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数字市政, 武装到井盖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更新时间:2012-04-14
 技术改变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改变了,而你无知无觉。

  在刚刚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程》的标准中,一共收录了14种井盖。

  令人头痛的井盖

  谁动了我的井盖?

  “北京有62万个井盖,近三年来平均每年丢失4万个。”北京行政学院吴刚教授在《中国计算机用户》举办的IT服务管理创新研讨会上关于数字市政建设的演讲,台下嘉宾听得饶有兴致。“经济损失还是次要的,更为头疼的是这些‘陷阱’常常造成人身伤害, 同时井盖丢失对管线安全运营造成隐患。”

  随着北京不断增加新楼宇,井盖也在不断地增多。负责北京城八区主要干线雨污水管线维护的北京市政集团市政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一直为“井盖”问题而苦恼,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三天两头接到市民投诉,有的时候井盖是整条街地丢,曾经一条路上20多个井盖一夜之间全部不翼而飞,重新安装后没两天又被偷,防不胜防。”

  据北京市市政管委会公布的一份“井盖失窃报告”显示,井盖失窃现象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连片拆迁改造地区、管理不严格的老旧小区等。由于按分类归属19个部门管理,井盖被盗之后,市民往往无法判断其归属。

  为解决井盖丢失问题,北京市市政管理处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

  据了解,该处专门成立了几支巡查队伍,共100多位职工负责对所管辖的区域井盖进行巡查,在城区主干线每24小时巡查一次,次干线每两天也会巡查一次。而偷井盖者都是在深更半夜行动,巡查组无法保证24小时监控,这一招收效也不大。

  于是市政管理处从加强井盖本身的防盗功能入手,制订预防措施。如今使用的井盖分两种,绝大部分是老式的铁制品,这种井盖丢失最多;另一种是近两年来建委提倡的“五防井盖”,相对来说比较难撬,新装的井盖基本都是这种。

  为防止老式井盖丢失,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给它们锁上了一条拇指粗的铁链子,钉死在地上。但这也挡不住偷窃者,他们备好了各种工具,用铁钳将铁链生生夹断。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的一位人员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们天天给小偷送铁饼。”

  北京东城区一位监督员正在用“城管通”拍摄丢失的井盖

  没人满意的城市管理

  除了井盖,困扰城市管理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车站的站牌丢失,城市的“牛皮癣”——小广告等。

  城市管理服务,似乎一直就是地方政府与百姓都不买账的老大难问题。仅井盖问题,曾有相关媒体报道,去年以来北京市政丢失的井盖和雨水箅子,造成的损失大约达200万元。地方政府每年在城管上“大把大把地烧钱”,可换来的依然是“谁都不满意”。

  “这些问题能不能用IT技术来解决?”吴刚对记者说,以往大家对电子政务的理解是狭义的,只局限于电子审批的过程,其实,电子政务范畴已经扩展到市政管理。他举例说,北京市正在建设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是一个以政府(G)、公共企业(B)和市民(C)为主体,集网络、数据库、呼叫中心、图片与视频采集器、专职信息采集人员及监督与指挥中心于一体,具有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综合系统。

  城市管理服务系统是IT技术在市政领域中的应用。数字市政的建设扩展了电子政务的范围,从而对IT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建立城市管理服务系统也是建立国际化城市以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

  “东城区去年10月开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到今年3月正式运营,相当成功”。吴刚说,最近,北京市委市政发了文件,要在北京市其它7个区推广和建设类似于东城区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北京市会有一个整体的平台,以后,东城模式还可能推广到北京的18个区县。

  有待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

  对象 事件

  市政基础设施 损坏、丢失、倒塌、故障(如井盖、路灯、过街桥、厕所等)

  公用事业 管道破裂、老化、泄漏、堵塞,

  服务中断

  国土房产 乱占地、危房、修缮不及时

  环境保护 水、噪声、空气污染

  园林绿化 侵占绿地、毁树、毁林

  市容环境卫生 乱堆垃圾、施工扰民、道路遗洒、

  路边烧烤、摆摊、乱贴小广告

  城市建筑 违章建筑、建筑物、城市雕塑损坏

  交通 红绿灯故障、隔离带破坏、

  标志牌错误、公交站牌丢失

  东城区网格化管理的奇迹

  在一个城市中,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等管网犹如一个地下的“钢铁长城”,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连接着千家万户,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如何驾驭这些系统,使之更好地造福人民?

