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卫生走向风顶浪尖
来源:www.ccw.com 更新时间:2012-04-14

临近2006年岁末,上海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依然一片繁忙。对于即将上马的社区卫生数据中心,上海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踌躇满志: “信息化是社区卫生改革的切入点,改革到什么深度,就要把信息化推进到什么深

 
度。”

几乎与此同时,在北京,集网格管理、地理空间技术、数据库技术于一身的信息化模式支撑着改革进程; 在上海,依靠信息化手段整合了医疗信息系统与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了“六位一体”的生命全过程追踪; 在苏州,以市卫生局为圆心的共享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条线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说,北京市卫生局目前也在上报社区卫生信息化方案,并报送北京市信息办论证。一旦获得通过,政府将有相应的投入。

2007年年初,科技部社区卫生信息化科研项目专项招标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共获得2000万元的国家资金支持,用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化模式探索研究。

一场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改革攻坚正在全国各地展开。

社区卫生走向风顶浪尖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是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做出的论断。

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44.8%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患病群众48.9%应就诊而未就诊,29.6%应住院而未住院,在住院患者中,主动提出提前出院的比例为43.3%,其中6成以上是因为支付不起相关费用。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默认的常态。

向顽疾开刀,就是向旧有医疗体制挑战,就是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落到实处。“社区卫生是城市医疗改革的网底,抓住了网底就抓住了改革的龙头。”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说。

2006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领导指出,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要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

要彻底改变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就要彻底改变传统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严重不公平现象。

首先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基层卫生资源严重不足。2005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卫生资源过度配置导致了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的大幅度上升,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财经蓝皮书指出,我国的人均住院费用已由2000年的3083.7元上升到2005年的4661.5元。

其次是政府投入分配不均匀。有数据显示,政府预算支出在中国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3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17%,而居民卫生支出则从1978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0%以上。

2007年1月,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明确: 把医疗卫生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优先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必由之路。在北京、上海、苏州、成都及厦门等地,一场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大幕正徐徐拉起,社区卫生服务被前所未有地推到了改革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