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电信业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与责任
来源:搜狐 更新时间:2012-04-14

 3月20日,“2007年中国电信业发展与政策通报会”在京举行。会议上全面总结了2006年中国电信业发展、改革的基本情况与经验,并介绍了2007年电信发展、改革和监管工作的思路与措施。以下为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汪向东主任在大会上的发言全文。

 

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汪向东主任

 
 
  汪向东:谢谢主持人!各位下午好!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今天这样郑重的场合作为一个学者谈谈个人对于电信业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定位和责任的一些看法。

  会议给我的命题是谈谈电信业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定位与责任,谈这个问题,离不开我们国家去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战略,2006-2020年重要的划时代的文件。

  简单回顾一下信息化在咱们国家历史发展,80年代时候,信息化还是归在不同部门做的事情,到去年,尤其是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颁布,标志着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分散的事情,哪怕是重点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对我们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起重要作用的一件事情,而且自身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
 
 
 

  在这个战略中,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有这么几个亮点很重要:一是这个战略第一次把信息社会设立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二是在这个战略中间,对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做了规定;三是体现了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精神;四是反映了信息化方针与时俱进的变化;五是强调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六是强调了应用主导和趋势主导,反映出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一些新思路、新部署和新要求,因此非常非常的重要,下面我依次说一下。

  第一,这个战略第一次把信息社会设立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知道信息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来,应该说还是比较早的。信息化概念是60年代日本最新提出来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间,随着工业社会基本建成以后,在这个问题下,出来很多学派和观点,在这种基础之上,很多国家陆续把后工业社会定位为信息社会。我们国家去年颁布的战略确认了我们也把信息社会作为我们的长远目标,这个意义重大。这个规定说到2020年,最后说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表明到2020年,我们只是为信息社会奠定基础,说明信息社会还不是本期的战略目标,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这种定位对我们国家来讲应该说是积极而稳妥的。

  关于信息化,关于信息社会,我想人们以前认识上的分歧不在于可以在发展中间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发展的工具,这个大家没有什么分歧,也不在于我们在应用时候会引起我们自身的一系列变化,这个也没有太多的分歧,其实关键分歧是什么呢?是说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时候,带来的变化的性质怎么看。比如在社会推进信息化,以至于我们用信息技术会带来的变化达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范式,分歧往往在这个地方。你说信息技术是很有用的工具,这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用这种工具会带来工作、发展中的一些变化,这个大家也能够看得到,但是怎么把握这个变化,我们去年颁布的战略,第一次明确的把信息社会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确定下来,同时意味着带来的社会范式的变化,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当然信息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范式?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这边是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会构成一种新的社会范式,在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电信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大,我觉得可能会从三方面:电信的基础设施作用非常重要,另外社会范式转变上,还有技术推动上,都会在信息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第二,去年颁布的战略体现了中国特色,经过两次联合国信息峰会以后,应该说信息社会已经成为全球的选择,我们知道联合国的信息社会峰会通过了一个原则宣言,副标题叫做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这个原则宣言宣告了信息社会是联合国成员国共同愿望与承诺,等于是全球共同的承诺。

  人类社会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在国际社会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这些共识我简单的列了一下,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怎么样迈向信息社会?怎么样推进信息化?国际社会也形成了一些通用的规则,这些国际公认的共识、原则不足以解决中国信息化中的特殊问题。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基于我们自己特有的国情,我们在自己的国家推进信息化,向信息社会迈进,我们面临着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特殊的问题,比方:农业、工业、信息业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在结构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比方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化模式,怎么解决可持续性等等。有很多独特问题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处理,通用的原则不足以给我们提供解决特殊问题的现成答案。

  去年颁布的战略等于用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对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提供了一个覆盖面很全的回答,在这样一个总的要求下,比如战略规定说信息化推进要以人为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讲求实效等等。这是我们面对我们自己的特殊问题所做出的战略部署,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特别要注意着力解决信息化不等式的问题。近年提出来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信息化不等式,说在信息化建设中间,我们发现很多领域普遍存在着一种信息能力、信息应用和实际绩效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能力并不等于应用,应用不等于有效。我们看到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建成的信息能力大量闲置,应用的绩效并不好,供求双方对于绩效的评估也有很重大的差异,在电信业中也是存在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推进信息化,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的信息化成本代价就太大了。

  我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对电信业来讲我觉得可能是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个用我们电信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我们今天听了一天演讲,政府各个司局和六大运营商围绕着这个问题确实思考了很多,包括电信业的反思,在强调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与业务、资源与应用、各类业务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调整自己的部署,以便完善对规模、结构、速度、效益、数量、质量、眼前、长远这些重要关系做出一系列新的安排。首先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第二个问题是说电信业要以自己的科学发展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的科学发展,要不然电信业愧对先导产业这种称号,确实有这样一个定位和责任,要用我们的科学发展促进全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三,未来的战略将会是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战略。我们看到以往的信息化,虽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应该说过去信息化战略还是更多的集中于经济建设,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是应当坚持下来的,是没有问题的。从客观上看,过去一些地方存在片面追求GDP、轻视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问题,2003年非典让我们反思价值目标,在价值目标上、层次上反思了很多东西,党中央做出新的部署,提出科学发展观,进而提出了和谐社会,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惠及全民。

