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路
来源: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更新时间:2012-04-13


[来源:《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年5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在信息服务领域,电子政务占了一块相当大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电子政务的兴建热此起彼伏,然而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在推动电子政务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一些障碍。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推动我国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陈小筑司长、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汪玉凯教授谈了他们的看法,并介绍了我国当前发展电子政务的一些情况和思路。

  1.电子政务建设要和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 

    陈小筑认为,电子政务的关键不是电子,而是政务。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实质是构造信息时代的政务。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基本上还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与工业化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术环境相适应,这套组织形态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的管理模式正从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网络式的扁平结构转变,政府的组织结构也应该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走向扁平化。因此,建设电子政务,不仅仅是现有政府流程的电子化,而是要对现有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进行改造,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构建更加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务在我国遇到的障碍,还与我们的国情有关。我们国家现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在体制和管理上存在诸多与电子政务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搞信息化系统建设,每个部门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能,必须很清晰,模糊是不成的。但是,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由于设置不尽合理,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行为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系统的构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与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结合起来。

  要进行体制改革,就要使政府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合拍,实现从行政命令、审批收费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这肯定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不断地冲破某些僵化的观念,打破某些部门的自身利益。

  2.电子政务建设应当以服务为中心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的重点放在向居民提供服务、向企业提供服务上,如欧盟委员会对成员国发过一个指令,要求将2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作为政府上网服务的优先考虑内容,其中有12项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8项是面向企业的服务。这说明,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当把握一个中心,即以服务为中心,要立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把为公众服务的实现内容、服务质量、运行效率以及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衡量标准。电子政务建设搞得好不好,不是政府自己说了算,更不是IT企业说了算,而应当让公众和社会来评判。

  前些年,有些地方把工作重点放在内网建设、办公自动化上,这有情可原,但这两年更多的政府机构开始关注利用网络为公众、为企业办事。坚持这个方向,就应当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关注门户网站建设,注重利用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关注外网建设,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就必须把外网平台建设好;三是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动网上审批、网上办事。真正按照行政许可法办事,政府的行政审批手续会大大减少,程序也会大大简化,这将为开展网上审批、网上办事提供基础;四是为公众提供多种接入手段,如电话、手机以及便民卡等,以和外网整合在一起。深圳最近开办“移动政务”,把政府提供的大量网上服务和手机联系起来,公众可以通过无线上网办理事项,非常方便快捷。

  3.首先抓好顶层设计

  发展电子政务,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顶层设计。因为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才能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战略目标、指导原则、关键要素和切入点,解决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路和整体框架问题,这是防止盲目建设、规避体制风险的最好选择。如果像前几年那样,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工商搞工商的,税务搞税务的,这样走下去,就很难实现互联互通,必然造成巨大的体制风险。

  通过顶层设计,就容易确定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在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中的重点和分工,确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合理流程。现在大家普遍感到,如何进一步明确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构想和业务协同,究竟哪些系统以中央建设为主,哪些系统以地方建设为主,已经建成的系统和总体框架是什么关系,怎么来确定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合理性,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前些时候,有关部门也在对一些政府部门的应用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为什么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就是因为没有抓住顶层设计这个“牛鼻子”。只有通过规划总体框架,逐步梳理清楚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通过一些重大的应用来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共享和协同,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目前的纵强横弱和大量的信息孤岛现象。

  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但是,也只有同整体规划和运行制度结合起来,数据库建设才能规范有序,不然,就可能建成很多重复建设的数据库。

  4.切实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改变那种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央最近制定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心内容是要求各地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一个是要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特别是要建立有效的公开机制,促进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要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加快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开发,推动我们国家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四是要组织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建设;五是要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是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这四个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目前除了法人单位数据库还需要进一步协调之外,人口建设、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库都已立项,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改变了过去以个别部门为主建设的现象,而是采取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办法。上海、湖南、江苏等几个试点地区的人口库建设边组织、边应用,很快显现了它的优越性。

  5.大力推动跨部门的综合应用

  要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就必须抓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大力推进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应用。一个前提就是要注重解决信息资源被各个部门所垄断的问题。要想打破部门所有、部门垄断,没有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是不行的。应该围绕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制定专门的规划,建立硬性的制度,这样才能把跨部门的综合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从前年开始推动工商与税务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进出口领域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人口基础信息交换、银行和税务共享信息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其中工商与税务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从最早的四个城市试点扩大到了十二个省市,在监控税源、为纳税人服务等方面,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这说明,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是国家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正是我们推动信息化所追求的东西。今年国家还要根据各个部门的需求,梳理出一些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应用,比如针对农业如何整合涉农部门的资源,如何解决信息进入农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配合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如何促进各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尽快地形成比较好的信用体系交换平台。

  推动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必须坚持统一窗口、整合服务、规范流程、确保安全的原则。不管各个部门的边界怎么划分,都应当对服务的项目、内容加以整合,以向企业、公众提供统一的服务通道和界面。中国电子口岸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个原则。现在凡是跟口岸管理有关的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都已整合起来,建成一个公共的数据库,进出口企业只要一键进入,就能享受到这些部门提供的综合服务。

  6.构建法制化的环境和标准化的体系

  我国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之所以发展较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法规不健全,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去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电子签名法》,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法律保障。现在国务院信息办正在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要解决政府透明度的问题,解决政府决策过程民主化、科学化的问题,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在个人数据保护、信息安全条例等方面的立法步伐也在加快。

  在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国家已经完成了标准化指南,现正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针对业务流程的设计方法、电子公文格式、政府办公急需的主题词表,以及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展标准化制定工作。

  对电子政务来讲,信息安全极为重要,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各方面的利益,如果不能得到切实保障,风险是非常大的。因此,适合中国电子政务的行业标准、评价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将进一步加快。

  7.坚持务实、高效、便捷的建设方针

  电子政务建设,不应该单纯追求技术是否先进、设备是否最好或者系统是否完整,应该首先关注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需求,也就是说,如何发挥电子政务的效益,应当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为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必须坚持务实、高效、便捷的建设方针。

  汪玉凯教授认为,电子政务的效益关键是三句话:成本、效益、满意度。你做这个业务系统、搭建这个平台,投入有多大?能带来多大效益?老百姓是不是满意?对社会是不是产生了好的效果?这些都是衡量电子政务非常关键的效益指标。近年来,有些地方投入的资金非常大,有的城市三年投资了三个亿,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而有的城市三年只花了一千万,却做了好多应用。既然都是省会城市,为什么区别这么大?这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又有经济效益的问题,所以电子政务发展到今天,如果再不高度关注经济效益的话,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