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摘要)
——2007年2月4日在兰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助理、市长张津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和本届政府五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全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生产总值达到6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近5%。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30.88亿元,增长16.6%,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增长19.51%。园区建设成效显著,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95亿元和100亿元,分别增长29%和100%。商务经济加快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2亿元,增长12.87%。投资保持增幅提升和总量扩大的良好势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8.21亿元,增长14.88%,其中市属投资增速达到29.89%。财政收支增长较快,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106.19亿元,增长10.46%;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14亿元,增长17.74%;完成财政支出63.13亿元,增长25.7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达到194.78亿元,增长13.5%。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7.88亿美元,其中出口5.8亿美元,分别增长10%和15.5%。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3.61%、9.1%和18.23%。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8元,分别增长10.42%和6.82%。
(二)国企改革重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革以“两个置换”、百户企业资产重组和健全监管体系为重点,加大改制和优化资债结构力度,累计支出改制成本30.2亿元,231户企业完成改制,8.3万名职工国有身份得到置换,分别占改制企业和职工总数的96.3%和98.8%;33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引进资金40.1亿元,盘活存量资产44.3亿元;74户企业通过内部重组组建了新公司,百户企业资产重组任务全面完成。国有资产经营融资平台基本建成,累计为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金刚轮胎、吉利轿车等项目融资15亿元。国企改革被国务院国资委称为老工业基地“无震荡”改革的“兰州模式”。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总量和引资规模都创历史新高,全市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160项,连续两年安排项目前期经费3000万元,储备各类项目400多项,投资总规模达1800多亿元;通过赴沿海地区招商、参加全国“乡洽会”、举办“浙商论坛”等活动,全年签约各类国内合同项目342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户,引进国内外资金到位72.5亿元;全力支持中央省属在兰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大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兰铝26万吨电解铝和自备电厂、年产10万辆吉利轿车项目进展良好,兰州客运中心、汽车南站、引大尖山庙调蓄水库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兰州铁路枢纽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加紧规划论证,申报建设兰州出口加工区和青藏物流园区工作有序进行。
(三)城市科学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启动了新一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编和已完成的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41项,城市规划投入4000万元,是近十年来的总和。全年城市建设完成现金投入52亿元、实际工作量达到67亿元,重点实施了102项基础设施项目,大部分按期完工或达到计划进度。安宁新城区、和平新区和西固石化城建设全面推进,市级行政中心西迁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61个“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其中9个有形改造完成阶段性目标;南河道二期治理,“三大出口”改造,邓家花园、西关什字综合整治步伐加快;建兰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完成,张掖路步行街投入运营;北滨河西路银农段等12条道路拓建工程竣工通车;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坚持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改造“123”工程,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大会战和爱国卫生日活动,加大综合行政执法力度,影响市容环境和城市形象的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6.1万平方米、户外广告34.5万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25天。城市经营实现较大突破,成功实施了供水集团部分股权国际招标转让,全年储备土地1万多亩,土地运作收益近10亿元。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确定国家和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90个,其中市级20个,累计共投入资金2亿元,在规划编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产品总量达到256万吨,其中外销量占到一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40个和100家。
(四)民生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为民兴办实事全面兑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2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城市低保标准五区提高到209元、三县提高到157元,特困群众每月增发10%—20%的低保金政策得到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启动实施,4.2万户贫困家庭每人每年可享受不低于67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和重大疾病医疗援助制度全面启动。农村15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和6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按期完成。28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历史遗留的200多户拆迁安置问题基本解决。
(五)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创业实干形成氛围。以建设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坚持实施“治庸”计划、服务创业、万人评议机关和重大决策征求群众意见等活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完善了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政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全市初步形成了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创业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2006年,我市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社会统筹、改革发展并进、速度效益双赢的局面。特别是在抓主抓重、攻坚破难方面,呈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面对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等自然灾害,全市农作物总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近10万吨、受灾人口达40余万人、造成经济损失4亿多元,但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民为本,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组织救灾减灾,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尤其是信贷、土地、房地产等政策趋紧的情况下,强化综合调度,保主保重,有保有压,经济运行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各项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发展速度创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好水平。三是在解决民生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解决好城乡群众实际困难的决定》,各级财政多渠道筹资3.3亿元,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这是多年来我市社会保障投入最大的一年。四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完善融资体制、转换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别在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主体任务的基础上,实施大跨度资产重组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这对整体上搞活经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五年,是兰州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先后迈上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三个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41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75%,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15%。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五年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6∶45.48∶50.96,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经济发展格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例调整为60.1∶39.9,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基本建成。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05.9亿元,实施新建及改扩建项目720多项,石化、冶金、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5%。商贸中心建设实现“十年见大效”的目标,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5.8%,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30.5%。
