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市水务科技教育暨信息化工作会召开
来源:北京水务网 更新时间:2008-03-15


  本站讯 3月14日,北京市水务局召开了2007年北京市水务科技教育暨信息化工作会。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焦志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科委、市信息办及市水务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水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朱建民主持。

  会上,排水集团、门头沟水务局、海淀区水务局、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等四家单位的典型发言充分展现了全市水务工作利用高新科技在水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市水务局副局长张萍宣读了2006年度水务科技教育及信息化获奖情况并对获奖者进行颁奖。

  市水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程静和副局长张寿全分别做了北京水务信息化和北京水务科技教育的工作报告。两份报告中对2006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07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6年,市水务局在信息化方面改造了河湖水质自动监测站6处,新建3处,建成了城市河湖水质自动监测体系,提高了水环境预警保障能力。新建供水管网水质水压自动监测点5处;清河、卢沟桥、吴家村、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4处,整合4座污水处理厂已建监测站点数据,实现对现有8座污水处理厂出水自动化监控。完善水务局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已接入市水务局信息平台和市长决策平台,集成各类实时监测和上报信息87类,包括11个出入境水文站、17座水库、3个应急水源地、9座自来水厂的监测信息。整合视频监控57路;建成基于台风云图的雨情分析预警系统。自来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

  另外,市水务局在日常办公及行政受理方面也积极推行了信息化,方便了百姓更多了解全市的水资源状况。市水务局办公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系统均增设了时限提醒和行政监督功能,提高了行政许可的透明度。市水务局负责的40项行政许可事项100%实现了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网上公示。2006年,网上办理行政许可529项,占受理总数的100%。其中,21项行政许可事项经局监察处的网上催办后,100%按时办结。在外网网站设立了领导信箱、监督举报信箱、咨询信箱,公众可与水务局相关部门进行网上沟通交流,全年共受理各类网上信件901件,全部及时办理、及时回复。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改版外网网站,加强政务公开和政民互动,向公众提供雨情、水情、水价等信息服务300多项,达3000多条。增设在线视频、水务报刊、普法教育、节水论坛等专门栏目,搭建了政民互动交流的网上平台。外网网站年访问量超过180万人次。

  而科技教育方面,在密怀供水系统建设6处地表水流量自动监测站,安装387块自备井远传水表,实现对年用水量100万吨以上大户用水的实时监测;建设水资源管理中心平台和29个分中心,对地表水出入库水量、蓄水量、供水量、用水量等水资源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展示,实现对水资源量收支平衡分析计算。“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研究及工程示范”全面实施,以污染流失监测为重点,形成了11个坡地径流场、14个沟道控制站、547条小流域覆盖全市的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网络,为全面评价水土保持效果提供了科学数据。制定了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库滨带保护等多项技术方案,建设了村庄污水垃圾治理、库滨带污染防治等示范工程。

  积极开展管网漏失控制研究,实现对城区供水管网分区动态管理,降低管网漏损率。安装管网漏失探头550个,提高了应对供水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中非北京峰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上得到了进一步推广。采用分散处理、集中处理和接入市政管网3种模式,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新技术示范。推广了膜生物反应器、土地处理、人工湿地、生物流化床、集成式生物滤池、高分子生物膜等多项新技术,在怀柔、密云等重要水源区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120处,日处理能力达1万立方米。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新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要求》,以水务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同时,为满足社会各界对节水产品的需求,举办了“2006年北京市节水产品与设备推介会”。63个节水器具生产厂家和16名节水专利发明人参加了推介展示活动。2006年有25项工业节水技改项目通过验收。有24家机关、团体推广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技术,年实现节水170万立方米。在城区推广建设雨水利用项目100个,年利用雨水达125万立方米。为涵养地下水源、减轻防洪压力,编制了南北旱河、香泉环岛、万泉河桥等十多个雨洪利用技术方案。

  2007年,市水务局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水资源的“日清月结”。所谓“日清”是指每日水资源量分布信息要清楚可查,“月结”是指每月水资源帐要实现平衡。另外,今年还将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出水自动监测系统,4月底前将8座污水处理厂出水自动监测数据整合到局中心;完善城区供水水质实时监测系统,5月底前要将三、八、九厂水量水质数据以及管网水质水压数据汇集到市水务局中心;加快城区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5月底前在市水务局实现管网信息的查询;城市排水集团要加快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水管网监管技术手段,为及时消除管网隐患提供技术保障。

  同时,今年将高标准的做好奥运相关水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提高预警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整合市、区两级雨水情、城区积水点等预警信息,完成城区暴雨积水预警模型和城市河湖预警模型开发,建设城市防汛应急预警调度平台,在汛前投入试运行。在市水务局和10个水管单位建立图像信息两级管理平台,整合已建126处和新建123处图像监视信息,实现分级控制、存储、检索,与市政府、市应急办实现图像信息双向传输。年底前完成联网调试。

  建设完善水务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市水务局和自来水集团、排水集团、城市河湖管理处等7家单位组成的两级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城区5大类涉水事件的统一受理,分级处置和监督;为基层巡检人员配备510台PDA,进行突发事件采集与上报,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启动建设水质突发污染预警系统。建设四道预警防线,三级监测排查、三级预警管理的工作机制。

  焦志忠指出,一年一度的北京水务科技教育和信息化工作通过今天的会议进行了盘点和展示。多年来的展示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北京水务科技教育和信息化工作成果显著。主要有三项,首先是治水思路、观念中的科技含量和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是抓住北京水务面临的难题进行科技攻关、进行信息化手段的发展,用科技的手段破解北京水务诸多难题。第三项成果是涌现了许许多多科技人才。

  他强调,2007年的工作主要有三大目标。一是抓住决战之年北京水务建设管理的科技难题继续攻关,这是2007年做好水务科技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方向。二是在2007年加大科技奖励的力度,奖励的每一项成果都要转化成北京水务建设管理的现实能力。三是进一步推动科技攻关项目,培养科技带头人,既要有成果又要有人才。

  他要求,水务系统的科技工作和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要坚持好北京水务已经摸索出来的科技的成功之路,主要是引进、实践和创新三个重要环节。

  朱建民强调,这次会议是继全市水务工作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提出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工作的标准。会后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确保完成今年的科教和信息化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