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通信企业管理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是IPTV快速发展的一年。Dittberner公司在2006年底发布的“全球宽带用户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IPTV用户增长了19%,达到270万。其中香港电讯盈科以63.8万用户稳坐第一大IPTV运营商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法国电信用户数也达到了42.1万户,并以37%的增长率获得增长率第一。

表1 IPTV用户数排名前10位的运营商
 



表2 IPTV用户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





  以上数据显示,IPTV在各国的发展冷热不均,究其原因,网络承载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据Dittberner报告称,西欧只有40% 的DSL用户可以获得满足要求的带宽,法国为20%,西班牙和比利时为13%。此外,各国IPTV的发展还与运营商所在国家的市场环境以及运营商遇到问题的应对能力有关。

  下面以中国香港、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中国香港

  从表2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区的IPTV普及率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59.5%,电讯盈科更是以63.8万的用户数高居榜首,这几乎令所有人都对IPTV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2003年9月,电讯盈科以“Now”为名开通了宽带电视业务。推出以来,成功地吸引了30多家著名的内容供应商,开设了包括免费和付费电视在内的上百个频道。丰富的内容是IPTV成功的关键。电讯盈科为了保证节目源的多样性,与不同的内容提供商签署合约,服务刚推出时便可以提供23个频道,其中很多频道是在香港首播。2006年,电讯盈科继续增添新频道,还推出自选电影的VOD服务,让用户自由选择喜爱的影片。从频道分类可以看出,电讯盈科将日常生活的公益内容像交通、天气这样的信息频道和新闻、儿童等频道免费向用户开放,把HBO等电影内容、ESPN这样的体育频道以及Channel[V]音乐频道作为收费项目,向用户收取收视费。

表3 “Now”宽带电视提供的部分频道内容





  除了电视业务之外,电讯盈科还将宽带电视作为用户家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用户手中遥控器的互动功能,将家中的电视机转化成电子交易工具。

  IPTV之所以在香港取得了成功,与香港宽松的管制环境分不开。由于中国香港现行的广电和电信管理体制相互融合,并没有专门的IPTV管理政策,只是把IPTV业务作为收费电视业务进行监管,没有给IPTV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另外,电讯盈科的成功还与它在IPTV产业链上所处的地位有关。电信盈科具有卫星电视的运营背景,本身就不受内容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它自己经营传送网络和业务运营,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所有核心环节。

  法国

  法国的IPTV业务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电信的“MaLigne TV”。

  “MaLigne TV”在2003年底推出,到2006年6月,该服务已覆盖了法国大多数城市,用户数超过30万。“MaLigne TV”主要采用ADSL的接入方式,用户终端是机顶盒加电视机的方式。在运营初期,法国电信主要与传统的电视业务提供商TPS和CAnal+合作,通过联合运营的方式开展IPTV服务,两者同时面向用户。从2005年第4季度开始,法国电信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推出了“法国电信电视套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IPTV服务;法国电信IPTV主要提供实时电视和VOD服务,用户通过ADSL接入法国电信的合作伙伴TPS、Canal+、CANALSAT的数字电视节目以及数字地面电视频道,所有的IPTV用户只需要与法国电信签合同,不必和其他内容提供商打交道。而其他的内容提供商只是法国电信的合作伙伴,不直接面对用户。

  应该说,法国的付费电视市场发展成熟,用户比较稳定,为开展IPTV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正是这一因素使得IPTV业务开展得并不顺利,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IPTV在法国付费电视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并不大。



图1 法国2005年付费电视市场占有情况(单位:万户)



  尽管如此,法国电信通过商业模式改造,与广电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尽量与广电数字电视形成良性互补,这一点值得所有国家的IPTV运营者们思考和借鉴。

  意大利

  虽然意大利的IPTV发展起步较晚(始于2002年),但却由于其固网运营商FASTWEB是世界上首先获得盈利的运营商而备受瞩目。

  FASTWEB成立于1999年,凭借全新的业务提供模式和经营策略,该公司在商业上迅速获得了成功,仅在成立两年之后就达到了收支平衡。该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运营IPTV业务的运营商,其视频业务发展速度之快是别的运营公司无法比拟的,到2006年9月,该公司IPTV用户总数已超过16万。

  FASTWEB的成功,使得该公司被誉为欧洲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运营的典范。其IPTV业务主要是以三重服务形式来实现。

