致。注意结合国防教育、军事演习演练等实践,开展网上动员,确保国家动员意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便捷高效地传递到基层末端。改变传统动员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的状况,依靠信息化动员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