  2005年的一天,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呼叫中心。

  9 时17分,接线员小张接到朝阳门街道大方家社区城市管理监督员老刘上报的信息:“本辖区禄米仓西巷超市有一堆无主垃圾需要处理。”1分钟时间,小张受理完毕,转交值班长小蔡;9时21分,小蔡审核后批转给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指挥中心;9时29分,指挥中心的小万将任务派遣给东城区人民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

  随即,办事处卢副主任迅速派人协调、清理,10时51分将结果上报指挥中心;10时53分,接线员小张发出核查指令;11时11分,监督员老刘核查完毕,并上报呼叫中心,值班长小蔡最后结案。

  这就是北京市东城区推出的“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一个具体处理流程。自去年10月22日试运行至今,依托“新模式”,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指挥中心就是以这样的工作方式,处理着东城区公共区域内发生的各类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神奇的“万米单元网格”

  在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呼叫中心现场,记者看到了墙上的一幅电子地图大屏幕,呼叫中心副主任霍文虎说:“这是我们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的网格地图技术”。

  据他介绍,这个网格地图是以大体相当于1万平方米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网格划分遵循现状管理、属地管理、地理布局、方便管理等原则。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按照功能区划,将6大类56种城市部件和7大类33种城市事件问题都赋予8位代码,这就是它们的“身份证”,并将它们的“身份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  300名监督员,20分钟检查所有设施

  据霍文虎介绍,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将原来的由每十几个人共同管理2~5平方公里,缩至每人管理18万平方米,每人管理18万平方米,一般一个监督员骑车20分钟就可以将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公共设施全部检查一遍。

  目前东城区共有300多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人手一部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它外形类似手机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

  于是,发生在东城区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部件和事件问题,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无照游商、小广告等问题,监督员使用“城管通”,通过城市管理特别服务号13910001000,可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实时发送到监督中心,实现对城市问题的快速反应。

  “城管通”还可以利用GPS技术和手机定位技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和对监督员的科学管理。

  16万个公共设施,

  按分类配备“身份证”

  同时,东城区还将全区的各个公共设施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络地图上,通过网络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这样就相当于把全区的16万个公共设施都设置了一个“身份证”并配合“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东城区对全区所有城市部件进行了拉网式调查,请专业部门进行了勘测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六大类56种,共有168339 个,建立了多个数据库。

  这些公共设施部件包括井盖、射灯、出租站牌、路名牌、垃圾站、公共卫生间、花架、雕塑等,每个部件都被赋予一个8位代码,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同时将部件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络图中。只要键入任意一个代码,就能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这样就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使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对于管理对象做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某类部件进行快速、准确的专项普查。过去接受市政府专项检查部署到汇总结果后汇报大约需要3天时间,而现在城市监督管理中心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对城市管理监督员进行工作部署,两小时就能将检查结果汇总上报。

  运行9个月,平均12.1小时解决问题

  据东城城管监督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东城区自10月22日投入城市管理新模式试运行以来,新模式的威力初步显现,截止7月10日,共立案问题20545件,结案18599,结案率为90.53%。

  新模式还使东城区的城市面貌得到改观,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难点问题和管理死角问题得到了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发生数量呈下降趋势,试运行初期每天上报的问题总都在150件以上,现在稳定在每天几十件左右。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效率明显提高,现在问题从上报到处理完毕的平均时间为12.1小时。保证了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

  据东城区初步测算表明,截至目前,新模式的技术等投入只有1680万元;而未来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

  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具体处理流程

  经验虽好,还要能复制

  北京市东城区从2004年4月份开始,专门成立课题组,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创造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新模式通过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

  东城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项目提出以来,建设部极为重视,对项目的设计、调试、运行进行了全程跟踪,并给予了技术支持。

  2005年2月,建设部将该项目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 的专题示范项目,并进行了验收。为规范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设部又组织完成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等三个标准和《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的编制。

  在今年7月18日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上,建设部已选择了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扬州市、杭州市、烟台市、深圳市、成都市和武汉市等10个城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下一步,建设部将根据各地试点工作情况,待取得经验后,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逐步在全国推广。

  为规范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设部组织完成了四个标准   试点一:北京市朝阳区

  7月18日,在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宣布北京朝阳区为试点之一的当天,朝阳区就成立了区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任顾问,区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共设七人,负责推动前期的工作。

  朝阳区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设在朝阳区政府一栋老楼的四层,共有两间办公室。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在两个办公室里来回穿梭,十分忙碌,采访常常被打断。

  “这次朝阳区是作为建设部的一个试点城区,上面要求我们在10月底建成,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我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做。” 北京市朝阳区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王冬岩说。

