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网艰难发展影响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局待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据央视报道,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日前签署了一项“规范竞争”的合作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双方将停止在对方领地里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固网运营商所面临的经营困境。随着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性日益加剧,固网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固网作为“国家通信命脉”,一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固网经营内外交困

  目前,中国电信市场面临严重的竞争格局失衡问题。与移动业务的如日中天比起来,固网业务经营“惨淡”,陷入增量不增收甚至增量也成问题的困境。固网不仅在存量市场上地位不保,在增量市场上也与移动运营商相差悬殊。

  2006年,电信业务收入的结构变化较大。据统计,固话本地业务收入、长途电话业务收入占电信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62和0.99个百分点;而移动通信所占比重高达47.3%,比2005年上升了2.83个百分点。

  在用户数方面,去年全国仅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736.7万户,相当于2005年新增用户量的45%。其中,小灵通用户量增幅大跌。全年仅新增582.7万户,而2005年,这个数字为2045.3万户。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电信今年1月新增25万用户,大不如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网领域竞争过度。固网的自然垄断性更强,进入的门槛与成本较高,却有四张牌照,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中国网通向母公司出售位于广东及上海的固网电信资产就是例证。目前,网通的股东大会已经以99%的票数通过粤沪资产出售案,意味着网通离正式完成“粤沪资产出售”只差政府的最终批准。

  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固网通信市场进入成熟期,可挖掘的潜力有限。在语音业务逐步走向低值化的趋势下,虽然固网运营商通过固网智能化改造,在固网中实现移机不改号、一号多机等创新型业务。但是,对整体收入的拉动作用仍然有限,无法弥补技术上的劣势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效应明显。两种不同的技术在同一市场展开竞争,手机资费降低以及单向收费更有利于移动运营商抢夺市场。作为个人通信工具,移动语音业务具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利用资费套餐的形式实现移动语音资费固网化后,移动语音业务的价格优势就成为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对消费者具有强大吸引力。

  电信专家王育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移动替代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整个固网的收入都在萎缩,真正的竞争不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之间,而是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之间。”

固网萎缩关乎能否起到支撑作用

  电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上。固网通信与移动通信等其它通信比较而言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信息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通畅的固定网络。固网的PSTN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具有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可以作为最后的通信保障手段来使用。固网还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带宽提供方式。凡是涉及大流量、实时的业务需求,都需要固网来保障传输带宽。

  固网承担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公众信息服务的重任,也是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主力军,其作用不可替代。在需要安全保障、持续连通的公务、商务、政务等领域都离不开固网通信支撑。应当看到,固网运营商在电信普遍服务、推进行业信息化、公共网资源为后进入者所利用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例如,固网运营商承担着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开发适应农村地区信息应用的重任。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固网发挥着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