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副谈科学:胡四一讲水资源学
来源:水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日前召开的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就《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的学科前沿和科技需求》为与会者作了长达50分钟的精彩报告。

    他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特殊性以及季风性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江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目前中国面临着四大水问题:水多,洪涝灾害频繁;水少,水资源短缺;水脏,水环境恶化;水浑,水土流失严重。

    现代水利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观念和理念的突破,以及在技术支撑下的实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解决上述四大水问题,有着不同的核心要点。

    解决洪涝灾害问题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规范人类的活动和行为,调整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布局,给洪水更大的蓄泄空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主要是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地实行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修复和改善自然生态;而水污染防治问题,则要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的总体任务是围绕和回答国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问题,为国家防洪减灾提供水文水资源科技支持;为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水文水资源依据,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水文水资源知识。

    由于人类过度无序地开发利用河流,洪涝灾害的孕灾环境日趋严峻,洪涝灾害日益加重,对水文预测和预报预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资源短缺将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人民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水文水资源信息,则是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保护的基本依据。

    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45,发达国家是0.7-0.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一般在75-85%之间。流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较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控有待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有待健全,节水防污染型社会建设尚处在试点阶段。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和海水淡化利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

    由于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和经济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规划时,也对水文水资源信息和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支撑的需求。

    那么水文水资源和传统意义上的水文学有什么区别呢?

    过去讲水文,主要是为涉水工程设计提供基本数据,考虑较多的是经济性、安全性,现在则要考虑环境影响、生态影响以及人文社会价值;过去主要关注局部河段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现在拓展到全流域水文水资源信息以及相关的区域生态与环境信息。

    水文学不仅要研究大气水、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而且要关注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现状水情以及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还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水文学核心内容是区域和全球水文循环研究。

    水资源学的研究前沿涉及到六个方面:研究水资源形成、可再生性维持机理及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对策;分析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揭示现实变化的情景和成因,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研究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过程与效应问题,在应用层面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需水量以及生态、生产、生活用水比例;致力于水资源开发的转移式发展,注重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污水处理回用以及海水淡化和利用;重视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研究,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体系,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科学调度。

    水文学研究,在科学层面,已从水文循环的单个孤立环节向多尺度耦合过程发展,这是系统观点在水文学中的反映。例如对水量平衡的研究,已从一个河段,一个流域,一个地区发展到全国、全球,使得人们对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理解更全面、更宏观、更深刻;通过对大气–植物–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水分迁移和转化关系的系统实验与理论研究,揭示水文循环中生态过程的变化规律,探索其相互作用机理;水文规律的研究,侧重探讨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文过程及其要素的变化规律,探索物理规律与统计规律相结合的水文学方向。大气水、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盐平衡及其要素的计算方法也是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水和能量的耦合循环研究是现代水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揭示地球表面环境变化和水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水资源的形成和消耗提供科学依据。在应用层面,在服务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将更重视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并致力于为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当前水文学研究的研究前沿是:在水资源研究需求的推动下,把研究水文循环全过程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就是说水文学不仅要研究水文现象的陆面过程,还要对陆面-大气界面上的水分和能量的交换问题,陆面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量的交换问题,陆地水与海洋水的交换问题,海面和大气界面上的水分和能量交换问题,水在大气中的运动和转化问题等等,都要进行研究。水文学不能仅像过去只侧重研究水在运动、转化中的物理过程,还要研究自然界的水作为溶剂和载体在水文循环中对水中各种化学成分的输移、合成、分解、储散的化学过程。除此之外,由于地表生物圈中动植物及其他形态的生物在生长、繁殖、死亡过程中与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植物群在陆面和大气水分及能量交换中的影响,这就需要特别加强水在水文循环和运动中生物和生态过程的研究。这些问题的提出,使水文学必须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向全球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的方向前进。

    社会需求是水文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也决定了水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进程。20世纪50~60年代初,因大兴水利需要,水文计算、河流水文预报和水文站网布设研究非常活跃;到60年代,突出了农田水文学的研究;70~80年代初,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对水文预报和调度以及水文气象学更加关注;80~90年代初,工程逐渐老化,病险水库增多,防洪安全的科技需求推动了水文预报和防洪调度的发展;21世纪以来,更加注重水域生态与环境以及水与生态的关系。

    目前我国水文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水旱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相对落后,能力较低;大尺度水文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对全球尺度的水文问题,包括环境变迁中的水文问题涉及不多;区域性水文研究和关于不同水体的研究很不平衡,关于干旱区、寒区等特殊区域研究相对薄弱;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研究刚刚起步;水文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水文信息化较为滞后。

    水资源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标志性阶段:1977年阿根廷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水资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继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特别对水资源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地用水矛盾突出,主要关注于流域水资源规划研究以及水资源在地区间、地域间合理分配问题;80年代以来,开展了水资源水量和水质的统一描述和耦合调控;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发展模式上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关系,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进入到初步成熟的阶段。

    我国水资源学科起步比国际上略晚了一点,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主要经历了评价-规划-保护-配置-制度建设的过程。80年代,主要着力于水资源评价,研究“四水”转化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八五”期间,着重于水资源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供需平衡、水资源预测得以迅速发展;“九五”期间,针对西北内陆干旱区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开展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拓展了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深化了水资源配置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十五”期间,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主线开展研究,推动了水资源学科的深入发展。

    从水资源学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科学问题来看,水资源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从其自然属性看,是水文学的延伸,涉及到水资源的可再生机理;水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水利工程科学的延伸;水资源的利用,涉及到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延伸;水资源管理,吸取管理科学的进展和先进理念;水资源保护,则涉及到环境和生态科学。

    总之,水文学已形成一门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而水资源学尚没有完全形成以知识为纽带的科学体系。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践中,对现有水资源知识进行疏理和整合,不断提出新的知识内容,构建水资源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水文水资源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作出创造性学术贡献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水文水资源学科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支撑,为此需要开展一系列基础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以下是重点研究领域:

    1、中国特大洪水特点与规律及对策措施

    2、流域洪水灾害孕灾环境的变化及其洪水响应

    3、灾害性水文气象形势检测、预报与防洪调度现代化

    4、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研究

    5、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科学调控

    6、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演替的耦合关系及生态与环境需水量

    7、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及科学调度

    8、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综合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9、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0、水管理问题

    11、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设计洪水和设计径流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