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7日电(记者田春 李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将为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市场建设、科技普及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毛蕴诗提出,应从当前存在的制约因素出发,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通过深入调研,毛蕴诗委员认为,目前制约农村信息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农业信息设施薄弱。农村与城市信息化设施差距较大,以信息互动的电话、电脑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固定电话安装率在城镇为平均每百人46台,农村为每百人15台,农村人均占有率不到城镇的三分之一。农村互联网用户仅占0.8%,农村计算机普及率仅为城市的10%以下,农村互联网用户仅为城市的0.13%左右。另有数据显示: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农村地区,电脑普及率也不高,有的甚至整个村都没有电脑。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资金不够,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还有待加强。预计“十一五”期间仍有2万多个行政村待通电话。建立电信有关的专项基金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与信息化有关的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普遍服务基金。
农村信息服务不够全面,服务结构失衡。目前,农村信息网站大多提供一般性的农业信息、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以及结合本地情况开发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当前,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东部发达地区的沿海五省(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涉农网站占全国总数的50%。
现有网络成本和门槛过高,农民难以承受较高的运行和维护成本。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地形千差万别,人口密度差异大,建设造价相差悬殊,因此农话单线建设成本大大高于市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底,中国城镇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89.6元,农村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7.4元,大多数农民难以承担。
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针对农村的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据了解,有些地区即使有了电脑也因为缺乏技术辅导难以发挥作用或者甚至闲置。
应该说,农村信息化是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当前落后的现状与急迫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此,毛蕴诗委员建议: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简单投入问题,其本质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对市场信息、对信息管理的需求。我国企业信息化挫败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要汲取企业信息化挫败率高的经验教训,从多个部门的角度进行长期规划和管理。
二、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围绕有关信息化的普遍服务加快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起有利于农村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并协调好政府部门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关系,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建成村级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村村能上网。按照乡镇补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电信企业优惠一点的“三个一点”思路,实现信息宽带网络连到农家。并制定政策,降低农业信息费的收费标准,鼓励农户上网。
四、建立各类农业信息的实验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宣传和展示,扩大影响。建议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组织(各类专业协会、联合会)、种养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扶持的重点。他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有能力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农户的带动力强,效果也会很好。
五、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要设立乡镇村信息站的信息员岗位,使农民能够通过信息员反馈信息,并在农村信息网络上随时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能通过他们向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
六、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鼓励高等院校、企业、中介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服务,培训农民的上网技能,运用信息指导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