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银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便实现境内外上市,也随着银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日益临近,我国银行业借助IT技术,与国际银行业先进运作模式接轨的工作,显得更加迫切。现在,对银行来说,业务流程再造、管理信息化、内部评级体系等,都处于全面提高或加快实施之中。有一家全球知名的外资IT咨询服务企业甚至在我国专门设立了“银行IPO与信息化”的部门,可见现阶段银行业信息化市场这一“蛋糕”的诱人。现在的问题是,“蛋糕”应该怎么切,才能汲取历史的教训,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几乎任何事情,如果事后来看,总是感到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及主观认识,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现在反观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就发现在服务市场中以貌似合理的形态,在某些方面构成了两大陷阱,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价值实现。
陷阱一:系统集成的“迷宫”。早期大量、盲目的硬件投入,在银行的整个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个“硬件孤岛”,甚至硬件垃圾,令人无所适从。系统集成可以让这些硬件垃圾相互协同工作,于是系统集成服务便大行其道。但是,以IT系统运行为目的的系统集成,又带来新的孤岛——“系统孤岛”。“系统集成迷宫”又形成一些庞大的“垃圾系统”,不仅无法持续支持银行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的甚至反而成为沉重的成本包袱。
陷阱二:“国际标准”通行证。目前我国IT服务市场的领头羊多是国际厂商,这反映出我国用户对“国际标准”服务的认同。但实际上,银行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具体的运作环境,国际大银行的流程、管理经验碰到我国条件的复杂性,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以不变的“国际标准”成功服务中国银行业,只能是神话。
现在来看,银行业要汲取历史教训,需要更深刻地理解IT市场的构成,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分辨能力,选择合适的厂商来从事具体的信息化工作,即将信息化的市场“蛋糕”切下合适的部分给合适的厂商。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细分,IT服务业有了高、中、低端厂商之分。高端厂商是指那些顶级的咨询公司。他们专门针对银行的需求做业务流程和IT架构设计。他们的“高”就在于对金融业务和金融业务环境的通透理解、把握和预期。而这一点,往往是商业银行本身所不具备的。因此,由他们分得“蛋糕”中最为甜美的“奶油”——利润率最高的咨询业务实属必然。中端厂商主要是指那些软件厂商,其作用更多地体现为技术的创新,即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下为银行业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软件产品,他们享用利润率适中的市场的大部分——类似于“蛋糕坯子”。低端厂商在市场生态链中,负责实施系统集成以及拾遗补缺。和前两者相比,其工作的技术含量仅限于实施能力,即把不同的软件、硬件搭建成为一个可以应用的平台,其业务的利润率也最低,相当于“蛋糕”的残渣。
要破解“系统集成迷宫”以及“国际标准”陷阱,有赖于银行业认识厂商实力和专长的“慧眼”。历史地看,我国商业银行一些成效较差的IT系统项目的教训,主要在于缺乏“总体解决方案”意识和对于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深刻认识,最可怕的是将“业务流程和IT架构设计”“切给”了软件厂商,甚至系统集成商,或者对于我国实际情况不够了解的咨询企业。缺乏远见,或者大而不当的总体架构设计既不适用,又难以改进,可能造成最大的浪费。
我国银行业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重新设计和规划IT架构和蓝图,原有的分散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梳理,以构筑新的有力的IT支撑系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经验和对于我国国情的深刻理解。有资格享用“蛋糕奶油”的科技智囊们,首先要将国外银行成熟的服务理念和做法引入国内,介绍给客户,比如渠道整合、管理应用、核心业务系统引进等。但只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经验的中国化也许是更重要的。
以国外先进的核心业务系统为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参数化,基于系统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往往无需重新开发,只要调整参数和配置就可以将新产品很快地推向市场。将先进的系统引进国内,真正的难点在于,核心业务系统支持成百上千个产品,系统有几千个参数,而这些参数的设定往往关系到一个银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定位,那么怎样根据国内情况和客户的具体要求设置这些参数呢?做好这件事情需要具备两种基本能力。第一是国际视野。要熟悉国际银行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做法,要有成功实施此类项目的经验,要熟悉系统形成的过程和每个参数的深刻内涵。第二是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客户的需求。处在改革进程中的国内银行遇到的问题往往更加困难和复杂,简单照搬国外银行的做法往往难以奏效,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考虑。
人最重要的能力可能是分辨判断的能力,现阶段银行业信息化的成效更有赖于银行的“慧眼”独具。人们期待我国商业银行凭借数十年的经验,更加合理地分切信息化的市场“蛋糕”,真正使IT技术成为业务拓展、管理效率提升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