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项城商务之窗 更新时间:2012-04-14

项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邹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总结我市四年来取得的成就 
 

  今天上午,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邹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市过去四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项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四年。面对非典、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局面和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市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奋力拼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扭转了被动局面,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一)注重效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四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55.5亿元,年均增长12.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年均增长28.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6.6%。2006年,预计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10.53亿元,增长14.2%;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亿元,增长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3亿元,增长27.7%;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2元,分别比2002年净增763元、2474元,年均增长7.4%、11.3%。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提质增量,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四年来,我们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权改革激发活力。2003年,我市一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莲花集团一度濒临停产。通过救助、改制和强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对莲花集团下属32家企业全部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莲花股份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已经完成。2006年,莲花集团预计实现产值54.5亿元,销售收入47.3亿元,分别增长19%和23%。其中,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税收8482万元、出口创汇4730万美元,分别增长20%、19%、24.6%。英糖药业、化肥厂等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积极运作,已重新启动运营,目前生产经营形势良好。对市纺织公司、皮革公司等一批市属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2006年市纺织公司实现产值2.98亿元、税收2471万元,分别增长26.3%、20.8%。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2家,旭日纺织有限公司、丁集峰华制革厂、秣陵春兰制鞋总厂等一批中、小企业通过续建、技改、扩建,滚动发展,成为新的规模型企业。板块经济迅猛发展。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培育龙头、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扶持壮大民营企业。全市形成了食品、皮革、服装、制鞋、农机配件、防水防潮等特色板块,年产值达45亿元,利税近5亿元,分别占全市民营经济总量的50%和70%左右,继续保持了对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工业园区初见规模。东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组装工作进展顺利,南顿农机工业园、秣陵制鞋工业园、孙店服装工业园、贾岭食品工业园等乡镇工业园已初具雏形。
(三)提高品位,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四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把项城建设成中等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通过规范、扩容、组装、提质、经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38.8%。中心城市发展加快。高标准完成了项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和新区建设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撤销了水寨镇、城郊乡,设立了6个办事处,城市面积扩大为90平方公里;完成了城区8条主干道的路面维修,北苑路、建设路、府东路建设完工并完成“三化”任务;启动了湖滨路绿化、亮化工程和莲花大道与湖滨路的连接工程;建设建成了雨污管网、天然气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新沙河大桥建成通车;人民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城市配套的各种要素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逐步规范。对项目用地,坚持“双赢”理念,做到“让利有底线,经营不亏本”,除政府机构办公用地、社会公益事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用地外,其它项目用地全部纳入土地市场;严格执行了“三个一律”,即市区个人住房用地一律不批、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农户宅基地一律不批、新区办公楼用地一律不准建家属楼,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经营的最大收益。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以秣陵、李寨、贾岭、孙店、范集、高寺、南顿、丁集等为代表的小城镇迅速崛起,在106国道两侧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发展群和工贸隆起带。合并秣陵镇、老城乡,初步建成了制鞋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秣陵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李寨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乡镇,高寺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先进乡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2005年周口市在我市召开了文明村镇暨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推广了我市经验。2006年在周口市文明乡镇创建活动评比中,我市居周口市第一位。
(四)关注民生,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落实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综合补贴6150万元,良种补贴790万元;累计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264.3万元,受益学生达24万人次;在周口率先成功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农民参合率达88.28%,报补受益农民18.7万人次,报补金额1999.67万元,结束了我市农民无医疗保障的历史。形成了“五纵四横”的农村公路网络。四年来,全市累计投资8400万元,完成市域干线公路整修26.7公里;累计投资1.8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96公里,其中县乡道146公里,“村村通” 650公里,是周口唯一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的县市。同时,大广高速、南洛高速建成通车,漯阜铁路实现升级提速,沙颍河成功复航,我市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推进了以沼气为主的生态村建设。全市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46260个,1674个自然村全部建有沼气池,近20万农民用上了沼气,普及率达22%,周口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并推广了项城经验。狠抓了防洪除涝工程建设,连续四年荣获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奖杯。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882.8万元,解决了90个行政村、15.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创造的安全饮水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同时,加大了农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荣获河南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县市;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被命名为河南国土绿化模范市;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投资8000万元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进展顺利。
