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化和个人化的通信已成为全球趋势,用户的通信习惯发生了根本的转移,我国固网运营商纷纷实施转型,却仍然挽救不了固网空间锐减的局面。解决固网发展不足,在我国电信市场上必须实施全业务经营,并以3G牌照发放为契机实施电信业重组。
近日,知名市场研究机构HarrisInteractive公布了一份美国个人通信市场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美国个人通信的主流。
在国内,用户的通信习惯更是发生了质的“蜕变”。2007年,移动通信用户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而固定电话用户的增长则进一步放缓。国外的投行一致认为,在中国电信市场上,固网被取代的趋势正在加快。
固网空间锐减
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移动电话用户月均新增564.0万户,高于2004年、2005年540.6、488.4万户的水平;而全国固定电话仅新增用户1736.7万户,远远低于2004年、2005年4969.6、3867.7万户的水平,下降明显,其中小灵通下降幅度更大。在许多地区,固定电话用户甚至负增长。
2007年1月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632.7万户,而固网的用户数只增长了103.8万户,其中小灵通更是减少了77.1万户,公用电话减少了19.8万部,住宅电话减少了65.5万户。
在本地话务方面,固定与移动的比例已经由2001年的4:1变成了2005年的3:7。2005年,固网通话量是零增长;2006年,固网本地通话量不增反降,幅度超过3%。2007年1月份,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比去年同期下降8.8%,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而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34.6%,对固定本地业务的替代效应持续增强。
固网用户数和业务量急剧减少,移动用户数和业务量猛增,只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用户的通信习惯已经改变,固网发展空间日益萎缩。
为了挽救固网用户减缓和业务收入下滑的局面,同时延缓固网被取代的速度,固网运营商纷纷作出转型的战略部署。
然而,在用户通信习惯“蜕变”的全球趋势下,固网无论如何“发力”,都只能是“吃力不讨好”。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据有关人士透露,2006年,国内最大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净增电话用户1406万户,同比下降44%,主要原因是拆机数迅速增加,而新装机用户降幅并不大。
可见,在移动运营商个人化的移动通信优势和超低廉的价格优势面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两大固网运营商全力构筑的“防御阵地”,瞬间“土崩瓦解”。
移动不完全替代固网
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的发展“如日中天”;另一方面,固网市场日益萎缩,固网运营商发展异常“吃力”。移动对固网的分流和替代在2006年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移动通信个人化、移动化特征,决定了其对固网只能是一个不完全的替代。固网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信息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运作的支柱,是“国家通信命脉”。
固网发展维艰,势必影响对社会通信和信息化的支撑功能,从而制约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此外,固网空间锐减,发展后劲不足,必将加速8000亿固网国资的贬值。我国在固网上的投资占据了电信业国有资产60%以上,高达8000多亿。固网被取代趋势的加快,也必将带动8000亿固网国资贬值的加速。这是一个谁也承担不了的责任。
不仅如此,固网发展后劲不足,将制约电信运营商的创新能力,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并最终影响我国电信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和电信强国的建设。
而这些,都是移动网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因此,充分发挥固定网的剩余价值,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协调发展,在今天显得至关重要。
适时扶持固网
挽救固网危机,解决固网后劲不足,必须适时调整电信业政策,加大对固网的扶持力度。
在全球范围内,全业务经营,尤其是固网与移动网之间的融合,愈演愈烈。延缓固网萎缩的速度,充分发挥固网的剩余价值,就必须实施固网与移动网的捆绑营销。因此,在我国尽快实施全业务经营,既是全球趋势使然,也是建设电信强企的内在要求。同时,要对新垄断运营商中国移动加以限制,给予固网运营商一定的发展空间。否则,中国移动将会利用其资金、网络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拉大与其他运营商的差距,行业发展仍将继续处于失衡状态。
加大对固网的扶持力度,必须实施电信业重组。重组是盘活电信业资产、促进电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全国“两会”上,朱立军、文会国等一批代表委员纷纷提案进行电信业重组。
加大对固网的扶持力度,必须尽快发放3G牌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施继兴表示,要加快3G资源开发,迅速发放3G牌照,以免国有资源过度贬值或流失。
如此,固网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从而更好地支撑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