  当然我们的信息化、我们电信业的发展都会在这样一个精神要求下部署和安排。我是搞研究的,在研究信息化的过程中间,会碰到不同的观点,比方说有人会更多的看到信息化会加剧失业,会扩大数字鸿沟等等这些负面作用,这个是有根据的,应该说会有这方面的效益,我们觉得信息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应该好好研究,我所在中心接了一个课题,就是信息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一个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带来扩大数字鸿沟、加剧失业等等问题。反过来看,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治标和治本都离不开信息化,没有更多的时间展开讲,我想说效益和公平是任何国家的执政者都会权衡的一对矛盾,效益、公平、稳定的动态平衡其实是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实现的。

  党中央提出来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新部署、新理论应该说是有很强针对性的,回到电信业,在这个战略中间有九个字和我们关联最大: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信业对于支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发展中间如何让大家用得上,特别是跟咱们电信普遍服务、缩小数字鸿沟有密切的关联,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如何用得起涉及到资费改革等等方方面面事情,如何用得好,在座的都是专家,我就不多说了。

  第四,信息化的方针,经过与时俱进的过程,1994年我们研究信息化,印象很深的是16字方针,到1997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4字方针,后面又由一个老24字方针发展到新24字方针是2001年提的。去年又提出32字方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梳理一下会发现统筹规划讲的是最早的,其次资源共享,最早的方针到现在可能只剩下8个字,其实内容也发生变化了,一开始更多是围绕着信息基础设施提的,发展到今天,强调信息化过程中间的诸多要素。开始提老24字方针时候,方针提的是国家主导,到2001年新24字方针提出面向市场,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变化,2001年新24字方针到现在突出了应用和务求时效,再往下又提出正确处理好建设、应用和安全可靠的关系,去年又增加了立足创新、军民结合。

  简单回顾信息化方针的演变,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信息化主导方针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间,具体到电信来讲,我觉得需要电信业树立新的观念,我们知道过去国家的政策是向电信倾斜的,现在好象到了电信要返补社会的时候了,而且电信到今天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不知道这个观点对不对。在这个过程中间社会对电信的服务、资费等等问题都会非常非常重视,包括在今天会议上,信息产业部司局领导、我们的运营商也都非常关注这些问题,资费降低是明明白白的,服务质量也明显改善,但是还是有问题,社会对电信服务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电信能不能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呢?

  第五,未来战略将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战略,改革创新是信息化动力。对此这个战略也有很明确的规定,比方说通过两个跨越,技术自主创新、产业由大变强这样两个跨越,比如通过大力拓展应用,改造原有系统,通过培训提升四个能力,我们应该明确技术创新不能够代替业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到现阶段,业务的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更加重要。

  我们举三个例子:例一:我们正在承接三部委的委托,信息产业部是信息化推进司,发改委是中小企业司,信息办是应用推广组,这三个部委委托我们牵头做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前段时间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和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这块没有创新不行,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不在一个层面上,自身有很多制约条件,需要社会为他提供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需要更好的环境,这就涉及到创新问题。例二:很多运营商都讲战略转型,一方面自己要有业务模式的创新,要克服许多阻力,这都需要自身的改革,另一方面,业务转型光靠自己很难完成,需要跟外部整合产业链,这本身又是机制的创新。例三:三网融合是典型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没有机制上的创新很难推,事实就是这样,所以我说信息化往前走,更多的要依靠非技术的创新。

  第六,下一阶段国家信息化战略是一个强调应用主导和需求主导的战略,从电信发展来看,经过了不同的阶段。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应用主导的阶段,如果说原来的中心是能力建设,现在到了怎么样应用这些能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间我们电信出现了收入增幅递减的现象,刚才电信的李总提到固网不光是增量不增收,而且是减量减收,在这个新阶段,这个挑战对电信业来讲是实实在在的,市场格局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新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用经济学观点讲,是用户依据应用需求来主导。作为电信运营商,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刺激用户的需求,归根到底最终能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还是用户说了算。

  与此同时政府对电信调控措施、调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加入世贸和非公经济的转变,政府也不再可能沿用过去国家主导的方针模式调控。过去是能力上供不应求,围绕着能力建设部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现在,迎接新挑战要靠市场机制,分权决策代替了绝权,要靠利益协调,应用不光是技术问题,要靠制度创新,信息应用范围这么广,主体差异这么大,需要分类指导,这跟以往都是不太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市场推广也好,政府推进信息化也好,都必须把政策的重心放在研究用户的应用需求上,放在出实效上,只有为用户提供了价值,自己的效益才能有长久、可靠的保障。

  最后把自己的观点做个小结,我们看到去年颁布的战略,确实符合信息化规律,也符合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特点,体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未来的要求,电信业在未来国家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担负不可替代责任,同时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何对这种挑战做出回应,不仅决定电信业自身的未来,也决定了国家信息化的前途。

  我们期待着电信业进一步转变观念,服务大局,以自身科学发展促进全社会的科学发展,为全社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电信服务,以改革创新整合产业链、谋求共赢发展解决信息化不等式矛盾,我们相信电信业一定不会辜负时代的重托,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愿意和大家加强合作,做出我们的微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