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两会”让基层声音更响亮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8-03-16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序幕,媒体聚焦代表、委员的审议和讨论。来自基层第一线的代表委员的意见越来越被重视。他们虽然没有显赫的头衔,但同样心系国计民生;他们来自基层,却同样对改革充满期待。而正因为他们来自基层,他们的呼声真真切切地体现着一线广大普通职工的心声。他们为民所想、谏民所言、解民所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温家宝就政府报告听取基层意见12位基层代表走进中南海
 
2月6日下午,中南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派出所民警、农民、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技推广员……

  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12位基层代表走进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出席《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座谈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南海。

  会议室里,水仙花飘香,凤尾竹滴翠。15时许,温家宝来到会议室。他走到基层代表面前,笑容满面地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地询问他们的姓名和职业。待基层代表一一坐下后,他才最后落座。

  “我曾说过‘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这就是说,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这是我们的宗旨。”温家宝十分高兴地说,“多年来,每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国务院都要召开座谈会,征求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然而,为基层群众代表单独召开一次座谈会、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这还是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在起草过程中,邀请普通老百姓直接参与提意见,这一做法十分重要。”>>>详细

  听取基层代表声音,是温总理给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基调

  专门听取基层代表的声音,是温总理给今后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基调: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群众关心的报告,群众参与的报告,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直接来自于人民群众中间的基层代表,他们最懂得群众关心的是什么。而出自于他们口中的语言,也能使政府工作报告少些“学术化”和、多些大众化的味道。如何让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出来?在起草过程中,邀请他们直接参与,温总理已经给出了答案。

  专门听取基层代表的声音,是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刻理解,对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形象的诠释,也是爱民亲民心声的真情表达。既然“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那么各级政府的大门也应该是面向广大群众的。因为只有将大门面向群众,才能听得进去群众的心声,才能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问计于民,才能将决策建立在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也只有人民群众把政府的大门当作自家的大门,各项工作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专门听取基层代表的声音,是温总理为今后政府各项决策作出的表率和提供的范本。不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做任何一项决策,都要多听听基层的意见,多听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决策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拍脑袋”,特别是事关民生的问题,听听那些来自于社会底层的民意,重视这些民意所代表的诉求,才能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出符合民意、合乎民生的决策。人们常说,“眼睛向下,耳朵向下,笔头向下”,说的其实就是下到基层群众身边,倾听他们的真心话。>>>详细“两会”会风转变 从“领导先说”到“基层代表先说”

  对比任期内的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感触最深的是会风上的改变。

  首先是从“领导先说”到“基层代表先说”。

  过去每次团组审议,总是由领导先发言,“定基调”,其他代表再顺着领导的意思说下去,发言中甚至不乏“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样的客套话。

  今年许多基层代表在团组审议中获得“优先发言权”,不仅发言的时间更加充裕,镜头和话筒也更多对准了他们。

  江苏省一位来自政府部门的全国人大代表说,平时我们在各种场合说话的机会已经够多了,现在需要更多地倾听基层声音。

  另一股“新风”就是代表从“单位利益代言人”变为“群众利益代言人”。

  过去,代表的发言中经常充斥着“我们部门”“我们企业”等词语,十分钟的发言里倒有八分钟是在介绍所在单位去年一年的发展成绩。

  现在的会议往往直奔主题,围绕审议内容,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建议增加或修改什么,言简意赅。代表发言的话题也不再局限,更多代表开始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利益代言。

  会风的转变还体现在会场的氛围上。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对今年提交审议的预算草案报告提出批评,认为中央和地方预算做得过于粗糙,人大代表难以审查,建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报告。

  “这才是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有的氛围,”全国人大代表郭新志说,“无论你担任什么职务,但在这里却只有一个身份--人大代表。只要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进言,什么意见都可以在会议上提。”增加基层职工代表名额呼声渐强 让更多的代表从基层中产生
 
“不光是难见到农民工的身影,连基层一线职工的身影都越来越少了。”本报昨天的报道《六大劳务输出地输入地无一农民工代表代表委员希望今后能增加农民工代表名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不少代表委员向记者表示,基层职工代表的减少,不利于职工群众真实声音的传递。

  “现在确实有点寂寞感。”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铣床制造厂马恒昌小组组长孙普选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他是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他记忆里,第八届全国人代会时,黑龙江团有三四个基层职工代表,第九届全国人代会时,也还有三四个基层职工代表,但到了第十届全国人代会,就只有他和另外一个职工代表了。“从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感觉企业家多了,在一线从事生产的职工少了。”孙普选回忆说,“而且在不多的名额里,职工代表的身份也常常发生变化,会逐渐从一线职工中脱离出来。”

  “职工代表身份模糊”在其他代表团中得到印证。记者致电一个代表团的新闻联络员要求采访基层职工代表时,他也弄不清楚团里到底哪几位代表符合“基层”身份,“能有两三个吧,但是不是属于基层我也说不上来。”

