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加快建设“北上海”的思考
来源:南通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全面达小康、建设“北上海”,是省委对南通未来发展的最新定位,是780万南通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推动长三角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得益于接轨上海诸多机遇的历史性聚合,南通建设与大上海交相辉映的“北上海”,其势已具,其期已至。

  ——以架设多条过江通道为标志,南通“南不通”的瓶颈将彻底打破,独特的“北上海”区域板块应运而生。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大桥等多条过江通道相继建成,将多点焊接南通与上海的地理断层,完全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交通格局的嬗变,不仅使南通从上海城市组团中的边缘城市一跃为核心城市,成为江北距离上海最近、接受辐射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而且把正在加快开发中的上海崇明三岛与南通有机融为一体,使“经济孤岛”变为联结南北的重要中枢和“北上海”的城市组团,广域概念上的“北上海”成为沪苏共同拥有和引以为豪的黄金区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创造了有利于推进建设“北上海”的外部环境。长三角经济正进入打破地区分割,形成以利益为纽带、区域内共同发展的创新发展阶段。在“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三省市都不约而同地把一体化作为增强发展动力的新引擎,对交通、产业、环保、人才、信息、资金等关键要素作出了具体规划安排。国家也启动制定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发展的主要特征。

  ——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迫切需要周边城市群的强劲支撑,而“北上海”的加速崛起适逢其时。“十一五”是上海新一轮全面战略升级的大发展时期,其主要目标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南通作为江苏经济大市、中国沿海首批开放城市和港口枢纽城市,正处于全面腾飞的上升期,发展目标、战略思路、产业特色、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完全吻合,从而起到隔江呼应、彼此支撑、相得益彰的双赢效果。

  ——沪通合作全面升温,为南通赢得“北上海”的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多年来,南通利用与上海的特殊渊源关系,积极加快接轨上海步伐,实施全方位的策应和对接。上海则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过江通道和开发崇明三岛为纽带,把南通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桥头堡和首选地。上海以及通过上海引进的国内外投资者更是看好南通,已形成各类资本和资源蜂拥抢滩、沿江和沿海两大产业带昂首突起、地价和房产成倍上扬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态势。

  今后十几年,我们要抓住黄金机遇期,加快推进“北上海”建设。在工作目标上分两步走:第一步,计划到2010年,全面实现南通与上海交通上的接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与杭州、嘉兴、苏州、无锡一起成为上海周边的5座卫星城市之一。第二步,计划到2015年或较长一段时间,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重要经济社会指标跻身长三角第一梯队城市行列,使南通成为与上海西翼、南翼各城市相媲美的坚强北翼。在工作着力点上,应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抓紧研究制定“北上海”发展规划。在有机衔接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上海、江苏和南通“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域概念,把建设“北上海”放到与构建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同等重要的战略层面,放到为江苏再造一个“新苏州”、为上海再造一个“新浦东”的长远目标上,放到上海打造世界级大都市、江苏推进“两个率先”和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北上海”这一特殊的经济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

  二要全力提升“北上海”基础设施功能。抓紧构筑与上海相接轨的大通道。在加快苏通大桥建设的同时,促成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大桥早日开工建设,力争与上海南隧北桥工程同步建成通车。抓紧开发与上海相配套的大港口。坚持整合、改造、开发三路并进,加快港口开发和泊位升级,重点统筹实施洋口港、吕四港两大深水海港的一体化开发,形成以海港为龙头、江港为支撑的江海港口群。抓紧建设与上海相对称的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功能上与上海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加快推进与上海的城市一体化。坚持以江为轴、重心南移、要素集聚、跨江互动为原则,建设中心城区和县城集约发展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群。抓住国家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的机遇,迅速拉开中心城区发展框架,逐步达到苏州、无锡的城市规模。

  三要形成具有“北上海”特色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取向上,把南通放到上海都市圈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大格局中统一规划,加强南通现有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品优势与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的对应性研究,在产业同构中寻求互补、在差异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承接辐射中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上,坚持以建设工业化的“北上海”为目标,做强做优船舶修造、现代纺织、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以生产性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以建设上海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为己任,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积极发展上海急需的绿色食品、园林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载体上,策应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发展空间相对饱和、部分产业溢出转移的新动向,以沿江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创办上海工业园区,构建沪通工业走廊。

  四要创新沪通两地要素快捷流动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积极吸引在沪各类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以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北上海”建设。依托南通基础教育的优势,吸引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来通创办分校或产学研基地。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等广义上的金融接轨。采取与上海企业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拉长在沪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建立内部统一市场,消除两地产品准入壁垒,统一各种资质认证。鉴于南通和上海属于两个伸进江海的半岛,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流量具有特定的指向和相对的封闭性,同时为了加快生产要素向“北上海”流动,应当赋予崇启大桥和崇海大桥具有市内交通的功能,研究沪通两地车辆通行费减免办法。对接区域城际间宽带网络,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用征询体系等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五要营造建设“北上海”的良好环境。营造一流的开放环境。借助上海接轨国际的平台、窗口功能,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并举,做到合作不设障,发展不设限,以进一步对外开放提升“北上海”的层次和水平。营造一流的政策环境。设立“政策特区”,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获”的原则,制定最宽松、最灵活的优惠政策,吸引技术、资金、人才入驻“北上海”。认真研究上海的各项制度、政策,着力在户籍、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学习借鉴上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务管理经验,努力使南通成为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区。

  六要构建“北上海”建设的组织体系。在政府层面,成立由沪苏通三方参加的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沟通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与上海市、区、县党政领导的两地定期会晤机制,促成各级政府设立驻沪办事机构,拓展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在企业层面,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企业间共享平台,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在社会层面,积极发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和多种中介组织,与上海开展多层次的接触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