(五)积极稳妥,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市乡机构改革圆满完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对政府职能部门优化整合,设置政府工作部门27个,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顺利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干部职工队伍由原来的3738人减至1566人,分流2172人,乡镇班子成员由246人精减为153人,乡镇政府职能逐步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1.36亿元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已经认购。对供销社直属公司实施整体改制,完成了棉麻公司和土产公司的改制,取消了基层社集体经营,全部转变为股份合作经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人员2865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原来的32家减至6家。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了中医院改制。同时,教育、交通、水利、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小麦育种获得重大突破,项麦969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填补了我市农作物育种上的空白。四年来,全市共完成新工艺、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282项,申报国家专利58项,获得省、周口市科技成果26项,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外派劳务重点联系县市,获得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下审批权,51家企业被确定为进出口贸易企业。四年累计完成出口总额1.54亿美元,年均增长31.6%。
(六)创新机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创新招商理念。按照国民同等待遇和反歧视原则,实施内商外商同等政策,不同所有制的法人、自然人,享受相同政策、相同待遇。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做到签约项目抓动工、动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成效。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和支持项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激活了一大批民间资本。2006年,返乡人员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项目55个,总投资7.6亿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紧紧把握产业政策走向和投资重点领域,加大项目筛选对接和协调衔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四年来,我市共新上、续建、扩建招商引资项目497个,总投资125.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9.3亿元,投资超亿元的项目18个。尤其是2006年,共新上、续建、扩建招商引资项目111个,总投资48.5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4.3亿元,是我市招商引资力度最大、争取项目资金最多的一年。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05年我市在全省县域发展环境调查中名列第9名,2006年被评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七)强化征管,财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加强财税质量管理。四年来,我们加大对财政收入占GDP、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两个比率的监控和管理,累计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4亿元,年均增长4.6%。2006年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达到64%,财税运行质量在5个重点扩权市中居第二位,全年可支配财力达7.8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开征了教育劳务收入营业税,清收了建筑业、房地产业三年欠税,追缴了皮革业查补税款。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多数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经营服务性收费也正在进入。2006年行政服务中心组织非税收入6449万元。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量入而出,把保工资、保稳定放到首位。2006年用于支农惠农、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的支出增幅在40%以上,并补发了2003年“非典”期间欠发的1800万元的工资。
(八)重视稳定,平安项城建设扎实有效
企业军转干部工作成为全国的“项城经验”。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批示:“项城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的做法很好。如各地都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保证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平安项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步深入,依法治市工作有效推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增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了群众来信来访和干部下访工作,着力化解信访积案,2005年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印发我市做好信访工作的经验材料。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基金会清偿兑付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重视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九)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中招考试高分层居周口市首位,普通高招综合位次连续六年居周口市第一,连续多年囊括周口文科、理科状元;成立了项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填补了全省县级没有大学的空白;一高、二高先后被命名为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投入资金2697.4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6.6万平方米,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一次性通过省级验收。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2005年与河南省曲剧团合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走向金海岸》,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播出。我市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编现代戏《农家媳妇》,在河南省第十届县级戏剧大赛中,勇夺7项10个大奖;河南坠子《转户口》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民族运动会金奖;豫剧《门里门外》获得全国戏曲地方戏专场比赛四项大奖。袁氏旧居维修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官会响锣、回民秧歌入围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舞蹈“串铃操”在河南省第五届民族运动会上荣获金奖。卫生事业获得新成就。建成了疾病防控中心,疾病防控网络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肺结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我市荣获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市。落实国策呈现新局面。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群众的生育观念向少生、优生转变,连续3年获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市场和土地资本运营逐步规范。莲花集团治污成果得到巩固,实现了可持续达标排放。皮革企业通过综合整治,走出了发展困境,环境保护出现良好局面。
重视支持人民武装工作,市武装部被国防部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四年来共新增就业岗位12067个,再就业7382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启动了农村低保、城镇低保,农村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同时,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统计、气象、电力、通讯、邮政、盐业、市志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规范程序,行政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规范政府行为。制订、修订《项城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事项和影响全局的重大政务问题,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研究解决,邀请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各一名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开通了中国项城政府网站,设立《百姓心声》、《市长信箱》等栏目,进一步拓宽群众对行政事务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渠道,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行了公开承诺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过错追究制;积极推行“阳光”政务,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成立了项城市招标投标交易中心,规范招投标行为;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经过四年的努力工作,全市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过去的四年,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四年,是战胜困难的四年,是获得明显成效的四年。四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四年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既实现了“快”的速度,也达到了“好”的效果,完成了“十五”规划,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为加快项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项城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