  IPTV在意大利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数字电视。对手之一的Sky Italia公司实力非常强大,其付费电视用户已达到300多万户。而且,Sky Italia公司还效仿英国BSkyB公司成功地对运营模式进行了改组。最近,意大利的数字电视行业史无前例地引进了电信可充值预付卡的业务模式,用户通过零售渠道购买预付卡即可,对电视服务无需订购,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英国

  英国是欧洲起步最早的IPTV市场之一,但由于英国的付费电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IPTV业务开展得相当艰苦。

  以英国电信为例,虽然其IPTV业务开展得较早,但只在2006年12月4日启动其下一代IP电视业务BT Vision后才能算做正式商用。这一新业务将传统电视业务的方便和宽带业务的交互性结合起来,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选择电视节目,而且该业务不需要固定的月租费。BT Vision是第一个获得大规模应用的类似业务,第一批入网用户是5万,英国电信的计划是一年后为60万用户提供服务。BT Vision的用户可以利用宽带网络获得大量的点播电视资源,同时可以开路获得40套免费电视节目以及其他一些付费电视节目。用户通过专门的机顶盒V-box获取该项业务,其内置了可以存储80个小时节目的个人录像机(PVR),同时支持高清晰度电视格式。

  在内容提供方面,英国电信积极与各大媒体公司合作。截至2006年10月,英国电信已经同包括美国华纳唱片公司、英国EMAP公司、索尼BMG等公司签约,获取了在IPTV中使用音乐视频的授权。另外,英国电信还与交互式产品公司——双向电视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为用户提供游戏频道。

  在英国,由于英国广播公司、天空卫视以及有线电视商NCL等都要收取月租费,而英国电信的IPTV业务则不收月租费,对用户来讲要相对便宜,因此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然而,英国电信的IPTV发展也不是没有阻力,其最大阻力来源于政策层面。

  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06年到2010年间完成全国的数字化转型。市场上面临付费与免费数字电视的双重夹击,已经使IPTV处在了一个腹背受敌的境地,而政策上向数字电视的倾斜更让IPTV的发展处于不利局面。

  再有,数字电视也给IPTV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英国是欧洲最强大的数字电视国家,是欧洲数字电视的“超级获胜者”,英国的数字电视普及率已达到42%,仅有的未使用付费电视服务的1400万个家庭成了数字电视与IPTV激烈竞争的战场。

  美国

  从大环境来看,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非常发达,包括音、视频等数字服务在内的娱乐产业收入连续数年呈高速增长态势,仅移动数字娱乐服务在2006年的收入就有望达到52亿美元。除了光纤之外,美国IPTV接入网还有先前广泛使用的ADSL2+,以及Wi-Fi等新型接入技术。美国第三大电话机公司Pioneer联合电话公司就在2006年11月开始,对一项采用802.11g标准的“智能型 Wi-Fi”系统进行用户试验。

  除了大众应用外,IPTV系统在美国还走进了军队。据Optibase公司2006年11月宣布,它正在为NASA Dryden飞行研究中心提供IPTV解决方案,开创了承载网级IPTV系统在军队应用的先河。

  AT&T2006年正式推出的“U-verse TV”,可以说是美国IPTV业务运营的典型案例。作为美国第二大运营商,其为IPTV业务的开展实施了“光速工程”,从2004年底到2005年,耗资50亿美元建设高速宽带网络。

  U-verse采取的是Triple-play思路,与不同接入带宽的宽带接入服务捆绑销售。AT&T U-verse服务的资费如表4所示。

表4 AT&T U-verse服务资费表





  推出至今,U-verse TV的用户规模大约为3万左右,开通城市达到11个。

  尽管美国是一个电信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其IPTV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美国的管理部门对IPTV有过多的限制。

  从市场角度讲,美国市场发展IPTV业务的障碍并不存在,电信运营商可以进入IPTV的运营。其问题在于对IPTV业务应该采用何种管制政策。从目前的政策环境看,美国政府对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有线电视业务采取的管制政策完全不同,而IPTV应界定为何种类型的业务、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有线电视公司认为IPTV应视为广播业务,运营商经营IPTV业务应受到本地特许的限制;而电信运营公司认为IPTV应作为宽带数据业务,电信运营商提供IPTV业务不需要申请本地特许。因此,虽然有宏观政策上的许可,但在具体执行的问题上却存在障碍,双向进入管制政策的可操作性并不好,这是IPTV在美国发展并不太好的重要原因。

  除了政策环境之外,IPTV在美国的发展也遭遇到付费电视产业的强烈抵抗。

  美国的电信运营商如想通过IPTV进入广播电视市场,则必须体现服务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