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中世纪的欧洲,造纸术和印刷术促成了启蒙运动和科学知识的大范围传播,结果人们如同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一样,开始有了人权、民主的想法,这种思想观念的革新最终导致了封建王朝的灭亡和民主政治的兴起。当互联网、电子政务起步之时,也有人乐观地认为这终将导致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就电子政务的特性来看,它在政治行政过程中的应用确实可以达到加强监管、提高效率、节约行政、公众参与等目标。不过在现实中,“中国式的电子政务”以加强监管、提高效率者为多,至于节约行政、公众参与则被排在了后面。甚至一些政府机构建设网络,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便利。
关于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方面,在一些部门体现得特别明显,如在网上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就比到公安局跑来跑去方便得多;税收、工商、海关等部门的服务也因此有了显著改善。相比之下,对于公民参与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却远远落后了。本来,电子政务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功能,就是民主参与的扩大。因为从技术角度讲,网络作为比纸质媒体更开放的公共舆论平台,能够为公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利益表达方式,使得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范围更加扩展和多元化;同时现代电子技术也是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化的有效手段。但恰恰是在这些地方,尚缺乏有意义、根本性的进步。即使像人大这样电子政务做得比较好的机关,也不过是通过网上调查略略拓宽了民意渠道而已。
更有甚者,一些政府斥巨资采纳的高级设备达不到使用效果,造成惊人的浪费。这几年,各级政府投入电子政务的资金不下几千亿元,但多数项目的效益实在不高,有的甚至还未投入使用便已过时,徒然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和体制运行的成本。而在项目管理不规范、缺乏评估机制的情况下,经常是采购一台普通电脑就要几万块,容易产生新的腐败。此外,各地政府由于经济实力差距,对于电子资源的占有也存在差距,制造了新的不平等。
当然,这些弊端都不是电子政务的错。事实上,一切技术活动总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而确定技术的使用方向者,乃在技术之外。即使电子政务确有促进政治进步的作用,也必须要承认,决定成败的,是“政务”而不是“电子”——正如若只有传播手段的进步而没有启蒙思想的话,启蒙运动也根本不会发生一样。重要的是赋予技术以灵魂,即只有在政务民主、政务公开的前提下,所谓“电子政务”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如果政务过程仍体现为少数人决定一切,即使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自动带来民主和开放,甚至会成为新的浪费和腐败的契机。
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不应是简单地将电子技术应用于传统政治体系,收集一些片面、匿名、模糊的民意,进行效率极低的整合,而应着重于信息时代的公民培养,促进公民拥有更加全面、强大的公共选择权利和政治影响力,从被动的政治角色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目标体系下,政府也必须更具代表性、互动性和责任感。总之一句话:技术不是万应灵药,政治进步的理想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实现。如果我们连自己身边的事务都决定不了,那通过互联网所参与的遥远地方的遥远民主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