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世界呼唤新秩序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5年前的今天,中国还没有“博客(网络日记)”这个词。5年后,中国的博客作者多达数千万,而全球的博客用户已经过亿,全球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数量是2003年的100多倍。博客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人把博客称为草根阶层获得话语权的最新平台,但互联网上畸形的“谩骂文化”也在博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博客诞生那一刻起,各种争议就一直伴随着它。恶炒、色情、暴露隐私等现象给这个新生事物蒙上了阴影,因为博客而引发的官司也接连不断,网络秩序的缺失则让博客监管难以实现。各国都在思考,如何让这个如此庞大而且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不要偏离人类道德规范的轨道。

    “今年将是博客的巅峰之年”

    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不久前发布报告说,2007年将是博客发展的巅峰之年,全球活跃的博客用户将达到1亿,之后会在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所谓活跃的博客用户是指至少每3个月更新一次。据美国皮尤中心2006年调查,美国1200万成年人有自己的博客,5700万人会去浏览博客。博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最近引人注目的副总统切尼办公室前主任路易斯·利比伪证案中,多名美国博客首次获得了联邦法院庭审的采访证。

    在英国,热衷写博客的人群一般是在16岁到45岁之间。他们中多数都接受了大学教育,拥有稳定的职业。英国人的博客按照内容主要可以分为:新闻信息类、图片集锦类、网络相关话题以及法律等专项事务类。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英国有关实时新闻类的博客数量激增。和新闻类相比,图片类和网络话题链接的博客主要是针对不同需要和不同兴趣的网友。

    《时代》周刊加拿大版一次关于博客问题的调查中,甚至有反馈者认为“没有偏见和问题的博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受调查者看来,博客之所以大行其道,恰在于人们厌倦了传统媒体“责任心、客观、公正”的“自我约束”的老套,而显示出博主独特的见解和尖锐、有穿透力的言论。至于博文是否符合事实,读者自己会作出判断,也许在他们心目中,这种“自我评判”的余地也同样是博客魅力的一环。

    目前博客的形式已经从文本和图片格式向音频和视频过渡,博客的升级版——“播客”悄然流行起来。博客是自己写东西,播客则是自己录和拍东西。如果说博客是个人网络报纸,那么播客就是个人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由于提供的信息量大,播客很有代替博客的潜力。

    因博客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

    不久前,22岁的埃及法律系大学生苏莱曼被判处4年监禁。给苏莱曼带来牢狱之灾的是他在博客上对埃及政府的攻击,他因此成为因写博客而被捕入狱的第一位埃及人。据路透社报道,在埃及7000多万人口中,写博客的只有5000多人。就是这么小的一个群体,最近在埃及引起了一场关于政府监管和博客言论自由的激烈争论。

    近年来,在美国,与博客有关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隐私权、名誉权、国家安全等领域。由于博客的载体是互联网,用传统的法律来处理博客官司,存在许多争议。2004年,当时在美国国会山当议员助手的杰西卡·卡特勒在她的博客“华盛顿宝贝”中,绘声绘色地写了她和国会山中的六名男职员交往的许多生动细节。这些内容后来被美国一家网站从博客中挖掘出来,吸引了无数点击。博客中提到其中的一位男职员罗伯特·施泰因布赫以侵犯名誉和隐私罪将杰西卡告上法庭,并索赔2000万美元。这起事件在美国造成很大影响,杰西卡因此丢了工作,施泰因布赫也被迫离开华盛顿。

    “博客风”还曾经在驻伊美军中非常流行。他们开了上千个博客,详细地记录在伊拉克的战斗和生活,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国内的美国人说,这些博客提供的信息,往往比CNN这样的主流媒体还要生动和准确。但是对于军方来说,他们不欢迎这些可能泄露军事秘密的博客。2006年8月,美国军方下令组成一支10个人的检查组,专门浏览军方人员在公开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包括个人博客。据这个检查组的指挥官沃纳克说,他们在3个月里检查了80万个网址,其中包括500名美军士兵的个人博客,许多博客以“国家安全”的名义被要求关闭。有些博客和军事机密并没有太大关系,在风声鹤唳的气氛下,也被迫关闭。军医科恩少校在他的博客里写了自己如何抢救伤员,他抱怨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但是他们说我违背了陆军的条例。我只好关闭博客。”