三是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重点支持建设了铁路复线、高速公路、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城乡电网等重大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7.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实施“东扩西展、南升北拓”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建成了黄河风情线、三座黄河大桥、南河道一期、供水供电供气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南北两山造林绿化面积达到58万亩,新增城市公共绿地近2000公顷,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兰州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四是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五年来,我们着力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投资等各项配套改革,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全市取消了农业税,农村步入了“无税时代”。市县区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设立了政务大厅和行政服务投诉机构,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实现较大转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实施“对接沪浙”战略,举办“兰洽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扩大了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五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多户,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在兰投资“零”的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翻了近一番,与国内外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五年来,我们注重加强科技工作,兰州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普及了城市四区高中阶段教育,完成了标准化初中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通过了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验收。大力推进“文化兰州”建设,创作了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一批文化精品。经受了“非典”的严峻考验,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五城联创”活动全面推进,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省级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审计、统计、防震减灾、人防、气象、地方志和残疾人救助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
六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市基本建立起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累计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落实到位,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9.69万人、58.88万人、54.43万人、30.02万人和27.14万人。按人均生产总值计算,全市总体上达到小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29%和6.31%。城市四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平方米提高到22.4平方米。累计解决了农村2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市方略,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五年共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870件,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7部、政府规章33部。建立和完善政府议事规则,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各级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务员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省直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人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有些还比较突出。一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农村表现的尤为明显。三是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制约的影响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建设资金投入还不足,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体制性、机制性制约还很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六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不少,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求医上学、拆迁安置、环境整治、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还需要下功夫研究解决。七是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勤政廉政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研究解决。
五年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现阶段兰州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欠发达城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投入,提升增速,夯实基础,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必须依托老工业基地和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为加快发展增添活力和后劲;必须立足兰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条件,高度重视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全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服务平台;必须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收入;必须站在省会中心城市的高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兰州”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些既是五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工作中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目标,贯穿一条主线,落实三大任务,努力提高五个水平,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不断加快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条主线”,即:以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为主线。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和统筹发展的要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注重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到2011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4年翻一番。
“三大任务”,即:加快推进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兰州科技、人才、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和旅游文化圈,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经过未来五年或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把兰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物流集散、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任务。按照“六个更加”的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加速构建新型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和现代农业体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前两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向第三步发展目标迈进。到2011年,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到2014年基本完成各项主体任务。取得构建“和谐兰州”的重大进展。坚持和谐共享的人本理念,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各项社会建设,增加公共投入,完善公共设施,扩大公共服务,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强化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兰州”。
“五个水平”,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坚决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健全完善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整体搞活国有经济。进一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各种所有制资本互相参股,促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发展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有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实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先导,加快安宁新城区、和平新区和西固石化城建设,推进老城区改造,带动整个城市快速发展。五年计划投资300亿元,全面加快以路桥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绕城高速公路、轻轨交通、三片新城区路网、四条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五座黄河大桥、南河道综合整治、黄河风情线延伸等重大工程,完善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功能,城市规划道路实施率达到90%以上。加快城市高坪地区规划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突出“丝路重镇、黄河明珠、山水名城、水车之都”的特色,充分体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经营城市步伐,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培育20个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卫星城镇,使三分之二小城镇的面貌有较大改变,三分之一的力争建成现代化小城镇,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不断提高人均占有社会公共资源水平。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扶贫开发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重点加快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资源体系和道路、桥梁、公交、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向远郊和农村倾斜,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政公共投入年均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人均综合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6.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6.6人;城市四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钢砖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