  记者了解到,朝阳区目前工作方案还在完善中,还需要区政府常务会通过才算正式生效。但由于北京市下达的时间很紧,部分工作已经启动。“我们按东城模式走,今年3、4月份开始准备,5月份进行需求分析。现在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最难做的是协调。”用王冬岩的话说,成立工作小组好处能更好协调工作。

  目前,领导小组已经将《朝阳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和《朝阳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制定出来。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伟率有关部门和专家来看了朝阳的方案,他们对朝阳区的方案总体是肯定的,有些问题尚需要回去研究再反馈。他们也给朝阳领导小组提了一些建议,领导小组正在对方案进一步完善中。

  “东城区仅相当于朝阳区的望京地区那么大,我们不可能直接复制东城模式”。据王冬岩介绍,朝阳区和各方面的情况与东城区的特色非常不同,从面积上看,朝阳区面积470.6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城区,是东城区的十几倍。

  从数量上看,朝阳区有22个街道,22个地区办事处,还有各职能部门及委办局,至少40个要加入网格管理。从部件和事件上来看,朝阳区部件46项,事件65项,这都超出了东城区的范围。从技术要求上看,朝阳区要做更大量的软件开发工作,并将数据库进行整合及更新,需要更多的时间。

  从资金看,东城区花费的资金1680万元,朝阳区估计要花费得更多。据小组成员说,资金是朝阳区网格化管理推广令人头痛的一个难题。

  据了解,朝阳区预计将网格化管理分步实施,先在四环和已建成区进行实施网格化管理,这部分的面积大概为150平方米,然后再向区内其它地区推广。

  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呼叫中心大厅

  试点二:南京市鼓楼区

  在建设部召开的数字化管理现场会上,南京市鼓楼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剑荣谈了一下南京区的建设情况的发言。据他介绍,南京市鼓楼区与北京市东城区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有诸多相相似之处。

  鼓楼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南京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区,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东城25.38),人口65.5万(东城62.5),下辖7个街道,96个社委会,商贸繁荣,区域内有20多所高等院校、60多家科研院所。所以,鼓楼区与东城区在城管创新、城市改革方面有许多共同的心声。

  和很多城市一下,鼓楼区作为南京市的中心城区在如何加强城市管理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思考,进行了数次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城市管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市容貌与领导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沈剑荣介绍说,在鼓楼区与东城区合作已经1个多月,新模式的筹备进展情况很顺利。由于东城区创建的城管新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管理的转变,从封闭化管理到透明化管理的转变,从被动应付式管理到主动积极型管理的转变。鼓楼区全区上下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在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此项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

  同时,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街道的一把手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配合各项具体工作,使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

  沈剑荣在发言中指出,新模式的创新点之一是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为了避免新模式运行后城市管理问题大量上报,给职能部门的处理带来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该区对基础工作进行了超前考虑,全区各街道、各部门对各自承担的任务、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在6月至9月集中开展占道、卫生、门前三包、摊群规范等五大整治行动,为新模式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缩短研发工期,避免走弯路,推动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鼓楼区与东城区开展了全面合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东城区的指导下完成系统总体框架设想。东城区派出原班精英人员专程指导,并召集了数家公司的技术人员长驻该区实时跟踪进展情况,协助解决疑难问题,大大缩短了鼓楼区的创建时间,新模式管理系统有望在“十运会”前投入试运行。

  同时,鼓楼区自己也制定了详尽的工作程序,采取同步实施,分组交叉的方法,总体时间安排分四个阶段进行。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万米单元格的划分、社区部件普查试点工作、需求分析、规范流程、数据调查、招投标等10多项工作,各项筹建工作正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向前推进。

  谈到这套系统的未来发展,沈剑荣介绍鼓楼区还要在现有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工作涵盖面,将此系统逐步运用到社会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等领域,真正实现全区资源的有效整合,系统潜力的全面开发应用。

  记者手记

  “小米+步枪”的胜利

  “小米+步枪”取胜的故事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演绎,这一次次证明了只要遵循实际需求、按市场规律办事,即使工具不那么先进,也能达到目标。

  “人力+‘城管通’+自行车+18万平方米”,北京东城区“小米+步枪”的设备和“活网格”管理模式,将人的能动性、责任心、服务意识都调动起来,使信息化有了生命力。遇到事情,别忙着说责任,先把事情儿办了,这是城市管理一个巨大的改变。

  也就是说,在城市管理中,如果“小米+步枪”式的信息化工具运用得当,一样也能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