  全国人大代表何淑兰呼吁:增加工人代表名额

  “我呼吁增加工人代表名额。”面对这种情况,全国人大代表何淑兰说,“今年5月份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时,我准备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她的意见在代表委员中得到普遍认同。他们认为,基层职工代表从基层中来,他们对基层生活感受最深、发言最真实,他们的声音不可或缺。

  全国人大代表邓明义:让更多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基层中产生

  而全国人大代表邓明义以自己所在广东团为例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广东代表团共160名代表,其中政府官员代表就占了代表总数的55%。来自基层代表的名额很有限。”邓明义代表由此呼吁,全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应大幅度降低政府官员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让更多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基层中产生,建议选区或者选举单位尽量少提名政府官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

  基层农民工将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新代表

  农民工将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新代表

  盛华仁说,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值得重视的是,近几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全国人大中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针对这些情况,决定草案规定,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人数高于上一届。决定草案还专门规定:“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详细

  电子政务助推“中国式民主” 网络传达基层民意

  作为人大电子政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办的人大官方网站中国人大网,3年来在收集民意、推动基层民众参与立法方面起到了鲜为人知的作用。

  据全国人大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在立法进程中,网络让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者得以广泛、直接地聆听基层民声。例如,2005年7月至8月,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11000多条修改意见,其中9000多条是通过中国人大网站收集到的。去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公布,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各方面意见19万多条,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收到18万多条,在这19万多条意见中,65%来自基层劳动者。今年2月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传出消息,考虑到就业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委员长会议决定,就业促进法草案将于近期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

  对此,全国人大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国人大网将继续成为基层民声上达的快车道。今后,随着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布法律草案也将成为一种常态。”2005年9月,全国人大法律委、财经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举行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听证会,直接听取公众和有关方面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意见。这次听证会共有4900多人报名,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报名并表达自己观点的有4600多人。

  民声借助网络渠道上达还有很多形式。例如,截至3月11日中午,新华网“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已吸引了22万多名网友。“通过网络,人大代表和各级官员可以稳定地了解民意。”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代表这样概括。2003年以来,他平均每天都可以收到10多封来自社会各界的反映情况和意见的邮件。>>>详细基层代表参政议政心声呼声涉及方方面面

  赵慧:“十项补贴”鼓起农民钱袋

  十项补贴虽然金额都不是太大,但相比过去向农民收费、收税,国家集中出台这么多惠农政策,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和变化。“农牧民都说,过去收农业税、三提五统,是从口袋里往外拿钱。现在‘十项补贴’,是给农牧民往口袋里‘装钱’,党中央国务院的助民、亲民、惠民政策真好。

  赵立雄:好环境带来好发展

  水质改善了,让老百姓喝上了干净水;环境治理好了,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还引来了许多大企业、大公司,到大理发展旅游产业,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就业率。“好的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洱海更清、大理更美。”

  沈宝昌:稳定房价解民忧

  政府一方面要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让真正应该享受经济适用房的中低收入者购买;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保障最低收入居民有房可住。

  赵国通:关爱农民工安全

  安全生产有两个方面亟待加强。一是最基层应赋予相应的行政监管职责,配备精干管理职员。二是加强对小企业的经营主和民工等的安全知识培训。

  唐祖宣:要提出好的议案

  唐祖宣指出,要提出好的议案:第一,要参加视察。第二,要调研。去年我调研了三次。第三,我是一个医生,经常给农民看病,经常把他们的热点、难点问题记录下来,反映到上面来。

  傅勇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傅勇林代表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通过我们的理性观察,紧紧与人民意愿联系在一块。人大代表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长远、深远影响的议案和建议。”

  李主其:学术腐败不可能真正获得科学真知

  针对学术腐败问题,李主其代表说,我是反对学术腐败的,学术腐败不可能真正获得科学真知。同进他指出,我个人是坚决反对政府盖豪华办公楼。

  童海保:反腐结构要建成中纪委模式

  在反腐败结构上,希望建成中纪委模式,把纪委、监察、检察院,甚至武警各种力量组成在一起,对腐败形成一种泰山压顶之势,让他不能承受。

  陈寿朋:食品安全头等事

  我国的食品生产大多处于小作坊式的加工生产阶段,监管起来的确比较难。“正因为这样,更需要监管部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实负起责任。”他表示,要用健全的制度、严格的措施,不断淘汰那些落后、低水平、难以保证质量甚至是违法的加工企业。

  范宝俊:农村救助莫忽视

  低保是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首先要做好。目前全国2/3的省份都已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但由于刚起步,还存在覆盖面不够宽,保障水平太低等问题。政府应配备的资金和人员也要到位。

  庞巨丰:节能减排离不开技术创新

  庞巨丰委员建议通过技术改变原来高消耗、高排放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他认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人类节能减排的意识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作用不可低估。

  王翔:莫排斥小商小贩

  政府应高度重视充分就业,只要管理得好,小商小贩摆摊设点和早市、跳蚤市场都有存在的必要。“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有小商贩、擦鞋摊。方便百姓点缀市容没啥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