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加快建立两山绿化与城市绿化相协调的绿化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坚持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强化地下水开采管理和水源地保护,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市区空气优质天数、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不断提高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水平。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150万人次。注重社会公平,规范分配制度,调节分配收入,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逐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完善城镇职工各种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制度,逐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对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扩大普通商品房供应,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完善廉租房制度。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关注老龄化问题,做好妇女儿童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健全符合兰州实际的利益保障机制、协调分配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公共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自然灾害预警防治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弘扬创业实干精神,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五城联创”工作,提高城市文明水准和市民文明素质。
三、2007年的政府工作
2007年,是我市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为“十一五”后三年加快发展打好基础的一年。政府工作总的思路是:创新机制,增速增效,夯实基础,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和省上规定指标之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和7%,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要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向重大项目建设和续建项目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倾斜。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打好国企改革和项目建设攻坚战,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国企改革攻坚战,按照“一年抓改制、两年抓重组、三年抓规范”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规范改制和深化重组,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融资平台作用,抓好新公司组建、新机制完善和支柱产业培育等工作,建立完善出资人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全面完成国企改革攻坚任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项目建设围绕实现三年攻坚目标,全力支持中央省属在兰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做好兰渝铁路、兰州铁路枢纽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兰州至成都原油管道、兰州至郑州成品油管道、城市电网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加快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理顺和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突出重点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力争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50亿元。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加速产业调整为重点,提升高新区核心区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彭家坪产业基地的土地征用报批、规划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促成重大项目落地。抓紧做好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设施完善和功能优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年内有较大进展。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聚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气、商机和生产要素,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落地、新型产业发展上取得重要进展,力争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40亿元。争取把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基地和盐场堡生物科技研发基地建成西北一流的产业基地。坚持实施项目建设攻坚战,组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加大与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行动”,力争引进国内外资金到位100亿元,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0亿元以上。
(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构筑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三大板块”,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中医药及生物医药、能源电力、高新技术“七大产业”,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围绕延伸产业链、增强集中度、提高附加值,启动实施“产业优化整合工程”。开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年”活动,以吉利整车生产线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装备制造业;以大乙烯项目为重点,优化整合石油化工产业;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兰药、佛慈等企业为重点,优化整合生物医药产业,力争三大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0%左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扶持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增加投入,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品牌产品开发力度。全力支持在兰中央省属企业扩张规模,通过提供政策、土地、产业配套和后勤保障,更好地配套大企业、服务大企业、发展大企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全力推进中央商务区、东部商贸经济带、西部商贸经济圈建设,加快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文化街改造提升步伐,抓好东部市场四期等新建续建工程,改造西固商业步行街。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推进“万村千乡”和“双进”等工程。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打造西部生产资料、东部生活资料和医药物流三大基地,加快筹建青藏物流园区。规范完善大型超市、代理经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会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培育资本、技术、产权、土地等要素市场,增强城市现代商务功能。进一步理顺体制、整合职能、精干队伍,强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扶持,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措施,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支持力度,确保增加值增长20%以上。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强化对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控,依法关闭技术装备落后、浪费能源、污染严重的企业。
(三)切实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及重点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在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抓好607号路、世纪大道、北滨河西路农沙段、南山公路、过街通道、客运中心、西热东输等新建和续建项目,完成南河道综合整治二期和城市主要出口改造任务。启动实施白塔山、五泉山、儿童公园改造工程,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完成100公里城市主次干道拓建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成规划方案,做好公交线路、站点调整优化和车辆调度管理,努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安宁新城区以市级行政中心迁移为重点,在抓紧报批的同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为整体迁移创造条件;和平新区在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和对接主城区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西固石化城在完成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服务保障功能。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拆除违法建设、整治环境和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建成10个有形改造试点村。启动实施华林坪、伏龙坪、大砂坪改造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巩固南北两山绿化成果,城市四区周边植树100万株,全市完成造林绿化15.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00公顷。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城区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保持在90%左右。加强黄河兰州段管理和水污染治理,确保饮用水源稳定达标。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继续安排6个小城镇进行改造试点。开展“深化城市管理年”、爱国卫生日活动和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区域管理、门前三包、定点巡查责任制和部门协作制度。