    博客的出现还为商业欺诈提供了一个新场所。前段时间,一个英国人的博客上写着,从他提供的链接上可以找到注册英国汇丰银行账户,同时会得到一笔奖金。许多贪图小利的人就按照指示,点击开了这个所谓的“汇丰银行”新网站,甚至将自己的银行存款转入。结果数月后,英国警方宣布这是一个欺诈网站,而这些“新储户”们的钱十有八九是难以追回的。除了商业欺诈外,网络色情业也是伴随英国博客盛行带来的一大问题。英国警方为此还设立专项部门监督。日本的博客中则出现了不少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文章。据3月6日的《每日新闻》报道,东京都小平市的3名女中学生因对另两名女中学生施加暴力而被逮捕,3名女生打人、骂人,还在自己的博客上侮辱被害者,说对方“一边抽烟一边在商场偷东西”,被指名道姓的女生受到侮辱,留下遗书欲自尽,幸好被家人发现制止。

    写博客成为赚钱新途径

    30岁的美国职业女性科琳在自己的博客上似乎什么都写,比如顺便拜访了自己孩子的老师,蛋糕价格又涨了等等,还包括马上要上映一部什么新电影。在最近几天的博客中,科琳就对描述一部新电影产生了兴趣。在她的描述中,这部电影充满着魅力。不过,有一点科琳没有提到:这部影片的推广方曾经付给她12美元,让她在博客中宣传。通过这种方式,科琳已经赚到了7700多美元。据《洛杉矶时报》3月10日报道,在美国有成千上万人像科琳一样出售自己的博客“声音”。格兰·雷纳德大概算是美国最老资格的博客作者了。这位田纳西州大学的法律教授从2001年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法律评论,他的博客文章经常被媒体转载,他自己也颇受自由派人士的推崇。之前,雷纳德并没有指望这些业余时间写的东西真能给他带来什么。而现在,通过在博客上做广告,这位教授每个月的收入就达到数千美元。

    在日本,博客广告正在成为营销的一股新势力。在这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中,博客在自己的网页中发布宣传商品或服务的广告,有的还介绍自己使用产品的亲身体验。博客可以根据其与商家签订的合同,从广告点击率或产品销售额中获取收益。可口可乐(日本)公司营销其改良后的一种茶饮料时,邀请了博客日点击量超过千次的100位女性博客写手做广告。该公司人士说,虽然博客的宣传效果很难量化,但这个茶饮料的名称的确已通过博客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日本一家大型电视直销公司的营销人员说,博客写手体验过产品后写出的感受和数据是“最好的推销”。不过,日本媒体指出,博客广告存在很多陷阱。写手可能为获得更多佣金而夸大产品和服务的功效,从而误导消费者。此外,博客数量众多,很难进行规范化管理。日本消费者事务服务部门已接到不少有关博客广告的投诉。

    博客监管,各国都在想办法

    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博客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减少负面影响是一个挑战。为了对博客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各国都费尽了心思。韩国对博客的管理大概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申请博客者必须填写实名和真实联络方式。2005年10月,韩国政府发布和修改《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等法规,为网络实名制提供了法律依据。韩国负责监管博客信息的政府部门是情报通信部,他们会对博客内容进行随机检查,并受理访问者的举报和投诉,各种不当言论不但会被勒令限期清除,如果影响恶劣,还会被责令当众道歉、公开消除影响,甚至处以罚款。据该部门统计,博客实名以来,“不文明内容”已消除一半以上。韩国情报通信部官员金钟浩表示,实名制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管理,而在于树立网民的责任和自律意识,因为全面监管无论从技术或人力而言都不可能实现,所以,自律才是网络管理的核心。

    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采取博客实名制管理。在新加坡申请博客无需实名,手续并不复杂,但博主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论不“越轨”,否则不但当局会管,运营商也会管,正如当地《海峡时报》引用读者来信所言:“如果社群(博客)不想要老大哥在后头监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监视自己”。根据新加坡颁布的《互联网络内容指导原则》,新加坡三大电信运营商有义务屏蔽“不当博客”,政府有权要求供应商删除博客中宣扬色情、暴力及种族仇视等内容的言论。若供应商不能履行义务,将会被罚款或被暂时吊销营业执照。2005年10月,两名在博客上撰文鼓吹种族煽动性言论的青年被当局引用“骚乱法案”量刑,按照总理李显龙的说法,“难以接受的信息就是违法的,违法就必须惩处,言论自由并非无限”。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法律规定博客实名要求,但博客用实名却比较盛行。加拿大对博客的管理完全交由运营商。博文内容只要不违法,政府是不会干涉的。但运营商则可能根据自己的取向加以限制。但加拿大的管理方法是“告则受理”,发现这些不当内容,读者应首先提醒运营商处理,无结果则可向民事法庭提出指控。一般而言,运营商对这类敏感内容都会及时处理,因为如果被裁定信息不当,被处罚的是运营商而非博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