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中国上海 更新时间:2012-04-14
  “到2010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卫生体系框架;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初步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市民的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平均期望寿命保持80岁以上,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10/10万以下”。这是市卫生局于3月19日对外发布《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所披露的最新消息。
  据悉,为全面推进和实施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本市拟确立10个方面任务,推出举措: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重大疾病的能力
  ——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形成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根据全市总体规划,选择若干医疗机构建设直升机起降点。
  ——预防控制影响居民健康的重点疾病,加强健康促进。健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应对系统,落实各类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防范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控制肝炎、肺结核、艾滋病、性病等重点传染病。加强慢性病筛查,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病的管理率。建立“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电话,形成全市统一的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加强妇幼保健。规划建设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加强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统一管理。本市户籍人口孕产妇和0-6岁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保持95%以上。提高外来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2、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郊区卫生工作
  ——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每个街道、乡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确保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由政府举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郊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中心村卫生室。
  ——落实“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设置以全科门诊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设专家门诊和联合病房。完善社区卫生约定服务,促进居民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首诊在社区。
  ——加快郊区卫生事业发展。实施郊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分批完成与本市城乡规划体系相衔接的10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城区支援郊区卫生工作,重点推进金山、奉贤、南汇等远郊地区建设三级医院或分院,提升郊区区域医疗中心服务水平。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建立逐年递增的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郊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增强郊区农民抗大病风险能力。
  3、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完善和做实区域卫生规划,改善医疗资源布局。加强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规划建设临港、嘉定新城卫生配套项目。完善院前急救机构布局,建设全市统一调度的“120”信息系统,增设院前急救分站,全市配置救护车到500辆,进一步缩短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建设“世博会”医疗救护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医疗急救用直升机停机坪。
  ——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效率。强化医疗专项技术、大型医用设备、诊疗科目的准入管理,探索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缩短治疗床位的平均住院天数,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治疗床位平均住院天数降至10天以内。
  ——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到2010年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5%以上,逐步实现全市临床用血自给。健全采供血服务网络,完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扩大公共捐献脐带血保存规模。
  4、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的中医发展战略。创建1~2所标志性中医医院,建成1所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10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30个上海市中医名科、50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在全市综合性医院建设50个示范中医科和达标中医科。
  ——推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社区基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工作,到2010年达标率达到80%。创建2个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33个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
  ——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转化。力争在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肿瘤、中医急症等方面取得进展。研制开发3~4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中药新药,完成8~10项中医科研成果合作转让项目。
  5、积极试点探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
  ——积极推进以社区卫生为切入口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建立与服务量、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紧密联系的新型考核分配制度,转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二、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建立与服务量、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紧密联系的新型考核分配制度,转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二、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区域性纵向整合。有组织、有规划地推进城市三级医院与郊区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推进区域内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促进社会办医有序发展。在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和严格准入的基础上,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6、提高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和保健服务需求
  ——大力推进高层次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快引进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提升恶性肿瘤治疗水平。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合资合作,规划建设上海中德友好医院等若干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7、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依法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监督执法
  ——理顺卫生监督体制,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明确市、区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实行卫生监督稽查制度。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职业病防治、学校卫生、饮水卫生等公共卫生执法。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格查处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违法医疗广告、“医托”等违法行为。
  8、完善“将才、团队、平台”的科研人才发展模式,提升上海医学科技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重大疾病的联合科研攻关。整合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艾滋病、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精神疾病、环境相关疾病等重点疾病的多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创新,提升本市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各类医学学科建设。继续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临床医学中心,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30个医学重点学科,在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30个医学重点专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40个社区卫生重点学科项目。
  ——促进各类卫生人才均衡发展。加快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到2010年,医护比达到1:1.2-1.5;注册护士4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疾病预防专业技术人员5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卫生监督员6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占临床医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9、纠建结合、标本兼治,构建教育、激励、制度、监督并重的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长效机制
  ——提升医务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大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工作力度。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大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宣传力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坚决整治商业贿赂行为,进一步纠正医疗服务中索要收受“红包”、药械回扣等不正之风,不断规范诊疗行为和医疗服务收费。
  10、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提高卫生行政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市、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各级各类、各种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和属地化管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设和完善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强化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建立科学民主的卫生行政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