深化经营城市工作,加大土地开发整理、收购储备和公开招拍挂力度,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推进公用事业改革,探索经营城市无形资产,确保储备土地1万亩,土地运作收益10亿元,基础设施运营收入2亿元,力争多渠道筹措各类城市建设资金1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新城区建设。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加速培育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贮运三大主导产业,瓜果、马铃薯、优质专用粮三大优势产业,以及百合、韭黄、花卉、玫瑰四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双垄地膜技术20万亩、优质马铃薯30万亩,力争蔬菜和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63万吨和18万吨,“订单农业”面积突破100万亩。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大型水利设施更新改造、人畜饮水、乡村公路、农村沼气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等工程。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全市新增20个试点村,力求在科学规划、产业培育、公共建设、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实效。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科技扶贫、项目带动、整村推进等措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不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按照中央和省上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抓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行非政府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扎实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做好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工作,完善市、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各级财政的保障能力。大力支持金融改革发展,构建银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鼓励在兰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好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和管理创新,增强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的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占地补偿机制,在精简乡镇机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偿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坚持“科技兴贸”战略,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加快医药、高科技新材料和环保、机电、石化产品等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将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列为国家医药出口创新基地。主动适应国家限制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的新形势,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特色农产品出口,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培训等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8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争取国外大公司在兰州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采购中心,合同利用外资额增长12%。做好兰州出口加工区的申报筹建工作,筹备办好“兰洽会”、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研讨会、新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
(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深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实施科技发展计划,抓好20户科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切实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以中央省属企业所属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为契机,加快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加强教育救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困难家庭子女教育优惠政策,做好残疾人义务教育援助工作。坚持推进“文化兰州”建设,加快文化资源重组和体制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注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和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强化流动人口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备战第六届全国城运会,实施国家级榆中亚高原综合训练基地和市体育中心建设。加快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搞好双拥共建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新形式,完善创新机制,加快推进“五城联创”工作。
(七)高度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和谐兰州”。进一步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各项政策,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健全劳动力市场、搞好岗前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城市重点抓好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的就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重点抓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全面构筑城市居民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全面推行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加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在提高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参保水平的同时,规范个体经营者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和缴费政策,扩大事业单位、非公组织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规范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确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搞好困难企业职工和军转干部解困保障以及残疾人保障康复、城市“三无人员”保障、城市无着落人员救助管理,落实城市低保户供热保障金补助政策。加快建立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抓紧构建农村居民生活保障体系,做好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特困群体和灾区群众的供养、保障和救助工作,落实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落实计划生育法定优惠政策和救助政策。建立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依法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落实经营者收入与职工工资增长挂钩制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妥善处理好国有企业改制、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冬季供暖、教育收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市长专线,建立群众上访接待日制度,畅通信访等民愿诉求渠道。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政府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第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坚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加强行政立法和政府各项制度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察和行政复议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强化乡村和街道社区工作,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团结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谋发展,同创大业。
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经济管理方式,增强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和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强化政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完善工作落实机制。着力构建争先创新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县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理顺各种关系,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着力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社会听证制度,切实把政府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着力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更好地把目标与责任、督促与落实、考核与奖惩结合起来,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促进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以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治庸”计划、服务创业和民主评议机关等活动,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市政务大厅和行政服务投诉中心运行效率;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重视解决外资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不断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加大查办项目建设、工程承包、企业改制、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和医药购销等商业贿赂案件力度,坚决纠正征地拆迁、企业破产重组、企业违法排污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自律意识,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兰州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和今后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创新实干,加快推进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